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流媒體帶來的碳排放量,並不比唱片和 CD 時代少

2020-11-30 愛範兒

音樂流媒體帶來的碳排放量,並不比唱片和 CD 時代少

名流搖曳生姿的黑膠時代已經遠去,磁帶和 CD 的青蔥歲月只能懷念,現在,免費或付費的數位音樂只用一臺手機就能聽成千上萬首歌。

那些無形消耗著環境成本的音樂器材,一個一個消失。

但明明我們已經告別 CD 唱片時代,音樂流媒體怎麼碳排放量更高了?

是的,現在較少的實物音樂產品確實讓碳排放量大大降低。

拿美國來說,1977 年,音樂行業在美國使用了 5800 萬公斤塑料,在 CD 2000 年銷售達到頂峰時,塑料量使用量達到 6100 萬公斤。隨著數位音樂的興起,美國唱片業的塑料使用量急劇下降,2016 年降到了 800 萬公斤。

但實際上,音樂流媒體也會消耗極大的能量。

當前音樂產業產生的溫室氣體,甚至比起過去實體音樂產品全盛時期都有增無減。

因為在線儲存和處理音樂也要依賴大量資源和能源數據中心,同時這些公司提供服務所耗費的電力和資源也在大幅提升。

近日一份最新研究報告指出,過去黑膠唱片顛峰時期曾在 1977 年產生了 3.46 億磅(約 15.7 萬公噸)的溫室氣體,而現在下載和串流音樂服務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則估計達到了 4.41 億磅(約 20 萬公噸)至 7.72 億磅(35 萬公噸)之多。

而且,流媒體音樂源頭就是伺服器,而音樂儲存在由金屬材料製成的伺服器中,它們需要觸達海量用戶,這些耗材巨大的載體同時也會產生很大的環境汙染,只是比起之前一個或幾個人聽一張唱片,分攤在海量用戶的汙染值很難引起重視。

另外,人們在音樂上的消費成本和觀念也不同往日。

《The Conversation》對美國錄製的音樂消費和製作進行了檔案研究,比較了不同時期不同格式的經濟和環境成本,他們發現,1907 年生產高峰期的留聲機氣瓶的價格估計為今天的 13.88 美元,1947 年高峰期的紫膠光碟為 10.89 美元,1988 年的錄像帶價格為 16.66 美元,2000 年的 CD 為 21.59 美元…… 而 2013 年的數字專輯下載只需為 11.11 美元。

跟現在 QQ 音樂、網易雲一樣,人們只要花幾塊錢就可以循環播放一首或者一整張專輯,甚至只要買了 VIP 會員,就能無限制訪問幾乎所有在某個音樂平臺上發布的音樂。

賈伯斯曾說過:「人們為了方便和價格犧牲了音質」,而現在音質不僅有了更多選擇,而且還有適合各種場景播放的音效提供。

消費門檻變低,消費選擇變多,同時人們的音樂版權意識也變高,願意為優質產品付費,這意味著,音樂的播放量正在且將不斷擴大,音樂在環境上的壓力也在增加。

再加上,原以為遠去的黑膠唱片等舊載體,其實依然在復古回潮中頑強增長。

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 (IFPI) 的數據顯示,從 2007 年到 2016 年十年間,全球黑膠產業的營收增長近 10 倍,在英國唱片業協會數據統計中,2015 年黑膠唱片銷售收入甚至超過 YouTube、Spotify 等流媒體廣告及點播總收入,創下 21 年來新高。

畢竟黑膠唱片曾撐起過 20 世紀音樂愛好者的夢想。

即使當下有著更快速有效的音樂傳遞方式,關於黑膠鼎盛時期的記憶和無數經典黑膠唱片也會留存下去,成為人們和音樂家在視覺、嗅覺、觸覺都能發生關係的空間,並在傳媒和市場裡被咀嚼、被重構,被再次「看見」,賦予新的意義。

1950 年之前,黑膠唱片都是一種蟲膠製成的,但大量現代生產的立體聲黑膠唱片實際上是一種不可回收再利用的乙烯基唱片,在加工生產中產生的碳排放量遠遠大於前者,甚至需要幾個世紀才能被降解,廢棄的乙烯基唱片還會洩出增塑劑汙染土壤、空氣、水。

所以,從整體上來看,現在音樂傳到我們耳朵裡,要有更多環保上的憂慮了。

但是,目前對於音樂數位化後在運送、包裝、囤放貨物等方面節約下來的成本也尚未有準確的計算。同時,上面的說法也沒有將一邊上網、一邊聽音樂,這類同時進行多項活動的狀況考量進去。

當然了,讓人們拋棄數位音樂或黑膠唱片也不現實。

不過重點是,這能夠引起一些更值得關注的思考:流媒體平臺是否是交換音樂的最佳商業模式?從雲端遠程播放音樂是否是最合適的聽歌途徑?數位音樂成本有沒有可能降到更低?……

