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流搖曳生姿的黑膠時代已經遠去,磁帶和 CD 的青蔥歲月只能懷念,現在,免費或付費的數位音樂只用一臺手機就能聽成千上萬首歌。
那些無形消耗著環境成本的音樂器材,一個一個消失。
但明明我們已經告別 CD 唱片時代,音樂流媒體怎麼碳排放量更高了?
是的,現在較少的實物音樂產品確實讓碳排放量大大降低。
拿美國來說,1977 年,音樂行業在美國使用了 5800 萬公斤塑料,在 CD 2000 年銷售達到頂峰時,塑料量使用量達到 6100 萬公斤。隨著數位音樂的興起,美國唱片業的塑料使用量急劇下降,2016 年降到了 800 萬公斤。
但實際上,音樂流媒體也會消耗極大的能量。
當前音樂產業產生的溫室氣體,甚至比起過去實體音樂產品全盛時期都有增無減。
因為在線儲存和處理音樂也要依賴大量資源和能源數據中心,同時這些公司提供服務所耗費的電力和資源也在大幅提升。
近日一份最新研究報告指出,過去黑膠唱片顛峰時期曾在 1977 年產生了 3.46 億磅(約 15.7 萬公噸)的溫室氣體,而現在下載和串流音樂服務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則估計達到了 4.41 億磅(約 20 萬公噸)至 7.72 億磅(35 萬公噸)之多。
而且,流媒體音樂源頭就是伺服器,而音樂儲存在由金屬材料製成的伺服器中,它們需要觸達海量用戶,這些耗材巨大的載體同時也會產生很大的環境汙染,只是比起之前一個或幾個人聽一張唱片,分攤在海量用戶的汙染值很難引起重視。
另外,人們在音樂上的消費成本和觀念也不同往日。
《The Conversation》對美國錄製的音樂消費和製作進行了檔案研究,比較了不同時期不同格式的經濟和環境成本,他們發現,1907 年生產高峰期的留聲機氣瓶的價格估計為今天的 13.88 美元,1947 年高峰期的紫膠光碟為 10.89 美元,1988 年的錄像帶價格為 16.66 美元,2000 年的 CD 為 21.59 美元…… 而 2013 年的數字專輯下載只需為 11.11 美元。
跟現在 QQ 音樂、網易雲一樣,人們只要花幾塊錢就可以循環播放一首或者一整張專輯,甚至只要買了 VIP 會員,就能無限制訪問幾乎所有在某個音樂平臺上發布的音樂。
賈伯斯曾說過:「人們為了方便和價格犧牲了音質」,而現在音質不僅有了更多選擇,而且還有適合各種場景播放的音效提供。
消費門檻變低,消費選擇變多,同時人們的音樂版權意識也變高,願意為優質產品付費,這意味著,音樂的播放量正在且將不斷擴大,音樂在環境上的壓力也在增加。
再加上,原以為遠去的黑膠唱片等舊載體,其實依然在復古回潮中頑強增長。
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 (IFPI) 的數據顯示,從 2007 年到 2016 年十年間,全球黑膠產業的營收增長近 10 倍,在英國唱片業協會數據統計中,2015 年黑膠唱片銷售收入甚至超過 YouTube、Spotify 等流媒體廣告及點播總收入,創下 21 年來新高。
畢竟黑膠唱片曾撐起過 20 世紀音樂愛好者的夢想。
即使當下有著更快速有效的音樂傳遞方式,關於黑膠鼎盛時期的記憶和無數經典黑膠唱片也會留存下去,成為人們和音樂家在視覺、嗅覺、觸覺都能發生關係的空間,並在傳媒和市場裡被咀嚼、被重構,被再次「看見」,賦予新的意義。
1950 年之前,黑膠唱片都是一種蟲膠製成的,但大量現代生產的立體聲黑膠唱片實際上是一種不可回收再利用的乙烯基唱片,在加工生產中產生的碳排放量遠遠大於前者,甚至需要幾個世紀才能被降解,廢棄的乙烯基唱片還會洩出增塑劑汙染土壤、空氣、水。
所以,從整體上來看,現在音樂傳到我們耳朵裡,要有更多環保上的憂慮了。
但是,目前對於音樂數位化後在運送、包裝、囤放貨物等方面節約下來的成本也尚未有準確的計算。同時,上面的說法也沒有將一邊上網、一邊聽音樂,這類同時進行多項活動的狀況考量進去。
當然了,讓人們拋棄數位音樂或黑膠唱片也不現實。
不過重點是,這能夠引起一些更值得關注的思考:流媒體平臺是否是交換音樂的最佳商業模式?從雲端遠程播放音樂是否是最合適的聽歌途徑?數位音樂成本有沒有可能降到更低?……
畢竟,影響環境的每一部分,都正在一點一點,決定著我們的未來。
而我們都還想在這個地球上聽更久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