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開門見山說一句,關於PM2.5的垂直分布的研究已經有很多,基本結論是:在「大氣邊界層」內部,PM2.5隨高度的變化是很微小的。因為PM2.5實在太小,直徑大概只有頭髮絲的1/20,重力沉降作用對它的影響非常弱,所以它才能長時間懸浮在空氣中。
那麼這個「大氣邊界層」到底有多厚呢?
它的厚度隨著地形地貌和天氣情況的不同,也會有不同,但是至少也有300米厚(最高可能厚達1000米以上)。一般樓層高度約2.8米,算起來就是大概到107-108樓的位置。
也就是說,在100多樓以下,PM2.5隨高度的變化是不明顯的。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定國安等,曾經在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塔分部做過這方面的科學實驗,實驗結果發表在《中國科學D輯》上,論文名為《北京城區低層大氣PM10和PM2.5垂直結構及其動力特徵》。
我用文中提供的2003年8月北京數據做了個圖:
大家請看,隨著高度升高,PM2.5的濃度下降幅度很弱——尤其在30多樓以內。
紅線是在靜穩天氣狀況下(已經發生PM2.5汙染),北京PM2.5平均濃度在8米(2-3樓)時為118μg/m3,在100米(35-36樓)時為101.7μg/m3,相差僅為16.3μg/m3。綠線是弱冷空氣來襲、空氣品質較好時,PM2.5濃度在8米(2-3樓)時為50.4μg/m3,在100米(35-36樓)時為35.4μg/m3,相差僅為15μg/m3。
——大家請注意,30多樓相差也不過十幾個μg/m3,更不要說在17樓了,能差幾個μg/m3?
而且,從圖上來看,PM2.5隨高度的下降是比較均勻的,並沒有在某個高度出現「突變」,不知道怎麼選出17樓作為界限的?
還有,當空氣品質變差時(從綠線到紅線),不管幾樓的PM2.5都在上升,三四十樓以下上升幅度幾乎一致,17樓又有什麼優勢可言?
這麼說吧,如果不考慮這幾個μg/m3的微弱差異,那麼17層以上也好以下也好17層自己也好,都差不多一個狀態,誰也別嫌誰;就算一定要糾結這幾個μg/m3的微弱差異,那也是隨樓層高度微弱遞減,17層根本不成其為一個分界。
說到這裡想起來,前幾年網上還瘋傳過一篇文章,叫什麼《售樓小姐真情自白》,文章作者以揭秘口吻說道:「不要以為高層中的9-11樓不錯,這些樓層正好是揚灰層,髒空氣到這個高度就會停頓。」
「揚灰層」這詞兒乍一聽還挺唬人,像是個科學概念,不過如果你到網上搜一下,就會發現跟這個詞兒有關的,全是這位「售樓小姐」的話!
這個「揚灰層」裡所說的「灰」——如果是指較大顆粒(如PM10)的話,那它沉降作用會比較明顯,那必然是樓層越低、灰就越大,不可能一路向上飄到9-11層以後就停下來不走了;而如果是指細顆粒(如PM2.5)的話,那它沉降作用不明顯,一般樓層都差不多,9-11層既不會更多也不會更少。
總之無論是哪種灰,都不會格外眷顧9-11層,也不會格外嫌棄17層。
那麼對於樓盤而言,到底什麼方面才對PM2.5有明顯影響呢?
我建議,你與其去糾結那幾個μg/m3的PM2.5樓層差異,還不如考慮下樓盤位置。
比如北京,除了本地汙染源以外,周邊汙染物輸送也是重要來源,比如保定、石家莊、天津乃至山東的汙染物,都會隨風吹到北京來,加劇北京本地的汙染。
這個圖是北京2003年8月顆粒物濃度與風向的關係
左下為8米高度的PM2.5,右下為8米高度的PM10,左上為100米高度的PM2.5,右上為100米高度的PM10,引自《北京城區低層大氣PM10和PM2.5垂直結構及其動力特徵》。
請大家注意,這裡的單位是mg/m3,這是上一幅圖中單位μg/m3的1000倍,這影響才叫大,所以實際上樓盤位置比樓層高度更值得大家關注!