畢竟,影響環境的每一部分,都正在一點一點,決定著我們的未來。

而我們都還想在這個地球上聽更久的歌。

相關焦點

  • 藝術 復興黑膠唱片,把音樂凝固成藝術品!
    黑膠,作為一種聲音和音樂的載體,幾乎佔據了整個20世紀。直到1984年CD的誕生,黑膠開始大量被淘汰,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黑膠唱片的核心顧客大多是兒時受到黑膠薰陶,有文藝情懷且追求音樂品質的中年男性。在網絡音樂近乎於免費的時代,這也算價格不菲了。
  • 就想免費聽歌,流媒體音樂燒的那些錢哪年才能掙回來?
    流媒體音樂收入在2017年佔整體音樂產業收入的65%,其中由Spotify和Apple Music主導的付費訂閱服務成為整個產業收入的主要來源。而相比之下,實體唱片和數位音樂下載收入分別佔比17%和15%,市場份額正在快速縮減。
  • 北京日報:未來你還買CD唱片嗎?
    曾幾何時,人們用「從專輯時代到單曲時代」來形容數位音樂為流行音樂產業帶來的根本性變革之一。按營銷學裡的「捆綁銷售」來說,商家會將熱門商品與冷門商品搭配在一起銷售,這存在一定風險。比如音樂消費者會對一張CD唱片裡只有一兩首主打歌好聽而感覺不值,從而放棄購買,或轉為購買盜版拼盤合輯。
  • 服務「價值上億的懷舊市場」,#vinyloftheday致力於成為黑膠唱片...
    ,通常大家最常想到的就是在線音樂流媒體。二十一世紀最初十年間,亞馬遜的出現促成了大量小型利基線上公司的發展,與此類似,音樂流媒體也使老式黑膠唱片重受追捧。如Spotify,Apple Music和Tidal,這類訂閱流媒體服務已經越來越受歡迎。這與其說是一種競爭,不如說是一種補充,它促進了這項已被淘汰近半個世紀的技術的發展。
  • 網易與少城時代達成音樂版權合作 張碧晨同日加入少城
    新京報訊(記者 梁辰)5月15日,與華納宣布合作三天後,網易雲音樂又拿少城時代娛樂集團(以下簡稱「少城時代」)的音樂版權合作。網易雲音樂宣布,雙方將在音樂版權、藝人推廣、音樂演出、在線K歌等方面展開合作。不過,網易雲音樂並未披露具體的交易細節。
  • 網易雲音樂與少城時代達成合作,「版權圈地」殺入騰訊音樂地盤
    5月15日,網易雲音樂宣布與少城時代達成版權合作,雙方將在音樂版權、藝人推廣、音樂演出、在線K歌等方面展開合作。據了解,少城時代娛樂集團成立於2009年,是集音樂、 經紀、影視、發行、製作、版權管理、大型現場演出活動於一體的綜合娛樂集團,也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原創音樂發行平臺,旗下藝人包括王錚亮、梁博、張碧晨、陶晶瑩、陳雪凝、UNINE夏瀚宇、鄧超元、劉美麟、王以太、派克特、謝帝等知名華語歌手。
  • 數位化給黑膠唱片降身價 聲音還原度超CD
    然而,在北京卻有一位叫做喬小兵的音樂及音響發燒友,在做著一件看似逆復古潮流而動的事情——將黑膠唱片數位化,存儲於電腦硬碟之中。  有人說,黑膠唱片是這個數字世界的音樂孤兒,而喬小兵似乎正在改變著這個「孤兒」的命運。
  • CD碟沒用了? 編輯教你將實體唱片數位化
    [中關村在線音頻頻道原創]如今的80後應該有不少人有淘碟的經歷,那是一個與隨身聽、磁帶、CD緊密關聯的年代,也是很多80後學生時代最美好的記憶之一。那個時候網際網路才剛剛起步,獲取唱片資訊只能通過電視和紙媒,熱門歌手發一張新專輯往往會出現搶購斷貨的情況,一邊聽歌一遍翻看唱片中的歌詞本也是多數人的常態。而對於喜歡歐美非主流音樂的人群來說,淘打口碟也是休閒生活的一部分。
  • 推動音樂產業變革 抖音的「造音」邏輯
    01 短視頻如何改造音樂產業?在傳統唱片、狹義的數位音樂主導的音樂時代,可能給很難想像,對音樂產業產生顛覆的是短視頻。傳統時代,音樂產業幾乎等同於唱片業,它的發展依賴於線下唱片店和各大唱片公司。他們打破了唱片公司單一的宣發壟斷,希望更多不知名的音樂人過得好,他們更希望用戶享受於那些傳統主流媒體不會重推的內容,他們希望長尾的創造者與長尾的消費者間,建立更持久強大的匹配關係。很快,流媒體觸達用戶的優勢被短視頻所取代。隨著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可視性已成為文化生產、傳播和接受活動的重要一環。在此背景下,視頻和音樂的深度融合使得它們互為推力,互相成長。
  • 庫客音樂赴美IPO,貝多芬成大IP,古典音樂生意怎麼做?
    Midia Research發布的報告也顯示,2018年,古典音樂錄音作品在全球範圍內創造了3.84億美元的收入,流媒體收入增長了46%,達到1.41億美元。 但相對流行音樂來說,古典音樂終歸還屬於小眾市場。數據追蹤服務公司Alpha Data在去年12月份的數據顯示,古典音樂佔美國唱片銷量的2.5%,在流媒體中所佔的比例還不到1%。
  • 2019廣州國際音響唱片展開展首日亮點多
