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下,了解雪兔的請舉手

2020-12-04 百聞動物

雪兔,拉丁學名Lepus timidus,也叫白兔、變色兔、藍兔,moutain hare,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門、哺乳綱、真獸亞綱、兔形目、兔科、兔亞科、兔屬的一種動物。

其軀體略大於草兔。體長46-65cm,尾長4.3-8cm,體重為2-6kg。耳朵較家兔為短,這是因為在寒冷的地帶不僅不需要布滿毛細血管的大耳朵來散熱,而且要常常將耳朵緊緊地貼在背上,以保存熱量。它的眼睛很大,置於頭的兩側,為其提供了大範圍的視野,可以同時前視、後視、側視和上視,真可謂眼觀六路。但唯一的缺欠是眼睛間的距離太大,要靠左右移動面部才能看清物體,在快速奔跑時,往往來不及轉動面部,所以常常撞牆、撞樹,「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恐怕就取材於此。它的尾短而寬,略呈圓形。雪兔的腿肌發達而有力,前腿較短,具5趾,後腿較長,具4趾,腳下的毛多而蓬鬆,適於跳躍前進。鼻腔也大,下門齒長而堅固,這些既是對寒冷地域的適應,也表明它是更為進化的物種。

雪兔毛色冬夏差異很大。冬毛長而密,體側與腹部毛最長,全身呈雪白色,厚密而柔軟,體側的毛長達5釐米,僅有耳尖和眼圈為黑褐色。夏毛較體毛為淡慄褐色並雜有黑色毛尖針毛,頭頂及耳背部雜有大量的黑褐色短毛,耳尖呈黑褐色,喉部、胸部及前後肢的外側為淡黃褐色,頦、腹部及四肢內側為純白色,前肢腳掌的刷毛呈淺慄色,尾的背面有褐色斑紋。雪兔冬季毛色變白,主要由於換毛所致。換毛受光照的影響:光照減少,開始換毛,毛色變白;每天的光照時間增加,也開始換毛,由白色換成棕色冬天的雪兔毛色雪白的夏毛。換毛的順序是由體側、大腿和肩部開始,向上朝著脊背部的方向換,最後頭部換毛;先換針毛,後換絨毛。雪兔毛長而絨厚,足底毛長呈刷狀,便於在雪地上行走防滑。

該物種棲息於寒溫帶或亞寒帶針葉林區的沼澤地的邊緣、河谷的蘆葦叢、柳樹叢中及白楊林中,是寒帶和亞寒帶森林的代表性動物之一。

雪兔除發情期外,一般均為單獨活動。白天隱藏在灌叢、凹地和倒木下的簡單洞穴中,裡面鋪墊有枯枝落葉和自己脫落的毛,清晨、黃昏及夜裡出來活動,巢穴並不固定,故有「狡兔三窟」的說法。它從不沿自己的足跡活動,總是迂迴饒道進窩,接近窩邊時,先繞著圈子走,觀察細聽,然後慢慢地退著進窩。

雪兔性情狡猾而機警,行動無一定規律,活動時通常先聳耳靜聽以決定去向,離窩前製造假象以便迷惑天敵,以便兔窩不被天敵發現。它的嗅覺十分靈敏,巢穴通常都在略微通風的地方,睡覺時鼻子朝上,以便隨時嗅到隨風飄來的天敵氣味,兩隻耳朵也警惕地傾聽任何一 點異常的聲音。冬季降大雪後,它就挖一些一米多深的洞穴居住在裡面,並且在雪地上形成縱橫交錯的跑道。遇到危險時,它的兩眼圓睜,耳朵緊貼在背上,呈低蹲伏,常常由於具有一身與環境相仿的保護色而躲過天敵的襲擊。雪兔善於跳躍和爬山,也適於在雪地上行走,平時活動多為緩慢跳躍,受驚時便一躍而起,頃刻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它在快跑時一躍可達3米多遠,時速為50公裡左右,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野生動物之一。跑動之中常常騰空而起,高達1米以上,以便觀察周圍的動靜,再確定逃跑的方向。在奔跑時,它還能突然止步,急轉彎或跑回頭路以擺脫天敵的追擊。

其在歷史上的冰河時代曾廣泛分布於歐洲,以後隨著冰河的後退而遷移。分布於奧地利、白俄羅斯、中國、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愛爾蘭、義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拉脫維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蒙古、挪威、波蘭、俄羅斯、斯洛維尼亞、瑞典、瑞士、烏克蘭、英國、丹麥。

因雪兔的毛色隨四季的變化而不同,是唯一冬毛變白的野兔,極具觀賞性且市場上尚無雪兔產品,因此偷獵、走私、非法交易雪兔現象非常嚴重。中國的野生種群數量有待進一步調查。據1977-1979年資料,估計分布於大興安嶺地區的雪兔數量可達幾萬隻。20世紀80年代初,大興安嶺林區每年收購雪兔皮約6、7千張。在中國,已有的保護區有:呼中、七星砬子、連三泡,在新疆阿爾泰山區有喀納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該物種目前已列入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同時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及《華盛頓公約》附錄Ⅰ。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