這個圖說明,當風向位於90-180°和180-270°時,PM2.5處於高濃度值。也就是說,當北京吹偏南風時,就很容易把南部和東南部較嚴重的汙染源送到北京來。因此,相對而言,北京北部、西北部的空氣品質總體上要更好些,而南部尤其是東南部的空氣品質比較差。
下圖是北京去年各區縣PM2.5平均濃度排行榜,也反映了上述現象。
上次我一個旁友問我,我就這麼說的,他一拍大腿恍然大悟:「難怪啊!北邊兒的房價比南城每平米得貴個萬把塊!就是因為這個吧?」
我說:「你開心就好……」
此時你也許要說了,這實驗本身結論就是【樓層17層以上室內等級最優】,人家說的是室內,也沒說外邊啊!
——很對!這就是我下面要說的。
新聞中對於該次實驗的介紹說:在兩個半月時間內,共獲得北京市407名志願者累計11萬小時的室內PM2.5數據,覆蓋全市13個區縣的7703個地理位置。此次調查的室內場所包括辦公環境、居住環境、公共環境,但不包括地鐵等流動環境。
是的,儘管,這個實驗,樣本不可謂不多、時間不可謂不長、覆蓋不可謂不廣,但是!請注意一點——它的數據搜集方式: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和《南方周末》綠色新聞部聯合發起,通過社交媒體面向公眾徵集志願者,向志願者發放他們自行研發的可攜式PM2.5監測設備,以此收集樣本。
我要說的是,以這種方式搜集到的室內PM2.5數據,受幹擾的因素實在太多。
舉個例子,同樣幾戶人家,住在同一樓的同一單元的同一層:
A家經常開窗通風。那他測出來的數據會跟戶外空氣比較接近,戶外空氣好時他家空氣也好,戶外空氣差時他家也差;
B家門窗緊閉,而且全天候開著空氣淨化器。那他家的空氣品質就會比較穩定,戶外空氣差時他家會比戶外好,但戶外空氣好時沒準他家還不如戶外--畢竟空氣淨化器的作用是有限的;
C家葉門窗緊閉,但是每天在廚房煎炸炒,要是抽油煙機不給力的話,他家保不齊比戶外空氣汙染還大;
D家是辦公室,倒是沒人做飯,但是有人抽菸……
不用繼續舉例下去了,相信你也明白我的意思:室內PM2.5濃度,除了受到戶外空氣的影響,還極大地受到住戶居住方式的影響!
而這個實驗所收集的數據,是戶外空氣品質+住戶居住方式這兩種作用疊加後的結果,可能互相抵消,也可能互相加強。
——這時候統計出來的結果,實際上還跟樓層高度有關係嗎?以這種數據結果來衡量哪層樓以上空氣好,真的有意義?
更不要說,衡量室內空氣品質需要很多標準綜合評定,除了顆粒物以外,還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臭氧、甲醛、苯等等。實驗只測了PM2.5這一項,怎麼能得到空氣等級最優之類的結論?
作為理科生,首先我承認,數據統計比主觀猜測靠譜很多,但是!怎樣統計數據,怎樣控制樣本,怎樣過濾掉幹擾信息,怎樣解釋和分析數據的統計結果——其實這更加考驗實驗設計者的功力。
沒錯,數據是客觀的,但是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卻帶有很大主觀性。一份夾雜太多幹擾信息和不確定因素的數據分析結果,是不具備說服力的。
人民日報官微中說:「相對於室外PM2.5汙染,室內PM2.5汙染對人的影響更顯著,PM2.5吸入量室內佔八成。」
評論中有的小夥伴震驚了!
——照這麼說室內PM2.5比室外還嚴重?!那霧霾時我們應該去室外避難啊!但是以前不都說霧霾時要儘量避免外出嗎?!媽媽咪啊我們到底聽誰的?!
我只能說,這句話的前提(已被人民日報官微省略)是:因為城市居民大部分時間都在室內,所以在室內吸入的汙染物比在室外吸入的更多,所以室內汙染物對人體的影響更大……而不是說室內汙染總體上就比戶外更嚴重,而且還嚴重到4倍的地步!
很多誤解就是這麼產生的:實驗本身有點問題,寫成分析報告又有點問題,媒體一句話總結還有問題,最後群眾看完理解再出點問題——加起來終於成了個大問題!
這就是很多聳動新聞傳播的全過程。
與此類似的還有那個著名的地鐵PM2.5濃度是地面的1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