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小兵工作照
本報記者 李紅豔 實習生 杜韻竹
把一張黑膠唱片從封套裡小心翼翼地取出,用專用的刷子輕輕拂去上面的灰塵,然後放到唱機上,唱針划過旋轉的唱片,柔和、溫潤的聲響緩緩流出,拂過耳畔,也許偶爾還有「刺啦、刺啦」聲,定格下舊日的時光……對眾多黑膠唱片愛好者來說,這樣極具儀式感、優雅感的賞樂方式,讓人沉醉。然而,在北京卻有一位叫做喬小兵的音樂及音響發燒友,在做著一件看似逆復古潮流而動的事情——將黑膠唱片數位化,存儲於電腦硬碟之中。
有人說,黑膠唱片是這個數字世界的音樂孤兒,而喬小兵似乎正在改變著這個「孤兒」的命運。
近年來黑膠銷量上漲十倍
步入喬小兵的工作室,直入眼帘的便是兩個龐大的號角音箱,足有屋頂那麼高,渾身黑漆漆的,頗為莊嚴。桌上擺放著兩臺黑膠唱機,其中一臺正款款飄出曼妙的交響樂,混合著空氣中濃濃的咖啡香味,讓人好似一下子「穿越」到了舊上海。
歲月的留聲機在1998年刻下一個休止符,國內最後一條黑膠生產線停產,聽黑膠唱片隨之日漸成為小眾行為。如果追溯起實體音樂產品,黑膠唱片和現在這個時代之間,還隔著磁帶和CD兩座大山。
然而,「大山」終究阻隔不了人們的懷舊情結。近兩年,國內漸漸興起一股黑膠熱,前不久中唱公司上海分公司推出了一套復刻版黑膠唱片,原本只是市場試水,但銷售情況卻出人意料,1000套共5000張價格不菲的唱片,很快就銷售一空。其中,「金嗓子」周璇的唱片賣得最好,目前零售價已達480元一張。
黑膠熱帶動了黑膠唱片二手炒賣市場。喬小兵的一個業界朋友曾經告訴他一組數據:2008年至2011年三年間,國內黑膠唱片市場銷量提高了10倍。與此同時,歐美國家也有黑膠回暖趨勢,2011年英國黑膠唱片的銷量比前一年增長了43.7%,達到了2005年以來的最高紀錄,而美國的黑膠唱片銷量更是比前一年增長了71%。
在喬小兵看來,相比於CD裡看不見摸不著的數位音樂,黑膠唱片所承載的音樂是一種「可以觸摸到的起伏與凹凸」,是實在的、物質的存在。他不否認,從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CD唱片比黑膠唱片更先進。但是,黑膠擁有的某些特質卻是CD所沒有的,「黑膠唱片與唱針的物理摩擦,創造出了更接近於原來音樂狀態的音質,其純模擬音效帶來的音質還原感更原汁原味,不是加工產品。儘管CD的音效很乾淨,很清晰,但這些,卻是它所無法帶來的欣賞體驗,這有些類似於數位相機與膠片相機的區別,雖然數位相機更方便、更省錢,但是膠片相機的成像更自然、更柔和,讓人看著更舒服。」
數位化,給黑膠唱片降身價
作為發燒友,喬小兵深知用唱機聽黑膠唱片的魅力,卻為何還要去做「將黑膠數位化」這樣一件很多人不太理解的事情?這首先得從黑膠唱片越來越貴的收藏價格說起。
目前,國內市場上的黑膠唱片主要是從海外引入,或是二手交易,價格從幾十元、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有的甚至高達上萬元一張。喬小兵從柜子裡找出來兩張黑膠唱片(如圖),是一位68歲日本收藏家的藏品。這兩張唱片都是1944年指揮大師富特溫格勒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奏的《貝多芬第三交響曲「英雄」》,表面看起來一模一樣,內容也相同,但價格相差不少——一張將近2萬元,另一張1萬多元。「貴的那張是頭版,音效更好,更接近原聲,所以就更值錢。」喬小兵解釋說。
「現如今黑膠唱片的收藏價格越來越高,黑膠唱機價格也很高,使得聽黑膠唱片的門檻不斷提高。我們把黑膠唱片數位化,就是要讓黑膠唱片『貶值』,一方面避免過分炒高黑膠唱片價格而扭曲了收藏的真正意義,另一方面則是讓更多人有機會聆聽黑膠唱片。」喬小兵說。
目前,喬小兵和助手花了近4個月,已經完成了300多張黑膠唱片的數位化,另外還有1000多張唱片正在「排隊等候」。這些黑膠唱片,有他個人收藏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來自國內外的眾多藏友。有一位臺灣藏友,他的爺爺是開唱片店的,父親則藏有數以千計的黑膠唱片,為了避免父親過世後這些黑膠唱片被分作三份而由兄弟三人分別繼承,這位藏友出錢買下了父親的所有藏品,並打算送到喬小兵這裡來,希望能將它們全部數位化,存儲於電腦硬碟中,成為一份完整的收藏。
「數字黑膠」聲音還原度超CD
將黑膠唱片數位化,有人覺得喬小兵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是在將黑膠唱片的有限資源擴大化、低門檻化,而有的人則覺得他在做「無用功」,因為喜歡聽黑膠的人就是為了享受那種自己播放唱片的過程,有儀式感、懷舊感。
對此,喬小兵總結了一句「缺少是遺憾,省掉是幸福」。他覺得,以何種方式聽黑膠唱片完全與個人訴求有關。
很多人擔心,黑膠唱片數位化之後,還會有黑膠唱片與生俱來的聲音質感嗎?「如果說CD唱片播放效果與CD機優劣有關,那麼黑膠唱片的播放效果則與個人的努力關係緊密。」喬小兵說:「我們之前花了很大精力去解決用數位技術最大限度還原模擬效果的問題。我不是自吹自擂,如果把對聲音的還原度劃分成10個等級,那麼黑膠唱片數位化播放的聲音還原度能達到7級,甚至9級以上,而一般的發燒友用唱機播放,能達到5級就不錯了。」
為了這項「數位化工程」,喬小兵和另外兩個合伙人迄今一共自掏腰包投入了十幾萬元。未來能否成為一種商業模式?「不太可能!」喬小兵笑了笑說,「一方面涉及音樂作品版權問題;另一方面傳播渠道沒法解決,黑膠唱片數位化後的高格式音樂容量非常大,一首60分鐘的曲子存儲容量達2.5G以上,下載起來太困難。」
喬小兵計劃開辦一個黑膠唱片俱樂部,儘可能地去挖掘並整合分散在每個人手中的黑膠唱片資源,然後通過數位化黑膠唱片的共享,使愛樂者更方便地聽到更多更好的黑膠唱片音樂。不管別人如何解讀自己做的這件事,他都堅守一點,「我做這件事純粹是出於發燒友私下交流共享的需要,以及保存更多黑膠唱片資料的目的,沒有任何商業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