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膠聲中遙想世界

2021-01-18 騰訊網

編者按

2020年春節,我買了一張直飛日本的機票,打算從有馬溫泉一路殺到北海道,《情書》的取景地小樽。機票、酒店,甚至連米其林三星的餐館都訂好了,新冠疫情暴發,只好果斷而無奈地取消了行程。但是我反手又買了一張清明節飛日本的機票,想當然地以為兩個月疫情怎麼也煙消雲散了。誰知到了清明,我們連學都沒有開,還困坐家中上著網課。這就是我的2020年,與全球共命運。

我一向這麼形容自己:不定期買書狂、資深業餘音樂愛好者、非專業旅遊達人。因為疫情,不能外出旅遊,也就意外地有了大把的時間待在家中,重新整理自己的藏書和藏碟。疫情在家期間,我把所有的黑膠碟全部完整地聽了一遍。因為沒法遠行,又把家中客廳裝上書牆,把家中所有的書籍理了一遍。理碟、聽碟、理書、翻書,加之疫情稍緩後可以出門淘碟淘書,雖不能滿世界瞎逛,但也還勉強把一年支撐了下來。

以前雖然像個饕餮一樣,隨走隨買了不少黑膠,但是很多都沒有仔細聽,也沒有仔細研究,浮光掠影,錯失了許多有意思的東西。

近些年,我逐漸開始從聽CD轉成聽黑膠。CD聲質雖好,卻不及黑膠溫暖莊嚴。因灌錄技術的原因,黑膠的聲音雖沒有CD純淨,有時伴有蠶豆聲和沙沙聲,但較CD更真切,更溫暖,更有年代感;而且黑膠需輕拿輕放,聽時不能快進快退,也不能選擇曲目,只能細細聽完,比聽CD更有儀式感,更能走進音樂。黑膠的封面大多是極精美的圖片——或是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的照片,或是音樂會現場照片,或是西方著名的繪畫,或是國外著名的風景名勝,本身也是可以當作藝術品收藏的。我有一張拉赫馬尼諾夫彈奏拉赫馬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的碟子,RCA留聲機小狗版,封面就是拉赫馬尼諾夫的雙手特寫,顯得異常莊嚴。

我的黑膠大多由國外購回,而且都和書店有關——東京神保町、紐約Strand書店門口、費城二手書店、格林伍德Grove書店……凡有書之處,大抵有黑膠出售,這也不能不說是一個奇妙的緣分。哪怕是國內的黑膠,我也基本上是在南京的學人書店購得。

封閉時期獨居家中,能特別真切地感受到自我與外界的隔離,精神上有難以排遣的孤寂和苦悶,上課、寫稿,還有打遊戲都不能疏解這種精神上的孤獨。唯有音樂,可以撫慰人,讓人在壓抑中不至於崩潰。我聽得最多的要數馬勒的《第二「復活」交響曲》。馬二第三樂章結束,在低沉絕望的銅鑼殘響中,女中音開始吟唱《原始之光》:「噢,小紅玫瑰!人類在很大的困境中,人類在很大的痛苦中,我寧願身在天堂。我行至寬闊路徑……導引我向幸福的永生!」這段歌詞選自德國詩人克羅普斯託克的《復活》讚美詩。歌詞正合當下的心境和企盼。困坐家中數十天,眼看著清明將至,疫情還未結束,巨大的陰影籠罩在心裡。試問誰的心裡不期待著世界的復甦呢?《復活》恰如一劑良藥,在陰霾中給人心靈的慰藉。年輕時聽馬勒只覺得是一堆亂碼,隨著閱歷的沉澱,我真切地感受到馬勒交響曲中那種巨大的混亂與悲痛,恰如切利比達克所說的「方寸亂盡」。只有生活向你展露出它的真實面目時,你才會真實地聽懂馬勒,真實地愛上馬勒。馬勒的音樂中不僅有混亂和悲痛,還有對新生的無限希望和渴求:「我這一把塵土,經過短暫的休息後復活。神召喚了你,他將給你不朽的生命,像種子一樣你將被播下又開花結果。」這又使人溫暖。混亂而和諧,也恰如這個時代。

