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1M
為什麼兔子耳朵長,貓咪耳朵短,和人的耳朵形狀都不一樣呢?
點擊播放 GIF 0.0M
很遺憾,這個問題筆者沒有找到合適的資料,只能根據已有的知識來嘗試解答;
一般來說,大耳朵有兩個好處:
1聽到更細微的聲音;
2幫助散熱;
先來看1;
藪貓屬於食肉目貓科,它的捕食策略是,用聽覺確定灌木或者草叢中小動物——比如老鼠——的位置,然後一躍而起抓住獵物。在草叢中分辨細微的聲音乃至定位需要極其敏銳的聽力,所以藪貓的耳朵特別大;
兔子依託草叢或者灌木藏身,不難想像大耳朵也能幫助它們及早聽到潛在的危險;
再來看2;
生活在熱帶沙漠的耳廓狐和北極狐;它們同屬於食肉目犬科;一般來說,偏寒冷的地方,為了對抗散熱,動物會傾向於把自己弄成一個球,縮小散熱面積;
不過也有例外;
同樣生活在北極的北極兔,耳朵可一點都不小;
筆者傾向認為兔科的祖先就是大耳朵,後來作為一種成功的動物,兔科開枝散葉擴散到世界各地,多多少少保留了大耳朵的性狀;
再來看一個例子;
作為兔子的親戚,兔形目鼠兔科的鼠兔生活習性和兔子很類似,但它們就是小耳朵;
生物的性狀(特徵)是由遺傳和環境共同決定的,一隻動物長什麼樣,有什麼習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祖宗是什麼樣子,舉個例子;
鳥類和其先祖恐龍都沒有進化出耳廓(耳朵),夜行抓老鼠的貓頭鷹,為了聽得更清楚,整個面盤都凹陷進去變成一個巨大的「耳廓」;
耳朵的形狀以及其他動物的性狀都是由基因決定的,而基因表達背後的邏輯比我們預想地複雜得多。假如有一個無關緊要的基因A,它能讓人的手心裡長出一個蝴蝶一樣的印記;人們百思不得其解,這個基因A什麼用也沒有,為什麼能在漫長的進化中保留下來?
背後的邏輯可能是,A是一個和B捆綁的基因,而B能增強人的視力;或者A能促進C的表達,而C能減少人罹患某種頑疾的風險;又或者A能抑制D的表達,而D會讓人患上某種先天殘疾;再或者A能促進一個同樣無關緊要的E,而E能促進B的表達。
人當中也有尖尖的耳朵,很難說圓耳朵或者尖耳朵有什麼顯著的生存優勢,而人外耳的形狀牽涉到至少49個基因的表達。
最後,生物有很多「中庸」的性狀,既沒有顯著的好,也沒有顯著的壞,它們可能被淘汰,也可能被保留,裡面就有運氣的成分。最顯著的例子,就是脊椎動物才爬上岸的時候,5指、6指、8指的都有,一般認為它們之間沒有顯著的功能優劣。後來發生了大災害,只有5指的僥倖踩狗屎運活了下來。後來這些5指,就演化成了爪子、蹄子、翅膀以及我們的手。
點擊播放 GIF 0.1M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