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灣鼠海豚,拉丁學名是Phocoena sinus,又叫小頭鼠海豚、加灣鼠豚、科奇託、皮希塔,英文名Vaquita,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獸亞綱、鯨目、齒鯨亞目、鼠海豚科的一種動物,命名時間是McFarland,1958,命名人為Norris。
本物種成體嘴巴四周呈黑色。深色條紋從下巴延伸至胸鰭。小而於身體的淡色部位。背鰭前緣有小隆起,前緣外突。從比例上看背鰭顯得比其他鼠海豚高。背部的顏色呈中灰至暗灰色。腹部呈灰白色,有兩個「V」字形的淡色圖案指向尾部。尾幹腹面的顏色比腹部深。尾鰭末端略尖,中央凹刻明顯。年幼者身體圖案與成年者相似,只是顏色較深。背鰭前緣有白色斑點。體型與成年者相似。上、下頜每側各有枚單尖型齒。該物種雄性134.9釐米,雌性140.6釐米。成體重30~55公斤。初生幼仔長0.6~0.7米。
此物種棲息於深11~50米、距岸11~25公裡,底部有淤海域。尤其偏好高營養度的渾水。唯一一種生活在暖水區的鼠海豚,可適應較大的年度氣溫波動,適水溫度14~36℃。
野外的觀察記錄稀少。加灣鼠海豚遊泳、攝食的方式頗從性非常害羞,而且會躲避任何船隻。會浮升水面呼吸,並以幾乎不興水波的緩慢方式向前翻轉,然後很快地消失於海面上。潛水時小尾鰭一直保留在水中。噴氣並不明顯,但是會發出類似港灣鼠海豚那般巨大、尖銳的呼吸聲。從未見過躍身擊浪。通常1~3隻組群,也有8~10多隻的小群,此類小群可短暫聚合成鬆散大群。但獨棲仍是其主要活動方式。與別種鼠海豚一樣,加灣鼠海豚也利用聲納進行交流和導航。以活動於水面附近的硬骨魚和魷魚為食。
加灣鼠海豚的最新種群數據來自1997年的舷側樣線法調查,估計有567頭。種群豐度和漁獲率的有效數據顯示其種群數量處於持續的下滑中,即使按不切實際的樂觀估計,以95%置信區間計算,其種群上限也只有1,073頭;而據兩份來自漁港的捕撈死亡率統計,其種群下限僅39頭。 為阻止加灣鼠海豚的數量下降,2005年,墨西哥為它們設立了一個避難場所,禁止在該海域進行任何商業捕撈,同時加強了執法力度;並投資3000多萬美元來補償漁民,鼓勵他們換用其它方法捕魚。
另外,墨西哥也建立了一個國際科研團隊,來監測加灣鼠海豚的數量、繁殖率和棲息地。該團隊的成員都來自諸如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國際捕鯨委員會、美國海洋哺乳動物委員會及挪威海洋研究所等權威保育機構。由於該動物的數量太少了,因此該團隊稱他們只有一個辦法:在海灣的上部區域,包括加灣鼠海豚避難所周圍的海域,禁止所有刺網捕魚行為。該禁令必須嚴格實施,即使對合法的撈蝦和捕魚也應如此,同時必須在海上和陸上部署更多的警察巡邏隊伍。
此物種目前已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極危物種,2008年評估。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