走近科學之弗朗索瓦 歐容,《雙面情人》是一個醫學懸疑故事

2021-01-14 邑人電影院

本文作者:綠流

歐容今年提名坎城金棕櫚獎的一部電影,法國人的親兒子啊,每年都能給出一部保質保量的好電影。

《雙面情人》的懸念從頭到尾都在延續,不是血腥的驚悚,而是把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串聯而成充滿懸念的鏈條,讓沒有心理問題的觀眾看了可能都會懷疑自己心理有問題。

這部電影的女主角是歐容另一部力作《花容月貌》裡的那位小姐姐,這次外形突破挺大,第一個鏡頭就把好一把黑瀑布一般的長髮剪成凌厲短髮,側顏深思娜塔麗波特曼。小姐姐還是那麼美且敏感,神經質的眼神和豐厚的嘴唇裡滿是誘惑,有純真得不行,但是一言不合就要搞事情,這就是法蘭西少女啊。

鑑於懸疑片是不能劇透的,我還是少說劇情吧,就簡單提幾個無傷大雅的關鍵詞:雙胞胎,精神病,情人,性。

一位女性患者長期肚子痛(不是大姨媽),身體檢查各項指標都正常,最後求助於心理醫生。由於自己過分美麗,竟讓心理醫生對她產生感情,還成了她的男朋友。男朋友還是負責的,又給她介紹了另一位心理醫生,不過她不願意去看病,因為她此時迷戀上男友的孿生哥哥不可自拔,哥哥也是一名心理醫生,醫術比弟弟還要「高明」……wtf

這樣的簡介不知道對你有吸引力嗎?總之我是看到歐容兩個字就滾進來了,他從來沒有讓我失望。而且,再多嘴一句,情色鏡頭管吃管飽,開篇就怕你吃不消。

歐容是一個個人風格強烈的作者型導演,影片的色彩搭配相當考究,但絕對不是那種徒有其表的明信片電影,歐容的畫面又美又有神秘感,又對劇情起暗示作用。另外,他的電影畫面對稱,對稱得令人髮指,對強迫症來說無疑一場審美盛宴。

不過《雙面情人》的結尾不像歐容之前的電影那樣回味悠長,看到最後竟然是個真正的醫學故事(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醫學奇觀,會大開眼界,如果之前聽說過,那麼看到後半部分大概能猜到結局)。這個結尾圓得不夠好,讓人覺得看的是一部外國版《走近科學》。當然,如果導演不是歐容的話,我不會說得這麼苛刻。

和其他懸疑類作品相比,《雙面情人》仍舊是好電影。至少會對兩類人造成心理陰影:雙胞胎和貓奴。

本片提供了關於雙胞胎的許多種假設,例如雙胞胎可能並不像一般人想的那麼心靈相通,性格相似,而是會相互嫉妒,甚至冒充成另一個去犯罪。又比如一個人愛雙胞胎中的一個,那ta會不會也愛另一個。雙胞胎聯手忽悠別人的故事挺多,像諾蘭的《致命魔術》就講了一對雙胞胎魔術師玩活人大變身的魔術。像《雙面情人》這種講雙胞胎之間的仇恨、心結的故事,倒很少見。

電影中的貓並不是賣萌的,而是承擔了增加懸疑、解釋懸念的任務。在女主角噩夢的鏡頭中貓咪滿目猙獰,各位鏟屎官大人可坐穩了。順便我就想問一下,你們喜歡玳瑁貓嗎?知道毛色呈玳瑁色的原因嗎?分得清公母嗎?喵叻個咪的,看了這部電影你就懂了。

