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灣鼠海豚,拉丁學名(Phocoena phocoena),也稱真鼠海豚、胖豬海豚,英文名harbour porpoise,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獸亞綱、鯨目、齒鯨亞目、鼠海豚科的一種動物。
其唇線平直,微上揚。嘴唇與下巴呈均黑色。從顎部延伸至胸鰭有1~3條斑紋。暗色胸鰭位於身體的白色部位,小而略呈圓形,前緣可能有小隆起。背鰭位於體中央稍偏後方,前緣較長可能有小隆起;末端圓鈍,基部寬大;背鰭後緣稍向內凹。軀幹越向尾部越小。尾鰭兩面都呈深色,後緣稍微向內凹,中央有小凹刻。體小而粗壯。體色因斑紋而呈現深色漸次轉成淺色。腹部呈白色,但有白或灰色部位。背部呈黑或深灰色。兩側體色不對稱。初生者體色較成年者單調,背鰭上沒有隆起,有初生紋。上、下頜每側有16~28枚鏟形牙齒。成體長:雄性1.9米、雌性1.9~2.2米;重45~65公斤。
港灣鼠海豚棲所通常選擇較淺的寒冷沿海,多在距岸十公裡以內水域。頻繁出沒於淺灣、河口以及深約200米的潮汐水道,甚至遠及內陸河流。
其為社會化物種,成對或5~10隻小群出遊,合作捕食與遷徙時會集成大群,大群可多達100隻個體組成。通常貼近水面遊動,每隔約25秒浮出水面呼吸。它們不十分嬉戲,對船隻不感興趣,也極少躍出水面。遊速不快,窮追獵物的時速可達23公裡。平均潛水時長4分鐘,可潛至200米的深水,潛水時尾鰭很少揚升出水。覓食時,每隔10~20秒會浮升至海面呼吸,而且大約一連4次,然後再潛水2~6分鐘。遊行時會連續浮升8次,間隔約1分鐘。追尋獵物時,有時採行弧狀跳躍。在水面休息時,可能長時間維持不動彈,也可能翻轉、閃現白色的腹部。很少看見噴氣,但是可能聽到。主要以頭足類和光滑少刺的魚類為食,常見食物如鯡魚、青鱈、狗鱈和沙丁魚,其次是魷魚和蝦。覓食時以齒鯨類的回聲定位鎖定獵物。
此物種分布於北大西洋、北冰洋、北太平洋以及地中海和黑海的近岸水域。原產地:比利時、保加利亞、加拿大、維德角、中國、丹麥、愛沙尼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喬治亞、德國、直布羅陀、格陵蘭、冰島、愛爾蘭、日本、拉脫維亞、立陶宛、茅利塔尼亞、摩洛哥、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塞內加爾、西班牙、瑞典、突尼西亞、土耳其、烏克蘭、英國、美國、西撒哈拉。
現美國西海岸估計有73,000頭,阿拉斯加海域有89,000頭。從緬因灣或上芬迪灣到聖勞倫斯灣口有約75,438頭,聖勞倫斯灣有27,000頭;冰島海域估計有27,000頭;挪威北部的巴倫支海沿岸有11,000頭。2005年的種群統計,歐洲大西洋水域約有385,600頭,其中335,000頭在北海及毗鄰水域。波羅的海約599頭。黑海的種群約為10,000~12,000頭。
港灣鼠海豚目前已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同時也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無危物種,2008年評估。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