令人反覆為之著迷的,還有柴可夫斯基,柴四的柔美,柴五的寬廣,柴六的悲愴,柴一鋼琴協奏曲的宏闊,小提琴協奏曲的熱烈,《天鵝湖》的純情,《胡桃夾子》的靈動……都令人回味再三。我的收藏中柴翁的作品最多,尤其是柴四和柴六,我都有著諸多版本。他是一個在悲痛的世界中不斷尋找愛與溫暖的靈魂,雖然最終墮入死亡虛無的深淵,但卻留給人間無比美好的精神慰藉。

還有拉赫馬尼諾夫、貝多芬、舒伯特、布魯克納、巴赫、莫扎特、蕭士塔高維奇……這是一個無窮的世界,雖然我已經聽了將近三十年,但是依然沉浸其中,越是在艱難的歲月,越是感受到音樂帶給生命的巨大撫慰。

然而,聽黑膠,不僅是一種精神上的撫慰,也是一種別致的學習。

黑膠唱片的背面都有曲目、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的相關介紹。哪怕是日版的黑膠,曲目和指揮家、演奏家的名字也還是英文。以前時間有限的時候,很多黑膠只能聽聽,沒能把封套好好讀讀。辛豐年曾經說要「讀樂」,他說的是讀譜,我沒有讀譜的能力,但是在閱讀中也能加深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補足自己音樂知識上的漏洞。

黑膠的封套是個百寶囊,黑膠封套背面會有曲目的介紹,甚至封套內部會有單獨的內頁詳細介紹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或是歌劇臺詞、配樂詩歌,等等。細讀它們,便能發現很多有意思的冷知識。我有一張倫敦唱片公司出品的1966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唱片,指揮是博斯科夫斯基。博斯科夫斯基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指揮歷史最長的指揮,也是讓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享譽全球的指揮。我聽了很多遍,但是這次疫情期間才好好地研讀封套背面的文字,上面詳細介紹了圓舞曲的來歷。我以往只是知道約翰·施特勞斯家族,圓舞曲之父老約翰和圓舞曲之王小約翰,但是在奧地利,和老約翰·施特勞斯同時期,還有一位約瑟夫·蘭納,他和老約翰共同奠定了圓舞曲的基礎,讓這一藝術形式從酒館的舞曲變成了全社會流行的社交音樂。在保羅·朗·貝的《西方文明中的音樂》中,蘭納的名字是排在老約翰之前的,但是他42歲就英年早逝,而老約翰又長年在國外演出,因而名聲比蘭納大。在這樣的細讀中,每每能增進自己對音樂和音樂史的理解,有些內容讀專業的音樂書籍也很難見到,而在聽碟的過程中只要仔細閱讀黑膠封套,便多有偶得。

有時候聽樂和讀書也能結合在一起,聽《威廉·退爾序曲》,突然發現威廉·退爾的英文是William Tell,心生興趣,翻開手邊1899年版的《A Guide to the Opera》(《歌劇指南》),其中「威廉·退爾」的寫法是Guillaume Tell。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呢?原來,羅西尼雖然是義大利人,這部歌劇卻是根據法國劇作家的劇本創作的,因而Guillaume是William的法文。法文屬於日耳曼語,而William是日耳曼語Wilhelm和羅曼語Guillaume的融合,這是徵服者威廉帶給英語的變化,他在11世紀徵服了英格蘭,讓古英語這種日耳曼語與羅曼語結合,走向了現代英語。小小的William就是這個歷史的一個縮影。從歌劇《威廉·退爾》的法語版本引發的疑問,讓我窺見了古典音樂無限的延展性,它根植於整個西方文明的發展歷程之中,任何一個細小的細節,都可能和廣大的歷史發展產生意想不到的聯繫。

因為所藏黑膠大多為日版,看看日文的翻譯也頗有意思。《天鵝湖》日文翻譯成「白鳥之歌」,威爾第的《茶花女》譯作「椿姬」,萊翁卡洛瓦的《丑角》譯作「道化師」,格裡格的《晨曲》只譯作一個字「朝」……然而,更多的是片假名,茫然不知何解。

