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7日電 香港《大公報》7日刊文說,透過轟轟烈烈的造勢活動,從旁觀者的角度冷靜觀察美國大選,常常會有另類發現。候選人密集到各州拉票造勢,場面熱烈,聲勢浩大,令人目不暇接。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候選人的目標是固定的,有的州前後造訪多次,有的州卻從未現身。所以,絕大部分選民意志和利益其實是被忽略的。
文章摘編如下:
2012年11月6日,亦即選舉年11月第一個星期一的次日,美國總統選舉投票正式拉開帷幕。選民將通過手中的選票,決定白宮新的主人,決定美國今後4年的政策走向。拋開五花八門的競選廣告,透過轟轟烈烈的造勢活動,從旁觀者的角度冷靜觀察美國大選,常常會有另類發現。
美國總統並非如想像中的那樣有權。初到美國的遊客,常把聳立在國會山上白色的國會大廈當成總統官邸「白宮」,想當然以為作為美最高領導人理應居住在最輝煌的大廈中。實際上,這一令無數政治家魂牽夢縈的聖地,不過是一座毫不起眼的二層小樓,與雄偉的國會大廈相比,顯得很是寒酸。
白宮的設計理念來自華盛頓,它決不能是一座宮殿,決不能豪華,因為在這裡工作的是國家僕人,它無須高大,三層足矣。在三權分立體制內,作為最高行政首腦的總統,要受到立法、司法機關的掣肘。在聯邦制的國度裡,這位國家最高領導人對地方事務幾乎插不上手。當中的辛酸,恐怕只有白宮主人自己能說得清楚。
美國的選舉制度遠非想像中的那樣公平公正。在這個號稱世界最民主、自由的國度裡,實行的卻是一套保守、落後的選舉人團制的間接選舉制度。選民在投票時,選擇的實際上是支持不同總統候選人的選舉人,一共要選出代表50個州和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538名選舉人,組成選舉人團。
除緬因州和內布拉斯加州外,美國其它48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實行「贏家通吃」制度,即獲得選民票最多者獲得該州或哥倫比亞特區所有選舉人票。贏得270張以上選舉人票的總統候選人即獲得選舉勝利。這種制度給候選人留下很大的投機空間,公開、透明舉行的選舉,卻可能出現顯失公平的結果。12年前,民主黨候選人戈爾與共和黨候選人小布希對陣,戈爾贏了普選票,卻輸了選舉人票,最後含恨敗北,把小布希送入白宮。
絕大部分選民意志和利益是被忽略的。候選人密集到各州拉票造勢,場面熱烈,聲勢浩大,令人目不暇接。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候選人的目標是固定的,有的州前後造訪多次,有的州卻從未現身。在美國50個州中絕大部分州政治傾向很明確,根本無需做工作,勝敗的關鍵在於區區幾個「搖擺州」,候選人當然要把鋼用在刀刃上。一位歐巴馬家鄉芝加哥的選民感嘆,在民主黨色彩極濃的伊利諾州,他知道自己的投票不會發揮作用,但他仍然期待美國能夠發生真正的變化。
政客遠沒想像中的那樣高尚。一周前,超強颶風「桑迪」突襲美東,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巨額財產損失。在這場災難面前,人們重新認識到了政府的作用,「美國政治也真正享受到了超黨派的快樂時光」。但這種精神「僅僅維持了72個小時,就迅速燃燒乾淨並被拋到了加拿大的某個地方」。政客對政治熱衷遠高於一切救援,瘋狂的造勢活動在災民一片哀號聲中重新展開,鏖戰硝煙旋即淹沒了人情關懷。這種在世界各地均被視為「票房毒藥」的行為,卻發生在人權高於一切的美國,實在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