    發燒友在音響唱片展上選購。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蘇俊傑 攝大洋網訊 作為HiFi發燒友一年一度的盛宴,2019廣州國際音響唱片展昨日在廣州東方賓館、中國大酒店開展。今年展覽的面積、參展商數量和展覽產品數量再創新高,其中數位音樂和流媒體產品的登場成為最大亮點。昨日一開展,便有眾多音響發燒友前來觀展。連續6年來觀展的市民陳先生表示:「每年都關注這個展,每年都會過來挑選一些好的設備。」
  • 「小金唱片」青少年音樂人才培養計劃啟動
    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史競男)由中國唱片集團主辦的「小金唱片」青少年音樂人才培養計劃15日在京啟動,將在全國開展青少年音樂主題系列活動。據介紹,本著「傳承、啟迪、創新」的活動宗旨,「小金唱片」致力於打造行業新標杆,為新時代青少年美育教育貢獻力量,將面向全國尋找、發掘、培養青少年優秀音樂人才,為其提供專業、可持續發展的藝術素養提升及展示平臺,打造更多更美的時代新聲。
  • 首屆「小金唱片」青少年音樂人才培養計劃在京啟動
    本著「傳承、啟迪、創新」的活動宗旨,「小金唱片」致力於打造行業新標杆,為新時代青少年美育教育貢獻力量。「小金唱片」將面向全國尋找、發掘、培養青少年優秀音樂人才,為其提供專業、可持續發展的藝術素養提升及展示平臺。
  • 首破萬億美元 2019年美國音樂流媒體市場增長30%
    據財聯社報導,根據尼爾森音樂(Nielsen Music)的年度報告,包括Spotify Technology 、Apple Music和Alphabet的YouTube等在內的美國音樂流媒體市場去年增長30%,首次突破萬億美元,因受到包括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比莉·艾利什(Billie Eilish)和波斯特
  • 對流行歌曲的依賴減少,音樂版權投資基金何去何從?
    Hipgnosis Songs Fund 是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唯一一家音樂版權投資公司,也現代音樂業務中最激進的版權收購方之一。該公司成立的目的,是通過投資大熱歌曲和相關的智慧財產權,來為投資人提供可預測和可信賴的收入。
  • 在線音樂內卷,短視頻破局?
    此外,TikTok作為音樂行業A&R的地位也一再被證明和強調。報告中提到,今年超過70位在平臺上走紅的音樂人已經與大唱片公司籤約,其中包括Claire Rosinkranz、Dixie D'Amelio、Powfu、Priscilla Block 和Tai Verdes。
  • 破產14年後,傳奇唱片店Tower Records線上回歸
    他認為,隨著Tower Records的結束,音樂行業的一個篇章也結束了,那種社區意識消失了,Tower Records曾是他和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客戶了解新音樂的地方。在今年決定復活這家公司時,他和他們一同充滿著興奮和渴望。當商業巨頭的體量大到壟斷某個群體的某方面生活時,它的破產則往往意味著一種情懷的消逝,像是一張死亡證明,隨之消散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文化趣味,一個群體和一個時代。
  • 2019廣州國際音響唱片展下周開展
    作為HiFi發燒友一年一度的盛宴,2019廣州國際音響唱片展將於12月6日至8日在廣州東方賓館、中國大酒店舉行。 本次展覽由廣東廣播電視臺音樂之聲、中國圖書進出口深圳公司、廣東天天精彩傳播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主辦。該展覽已成功舉辦25屆,是目前全國最大型的音響展覽、全球第二大的音響展覽。
  • 連籤華納、少城時代,網易雲音樂會在版權市場逆襲騰訊嗎?
    文|數娛夢工廠  楊 雪編輯|蟹老闆在接連拿下華納音樂、少城時代的版權後,人們發現,成立七年的網易對音樂的那份熱忱並沒有因時間而減退,七年之癢的寡淡和無味或許並不會發生在這家雲音樂平臺的身上。5月15日下午,網易雲音樂最新宣布與少城時代達成版權合作,旗下藝人包括梁博、張碧晨等知名華語歌手。
  • 全球最暢銷的十大音樂唱片
    音樂是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也是獲得好心情的助推器,音樂的魔力無法用語言來定義,很多人一天不聽音樂不僅覺得無聊而且感到生活毫無意義,在清晨醒來的時候聽一些好的音樂會給我們的大腦和耳朵都帶來一種涼爽的效果,讓我們一整天都能保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