整理之中,也會發現錯版,或是糾正自己自以為是的錯誤。錯版雖然遺憾,但也饒有意趣。曾經買過一張米爾斯坦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打開卻發現裡面是布魯克納的第五交響曲。2020年發現自己買的卡拉揚指揮的大黃標《天方夜譚》,殼內是一張不知道是什麼曲目的四重奏……錯版買多了,會把某些正確的知識誤認為是錯誤的。許久以前買過一張德沃夏克的《第九「自新大陸」交響曲》,封套上寫著No.5,我以為是錯版,2020年因疫情在家,得以詳細研究,才知道德沃夏克前四部交響曲一開始是被排除在交響曲作品表上的,因此《自新大陸交響曲》實際是德沃夏克出版的第五首交響曲,因此此曲首次出版的時候編號就是第五,早期出版的這首交響曲編號都是第五。若不是細細閱讀不同版本德九封套中的文字,可能我一直會以為我買的是錯版。

疫情稍有好轉,我按照2019年的計劃把客廳的書牆裝了起來,之後便是幾個月曠日持久的理書過程。一邊理書,一邊聽碟,使得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得以緩慢地完成。及至把所有的藏書歸類上架,我欣欣然享受著坐擁書城、逍遙讀書的快感。

最近在學人書店淘了一批黑膠,品質很高,頗多絕品。但是購得當晚黑膠機和功放就因為小區變壓器波動,全燒了。家中220伏的電器夷然無事,甚至我在京東買的110伏轉壓器都運轉超穩,只有我辛苦從京都車站Bic Camera背回來、因為上了樂桃的當多付了幾百元運費的兩臺110伏電器全部燒壞。