相關焦點

  • 《弗蘭茲》影評:歐容最具格局的跨類型佳作
    -歐容一直是一位頗具爭議的導演,早期作品常常以禁忌情感為內容,因此被貼上「同性」「亂倫」等等標籤。其實歐容的風格並不容易被定義,他對很多類型都得心應手,所以他拍一部以一戰為背景的充滿「正能量」的黑白+彩色電影一點都不讓人意外。  歐容的新片《弗蘭茲》和劉別謙的一部反戰劇《破碎搖籃曲》出自同一故事,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年輕人阿德裡安來到德國小鎮,與戰死的德國年輕士兵弗朗茲家人之間的一段故事:影片開場鏡頭展示了1919年的德國,黑白鏡頭將人很快拉入戰後氛圍。
  • 中國熒幕史上的喜劇巔峰,大型懸疑單元劇《走近科學》停播了
    播了21年,《走近科學》正式大結局了。 這是共和國最具傳奇色彩的電視欄目,給無數80、90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童年陰影,只要家裡有電視的人基本都看過。 開頭懸疑片,中間恐怖片,結尾喜劇片,將好萊塢的類型元素運用得爐火純青。
  • 懸疑大片《走近科學》停播,日本也有好看的科普節目嗎?
    9月30日,小編的童年陰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走近科學》節目迎來了最後一期。這是一檔科普節目,卻有吊人心弦的標題,陰森的畫面,瘮人的背景音樂,刻意烘託出的恐怖氛圍,完全不輸於懸疑大片。最後調查出來的真相又往往出乎意料,讓人啼笑皆非。
  • 《走近科學》停播,再見了童年陰影
    9月30日,《走近科學》欄目播出了最後一期節目《治理水花生》,從此正式停播。已經很多年沒有看過《走近科學》了,再看時才發現:如今的節目沒有了主持人張騰嶽,也沒有了迷信怪談,更沒有了懸疑的開頭和喜劇的結尾。
  • 《走近科學》全劇終了
    《走近科學》竟然完結了?」當然了還有一部分網友的反應是:「什麼?《走近科學》竟然到現在才完結?」除了這些反應之外,還有許多網友開始回憶起了,當年那些被《走近科學》嚇到徹夜難眠的童年回憶。《走近科學》《走近科學》最經典的節目內容,其實就是關注然後推理那些生活中被報導的離奇故事
  • 當年的《走近科學》有那些奇葩的故事值得回味!
    當然了,也出現了一些讓我們在回味之餘,哭笑不得的故事。  讓我們一起來走近科學…  1.《一條鯰魚的奇妙之旅》  科學問題: 有一棟傳說中的鬼樓,半夜總能聽見令人毛骨悚然的怪聲,陰森、怪異。  揭秘: 化糞池有條鯰魚發出的聲音。當然了,買這個房子的人最後可爽了,低價買的房,後來發現了鯰魚後,值老鼻子錢了。
  • 《走近科學》停播了,你的童年噩夢無家可歸了
    在新世紀,如何讓科學接過神學的接力棒,成功佔領人類的大腦高地,為科教興國盡綿薄之力,是一件令所有科教工作者頭疼的難題。大家絞盡腦汁,終於在1996年,搞了一個將鬼故事、怪力亂神、十萬個為什麼、科學理論、懸疑劇等元素結合起來的神奇電視節目——《走近科學》。民間有神學,央視有科學。90後也因為這檔節目有了不敢回憶的童年陰影。
  • 童年陰影《走近科學》停播?這才是最不科學的
    原來,最痛恨「原來」這個詞的,是《走近科學》的觀眾。逐漸露出蒙娜麗莎的假笑。「那水怪之謎他至少要給我一個說法吧?好歹是個央視節目,還能吹牛不成?」你這麼想著。作家韓寒也被節目欺騙過:「《走近科學》就是因為走了好幾年,還沒有走近過,所以一直在堅持不懈地想要走近科學。」他在自己的《他之國》中也闢出一塊荒誕的土地,留給《走近科學》:一個農民伯伯種白蘿蔔,竟然長出一棵胡蘿蔔。
  • 《走近科學》停播:科普的故事化敘事過時了嗎?
    80、90後或許在青少年時期看過《走近科學》這檔大型科普節目,即使在自媒體時代,《走近科學》即便收視率平平無奇,在微博、微信仍存在一定的影響力,經常會有一些文章將節目中的故事提煉出來,遇上一些詭異的事件時還喜歡套用節目的旁白編排幾個段子,或者@ 主持人張騰嶽調侃一番。2019年9月30日的節目播出之後,欄目將停播,一個時代終將過去。
  • 《走近科學》劇終!我們誤會它啦……
    《走近科學》竟然完結了?!《走近科學》竟然才完結?!》一個個看似 「無釐頭」的故事背後 其實飽含著深刻的意義 我們一直以來都誤會它了 在大家心中 《走近科學》畫風應該是這樣的 xxx 為何頻頻失竊 xxx
  • 《走近科學》停播一周年,承包1億人童年陰影的它,「死」得可惜嗎?
    最近小萬在看視頻的時候,只要中途出現幾秒懸疑情節,就會出現這樣的彈幕:如果是走近科學,這裡能給你整四集了。後面一連串「哈哈哈哈前面」、「走近科學的好好笑」的彈幕,表示認同。深藍色調、詭異背景音樂的恐怖風是《走近科學》的深刻記憶點和《少年包青天》、《一雙繡花鞋》一起,這檔節目的無數故事曾給無數90後00後留下童年陰影:喀納斯水怪、中國飛人、碭山女屍、廁所異響……曖昧的懸疑畫面,「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的畫外音,張騰嶽的解說,至今仍在無數人耳邊迴響。
