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竟是我自己」,意味著本來以為小丑是別人咯。
與這句話共情的各位,有沒有想過這句話悲涼的真正原因?
這句話可悲的地方,不是「竟然是我」,而是每個人都把別人看作小丑,然後每個人都是別人眼中的小丑啊。
這不是一座金字塔,好像塔下的人才是小丑,塔尖的人都是「才俊」。這是一個圓,一個輪迴,一個每個人都作為共犯參與其中的輪迴。
你既是看戲的,也是戲中人!
誰的人生圓滿無缺?誰的生活無可指摘?「社會精英」就不在情海裡浮沉了?「成功人士」就沒有育兒焦慮了?你的甲方不也是別人的乙方,你的爸爸也是別人的兒子啊。
只要這個世界上還存在把別人看作小丑這檔子事,「小丑竟然是我」就是每個人不可避免的結局。
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世界觀。
費孝通先生在研究「差序格局」的人際關係時指出,在一種等級制度下,一個「人」不是按照某些普世價值來定義的,而是被社會等級以及等級中的他人來定義。
正因為如此,人的價值和尊嚴具有一種不確定性,取決於ta在某個社會場景中的等級高低。比如在場景A中被等級低的人高高抬舉,在場景B就會被等級更高的人踩在腳下,在場景C是萬人矚目,到了場景D也許連說話的資格都沒有。
這對大多數人來說也許並不陌生。想想有多少人在上級面前噤若寒蟬,回家在妻小面前變成暴君?
世界的秩序和運作的確需要分工和等級,但真正有助於個人身心健康和良好人際關係的社會秩序,依靠的並不是這種我們從小耳濡目染的」等級關係「。
我們熟悉的」等級制「其實是一種「剝削制」。
在上位者不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和給予下位者,而是為了控制、奪取和佔有。
」人「在這種「等級關係」中不再是目的,而變成了手段。所有人都擠破了頭嚮往更高的等級,是為了把更多的人踩在腳下,合理化對他們的操控,奪取他們的自由。登上高位是為了利用下面的人為自己的利益服務。所以孩子變成了未來的擔保,妻子變成了家務和性的提供者,同事變成了往上爬的墊腳石,下屬變成奴隸,乙方變成廉價勞動力,男人變成舔狗,女人變成「小娟」。
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面前帶上不同的假面,總有一款是「小丑」。
於是這種等級關係就變成了一個日夜開工製造小丑面具的巨型工廠。通過層層疊疊的「等級」零售商們進行分銷,確保人手一份。
而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就能倖免了嗎?並不能。
基於剝削關係的」等級「並不如很多人所想像的那般穩固。辛辛苦苦爬上高位也不代表你就不是「小丑」了。
這是由人的有限性決定的。一個人活著必然要依賴複雜的社會分工,依賴他人的給予,依賴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這對等級高的人也不例外。甚至於等級越高,ta所依賴的人際關係和社會資源就越是複雜和密不透風。
一個entry level的打工人和老闆鬧翻,大不了換個工作,但你想想愛潑斯坦這樣的人,他敢得罪某些人嗎?等待ta的後果是什麼?——是在監獄中蹊蹺地被自殺!
不要看億萬富翁人前多麼風光,他們做舔狗、做孫子的時候只是我們沒看到而已。多少次夜不能寐在床頭抽屜中翻找安眠藥,深深感嘆「小丑竟是我自己」。聽到的大概只有空氣吧。
所以你注意到了嗎?這種世界觀的可怕之處,就在於一種「集體無意識」。
當你抱怨自己是受害人的時候,卻完全意識不到自己也是加害者。更意識不到自己所受的傷害,恰恰是先前加諸於他人身上而今反彈回來對自己的吞噬。
這就是基於剝削的等級關係的詛咒。
每個人嘲笑別人是小丑,每個人自己都是小丑。
很多人總以為是人生境遇製造了「小丑」,其實不然,是這種世界觀製造了「小丑」。
只有當人不再以譏諷、嘲笑、霸凌、剝奪來對待他人,而代之以仁慈、友愛、給予的時候,當人不再將任何人看作小丑,由己及人,推而廣之的時候,才是破除這個詛咒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