這是什麼徵兆?讓我在不流轉中看見流轉之書,又在不流轉中看見流轉之物的毀滅。2021年如之何?疫情未真正消退之前,暫且在樂聲與書蠹之間,遙想未來世界的面貌吧。

(作者系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1年01月15日第4版

作者:楊贏

相關焦點

  • 資深黑膠「發燒友」陸善存:23年收藏3萬張黑膠唱片
    在海口,有這樣一位黑膠唱片「發燒友」,他叫陸善存。在這個圈子裡,陸善存被親切稱為「老陸」,是公認的資深黑膠「發燒友」。20多年裡,他收藏了3萬張黑膠唱片,囊括古典音樂、民樂、港臺流行樂等,花費數百萬。  記者 鍾起的/文 李志良/圖  「尋找黑膠過程中,最開心的時刻就是買到自己喜歡並且找了很久的唱片。每買到一張珍貴的黑膠唱片我的心情都會激動好幾天。」
  • 令人腦洞大開的黑膠唱片
    由康乃爾大學的Carl Sagan率領幾名委員為NASA精選出這些作品,他們集結了116張圖像和各種不同的大自然音效,例如海浪聲、風聲、雷聲,以及動物聲(包括鳥叫與鯨魚聲)。此外,他們也根據不同的年代和文化,特別在唱片裡收錄不同時期的音樂作品;還有55種古代和現代的語言,以及當時的美國總統Jimmy Carter和聯合國秘書長Kurt Waldheim的文字訊息。
  • 11.11打造首個「黑膠日」,京東文娛帶用戶解鎖黑膠唱片新玩法
    京東文娛打造的首個「黑膠日」活動將於10月28日正式上線,近千張經典復古黑膠唱片優惠來襲,古典、爵士、藍調、搖滾、流行各類風格黑膠唱片應有盡有,將為熱愛黑膠音樂的文藝愛好者帶來一個獨特的、充滿儀式感的專屬狂歡節。
  • 「黑膠唱片」到底是啥?
    上一期入門三十三問,我們講述了黑膠唱片是不是有錢人的遊戲。在後臺留言中,我們發現不少朋友對黑膠唱片有著極其模糊的認知,比如把膠木唱片與乙烯基唱片、SP與LP混為一談。今天我們就來捋一捋,「黑膠唱片」到底指的什麼?這要從一百多年前唱片誕生的那天說起,你可能在哪讀到過愛迪生發明了唱片。
  • 數位化給黑膠唱片降身價 聲音還原度超CD
    ,用專用的刷子輕輕拂去上面的灰塵,然後放到唱機上,唱針划過旋轉的唱片,柔和、溫潤的聲響緩緩流出,拂過耳畔,也許偶爾還有「刺啦、刺啦」聲,定格下舊日的時光……對眾多黑膠唱片愛好者來說,這樣極具儀式感、優雅感的賞樂方式,讓人沉醉。
  • 音響專欄 | 世界上最貴的十大黑膠唱盤
    音響專欄世界上最貴的十大黑膠唱盤原載 what HiFi 雜誌翻譯 / 樂迪你希望你使用的黑膠唱盤是什麼價位的?以下我們收集了世界上最昂貴的十個唱盤,它們可能適合資深的骨灰級土豪黑膠玩家,但對於一般的黑膠玩家來說,了解它們的存在也是很有必要的。
  • 科普 把玩黑膠系統:您對黑膠唱片了解嗎
    但實際上黑膠唱片的類型與挑選技巧,甚至乎黑膠唱片為什麼會吸引人去聆聽,有不少黑膠發燒友並不是非常了解。以下關於黑膠唱片的內容由「影音新生活」整理與收集,希望能夠對剛開始玩黑膠系統的發燒友有所幫助。▌黑膠與模擬錄音人們通過耳朵從自然界獲得的聲音信號在時間和幅度上都是連續變化的,這種信號稱為模擬信號,黑膠唱片就是典型的模擬錄音。
  • 更有儀式感的「黑膠唱片」悄然興起 年輕人是主力客群
    仔細從一排黑膠唱片中挑選出今天最想聽的那張《百樂門》,慢慢把它從封袋裡拿出來,小心翼翼地擦拭著,然後放到唱片機上,將唱針輕輕搭上去,溫暖細膩的聲線悠悠響起。這是黑膠發燒友任曉莉每天的聽歌寫照。
  • 黑膠蟲!哪裡逃!
    我趕忙喊師姐過來,師姐仔細看了一會,說:「這應該是黑膠蟲,細胞沒救了,等死吧!」師姐真的好無情,好殘忍!「黑膠蟲」/「Nanobacteria」究竟是何方神聖?《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雜誌(PIBB)2020年第1期發表了題為細胞培養中「黑膠蟲」汙染的檢測及防治一文。
  • 濰坊:一路"黑膠"黏鞋底 專家稱為蟲子分泌物
    7月8日,不少市民打來電話稱,濰坊城區新華甲巷與勝利東街交叉口以東處的人行道上出現了一層「黑膠」,不僅將地面弄得非常髒,市民從此經過還非常黏腳,紛紛選擇旁邊的非機動車道通行,造成非機動車和路人混行的局面。7月9日,專家表示,這些「黑膠」應該是一些蟲子的分泌物或者排洩物。
  • 煲箱半年 15寸大同軸音箱、「黑膠」再加上「膽機」極致享受