  • 走近科學為什麼停播 早在16年前就因收視率不佳差點被停
    如果說提到「童年陰影」,許多人都會想到過去央視知名節目《走近科學》,在十幾年前,《走近科學》曾以驚悚、懸疑式畫風收穫不少忠實觀眾,但是正是如此,該節目曾調動了不少觀眾的好奇心,成為了科學頻道的王牌。
  • 《走近科學》正式停播,我們可能一直以來都誤會它了
    近日,一個消息震驚無數網友:《走近科學》完結了! 國家動物博物館策劃總監,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張勁碩@國家動物博物館員工 在微博透露: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最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於9月30日下午播出最後一期收官節目「治理水花生」,從此不再有《走近科學》了。
  • 剛剛《走近科學》劇終!我們誤會它啦…
    這一檔堪稱「最佳國產懸疑系列劇」的節目,以其驚悚刺激的開頭,跌宕起伏的劇情發展以及意想不到的真相揭秘被網友準確概括為了「開頭懸疑片,中間恐怖片,結尾喜劇片」。讓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但是,在《走近科學》一個個看似「無釐頭」的故事背後,其實飽含著深刻的意義,我們,可能一直以來都誤會它了。
  • 開播21年《走近科學》終結局,那些「童年陰影」你還記得嗎?
    就像網友所說:「開頭懸疑片,中間恐怖片,結尾喜劇片」。比起科普,《走近科學》更像一檔融合懸疑、驚悚、恐怖、搞笑的系列劇。簡直堪稱央視版1818黃金眼。其往往以驚悚刺激的開頭、跌宕起伏的劇情發展以及意想不到的真相揭秘讓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比如《半夜鬼拉燈》在一棟新蓋好的小洋樓裡。
  • 《走近科學》徹底完結了!我還記得那個「飛棍」疑雲
    | 4、同一種藥,殺死唐朝5個皇帝(含李世民民) |  5、 大陸最後落網的國民黨將軍,逃亡過程比電影還離奇| 6、 世界最深鑽井,疑似挖到地獄之門!| 訂閱我們回複數字立刻馬上看!近日,一個消息震驚無數網友:《走近科學》完結了!
  • 《走近科學》的走近科學
    1998年6月1日,日播科教節目《走近科學》欄目成立,並在央視一套播出。2001年7月9日,《走近科學》改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同時節目形式從追求涵蓋面廣的板塊式結構變為了每期一個主題的通篇結構。正如某些評論說表達的那樣,《走近科學》是一個雜誌型的板塊式欄目,該欄目對於國際國內的重大科技事件,重大的科技政策,重大的科技成果,重要的科技人物,都給予了充分報導,受到了科技界和觀眾的好評。《走近科學》作為一個科普的低端產品,填補了科普電視較少涉及鄉間受眾的空白。
  • CCTV《走近科學》停播,是人造鬧劇還是教育科普?
    利用標題黨吸引了觀眾之後,再通過影像和音響元素增加緊張感,渲染懸疑的氣氛,引爆觀眾的好奇心。 有人說《走近科學》為了提高收視率,選擇了一條靠懸疑詭異博眼球的偽科學之路。該節目號稱宣揚科學,可相當的一部分選題策劃根本與科學毫不相關,比如水怪UFO等難以科學實證的未解之謎,或各種裝神弄鬼的靈異事件。
  • 《走近科學》正式停播,還記得節目裡那些細思極恐的劇情
    國慶放假期間郭小閒在家惡補了一檔節目一連看了好幾期這個節目大家肯定很熟悉那就是——《走進科學》有朋友可能很奇怪啊,我為什麼要惡補這個節目?要說節目這節目,你現在想看也看不了了。9月30號下午,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最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播出了最後一期收官節目「治理水花生」,這意味著從此不再有《走近科學》了。很多朋友都說「我是看著走近科學長大的!」跟著《走近科學》一直走啊走然後就笑出了聲!其實要說這檔科教節目真的是很多人的童年陰影,每次都是昏暗的小燈一開,戴著眼鏡的張騰嶽老師就開始講故事了。
  • 《走近科學》竟真的完結了!網友擔心起主持人:沒想到迎來大結局
    9月30日下午,一個消息震驚無數網友:《走近科學》完結了!國家動物博物館策劃總監,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張勁碩@國家動物博物館員工 在微博透露: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最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將於今日下午播出最後一期收官節目「治理水花生」,從此不再有《走近科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