    小時候,家長總會逼著我們上興趣班,信奉「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我在鋼琴和電子琴中選擇了看起來更為簡單的後者,現在回想起來十分遺憾不能踏著鋼琴的腳板在黑白琴鍵上讓手指翩翩起舞。當我誤打誤撞進入古典音樂的世界中,我就十分羨慕會彈鋼琴或者西方管弦樂器的孩子。大學時,我對管弦樂團的演出消息非常關注。有一年的元旦晚會,就是一支很有名的管弦樂團來演出。
  • 細胞培養之「黑膠蟲」的防治
    「黑膠蟲」/「Nanobacteria」究竟是何方神聖?《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雜誌(PIBB)2020年第1期發表了題為細胞培養中「黑膠蟲」汙染的檢測及防治一文。根據作者描述,「黑膠蟲」汙染具有以下特徵:1. 培養基和正常培養基沒有區別;2.
  • 黑膠蟲汙染,還會傳染其他細胞
    我不是黑膠蟲,我是糖寶之前有各種關於小黑點的傳說:1、玻璃培養瓶中的類似氧化矽的東西(曾經有文獻報導過);2、據說這是黑膠蟲,又有人說是原生動物,好象也沒個統一的說法;3、據病毒所和軍科院鑑定是一種寄生於牛血清內的一種原蟲,似乎和草履蟲和變形蟲有類似之處,然而由於課題經費不夠而不能繼續進行下去;4、也有人說是納米級的細菌。
  • 郭頂發行《飛行器的執行周期》黑膠唱片
    新快報訊 記者徐紹娜報導 23日,環球音樂旗下唱作人郭頂發行個人全創作音樂專輯《飛行器的執行周期》黑膠唱片經過近一年七個月的「飛行」,郭頂用《飛行器的執行周期》黑膠唱片為這趟旅程畫上完美句號。 據了解,《飛行器的執行周期》黑膠唱片是郭頂力邀自己很欣賞的黑膠母帶製作人Brian Lucey親自操刀的,雖然專輯已經與黑膠契合度很高,但對音樂始終有獨到見解的郭頂又不想把二者做得完全一模一樣,決定重新製作黑膠母帶。
  • 藝術 復興黑膠唱片,把音樂凝固成藝術品!
    黑膠,作為一種聲音和音樂的載體,幾乎佔據了整個20世紀。直到1984年CD的誕生,黑膠開始大量被淘汰,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近幾年,一些書店開始重新賣唱機和唱片,對於聽著MP3長大的一代年輕人來說,他們沒有見過這種載體而又喜愛接觸新事物,黑膠對於他們有巨大的吸引力。這使得黑膠逐漸成為一種潮流,開始復興之路。
  • 重慶一醫院院長痴迷黑膠唱片 近二十年收藏上萬張
    都市熱報消息,前不久,偶像天王周杰倫宣布將出道至今的14張專輯做成28張黑膠唱片套裝發行,不得不說,這帶領了黑膠唱片又一次回歸潮。在重慶,就有這樣一位黑膠唱片「發燒友」,他叫鄭漢。近20年裡,收藏了國內外上萬張黑膠唱片,其中有不少罕見珍品,他也因此成為行內知名的黑膠唱片收藏家之一。
  • 譚詠麟發 「籤名限量版黑膠唱片」
    4月28日,譚詠麟將在廣州海心沙舉辦「銀河歲月40載」演唱會,演唱會主辦方近日為此特別製作了全球獨家「籤名限量版黑膠唱片」,引來黑膠發燒友的關注。 據介紹,此黑膠唱片共收錄了《銀河歲月》、《創造命運》、《無言感激》三首各具代表性並深受校長和歌迷喜愛的金曲。
  • 6/23郭頂《飛行器的執行周期》黑膠唱片準時落地
    經過發行近一年七個月的「飛行」,郭頂用《飛行器的執行周期》黑膠為這趟旅程畫上完美句號。   《飛行器的執行周期》黑膠唱片郭頂力邀自己很欣賞的黑膠母帶製作人Brian Lucey親自操刀,雖然專輯已經與黑膠契合度很高,但對音樂始終有獨到見解的郭頂又不想把二者做的完全一模一樣,決定重新製作黑膠母帶。
  • 黑膠比銀膠好
    黑膠比銀膠好 2017-07-14 11:36:55來源:黃河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太陽傘是黑膠好還是銀膠好  太陽傘黑膠比銀膠好。防曬包括兩個方面:遮陽效果和防紫外線效果。
  • 服務「價值上億的懷舊市場」,#vinyloftheday致力於成為黑膠唱片...
    據BBC報導,ICM做的一份名義調查顯示,黑膠唱片買家中有45%在購買唱片之前就已經在流媒體上買過了同一張專輯。根據英國娛樂零售商協會(ERA)的相關數據,黑膠唱片專輯的銷量已經超出了網絡端下載量。一個同事給我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在一個傳統中國茶葉聯誼晚會上,主持人一整晚都奔走於在唱機轉盤和Apple的音樂訂閱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