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你們有在聽我說話嗎?

2020-12-05 王弟愛講電影

我們常聽過一句話:「當你笑時,全世界都跟著你笑。」《小丑》,電影裡面所反映的世界觀,似乎不是如此。男主角亞瑟(瓦昆菲尼克斯)母親叫他「Happy」,母親告訴她,一定要裝出笑臉,為這世界帶來歡樂。他的職業是小丑,似乎也是最能實踐這份生之哲學的工作。然而他的笑眾人並不買帳,公交上的婦人怕她騷擾孩子,老闆和觀眾笑不出來,脫口秀的主持人莫瑞(勞勃狄尼洛)甚至以「以為一直笑就會紅」的酸言酸語,在節目上公然譏諷,地鐵上的三名華爾街菁英,直接認定了這樣的笑是訕笑,衝突隨之而起,被主流社會不認可的「小丑」應運而生。

在接演《小丑》之前,瓦昆菲尼克斯對這個角色是滿懷恐懼甚至排斥的,他擔心自己不夠好,他對漫改電影習於簡化角色、標籤化的做法有所疑慮,但導演陶德·菲利普斯說服了他,告訴他不會參考原作,會打造一部單純的角色電影,讓觀眾產生共鳴,並試圖讓觀眾去探索角色。瓦昆被說服了,他接下這個角色並為了完美詮釋小丑頻臨崩潰邊緣的狀態,為戲減去了近24公斤,雖然為戲減重不算鮮聞,同戲參演的勞勃狄尼洛(蠻牛)、馬修麥康納(藥命俱樂部)、克裡斯汀貝爾(燃燒鬥魂),都曾為了貼合角色成了戲瘋子,但瓦昆為戲瘦身所展現出來的成果,絕對讓觀者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他連背部都會演戲的模樣(媲美被人說在《神秘河流》連肩膀都會演戲的西恩潘)、在公廁和樓梯上翩然起舞的姿態、在節目中失控後邊笑邊顫抖的面容,每一幅畫面都像是藝術品,演員本身已成了作者,在銀幕上創作著屬於自己的傑作。

究竟是小丑讓高譚市陷入瘋狂,讓眾人隨之起舞?還是這個城市的惡意和冷漠,甚或身世對他的嘲弄,讓他一步步導向瘋狂?好的導演總有辦法從中抽絲剝繭,不去簡化角色,而去拓展這個故事的深度。一如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改編自當時震驚社會的茅武殺人事件,楊導讓大家看到可能是情殺導致的果,而去推衍小四為何要殺人的因,小明移情別戀固然是一個因素,但橫亙在他前面的,是揣揣不安的社會氛圍,聯考決定一切的升學壓力,教官學校不由分說的威權主義,宛如骨牌效應般讓他做了無可回身的決定。

陶德·菲利浦斯在《小丑》裡所做的,一樣是個反向式的、還原事情本質的非傳統敘事,在亞瑟成為瘋魔者之前,他經歷了什麼樣的故事?他的惡是天生還是有以致之?又或那真的是惡嗎?

我們需先拋開對這個角色等同反派的設定,一步步去聆聽他的故事,才能真正感同身受,導演並非要我們看到這個角色受盡欺凌,所以我們必須同情他,讓他的惡得以合理化,而是告訴我們這個社會就是有像有亞瑟這樣的存在,而你願不願意去正視他。

亞瑟曾跟社工師說:「你每次只會問我工作如何?有沒有負面想法?我告訴你,我滿腦子都是負面想法。你有認真聽我說話過嗎?」亞瑟也曾在日記寫道:「患上精神病最糟糕的,莫過於人們希望你表現得像個正常人。」希望別人聽他說話,無疑是他最卑微的願望,奈何不止社工師,除了唯一對他好的侏儒,沒有人要聽他說話,老闆質疑他帶槍到兒童醫院的動機逕自開除了他,觀眾對他的說話,不是笑梗接收不到,就是他欲為弱勢的一方發聲予人說教感,而要攆他出場。

而自小即被母親告知會忍不住大笑的精神疾病,初始他還能以字卡表示自己真的罹病,但醫院盤問他的警察卻說:「你這樣不時大笑是真的還是裝出來的?」

「你覺得呢?」亞瑟回到。更精準的臺詞應是:「你們覺得呢?」竟然我的存在無法見容於社會,我只好從自身萃取一個新的角色,你們認不認同、接不接受我都不在乎,因為我已經好話說盡、氣力耗盡了,亞瑟變成小丑的過程,誠然戲劇化但也搬演得非常日常,每個國家、每個角落,都有大大小小的亞瑟,期帶著被包容,渴望著被認同,但社會不允許他們展示傷疤,做自己變得艱難異常,小丑們的誕生,只是一個個被異質化的結果。

電影裡諸多場景都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同樣一個樓梯,亞瑟剛開場時在暗淡的夜蹣跚地往上爬,那樓梯像怎麼走也走不完,孤獨得令人鼻酸,後段當他興高採烈要去參加脫口秀節目時,徐步在樓梯上歡欣起舞的姿態又讓我們一同感受到他的喜悅,甚至可以說見證了他的「成功」(不用偽裝,不再強顏歡笑)

而電影裡安排勞勃狄洛飾演脫口秀主持人,更是對他主演過電影《喜劇之王》的致敬,在《喜劇之王》裡,勞勃狄尼洛飾演的是一個鬱郁不得志的演員,幾番受挫後決定鋌而走險,差可比擬《小丑》裡瓦昆菲尼克斯夢碎後癲狂的過程,而片中一幕瓦昆裸身把玩著槍的場景,明顯是對一樣由勞勃狄尼洛主演《計程車司機》的諧仿,面對著不公的體制,傷痕累累的他們必須先做這樣的預演,來告訴大家「我有話說」。

我無法單純以「好看」來形容我觀看完《小丑》的感受,因為觀看的過程泰半時刻是不舒服的,倒不是殺戮的畫面太慘忍,而是較之刀刺肉身,人心的齒冷更令人膽寒,話語能殺人此話一點不假,看完你會不住回想導演在訪談中提到「我們都有罪,都犯了罪」的說法。而瓦昆為角色所增添的魅力,就算將時間拉到十年、二十年後,依然禁得起琢磨和考驗,他所詮釋的不是扭曲也不是邪惡,而是赤裸和真實,他的笑宛如魔音,在你腦海揮之不去,他的舞輕盈又沉重,意圖讓你看到他的存在,他將角色鑿進自己也鑿進觀眾心裡。

相關焦點

  • 你們有過閉著眼聽人說話嗎?網友:說夢話算嗎
    我們從小就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教育,告訴我們對人應該有禮貌。尤其是聽別人說話時,要望著對方的眼睛,表示你此時正在認真聽對方講話。可偏偏有些人喜歡閉著眼睛聽別人說話,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難道他們不知道要董禮貌的道理嗎?
  • 你有小丑恐懼症嗎?
    但小丑所帶來的恐怖效應卻要更為深遠。據稱最早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就有了一個專有名詞,叫做:「小丑恐懼症(Coulrophobia)」。儘管直至今日小丑恐懼症也沒有在世界衛生組織以及美國精神病分類中被明確條目,但其恐懼效應在此仍是可見一斑了。
  • 最近火爆全網的「小丑竟然是我」,究竟是什麼梗?!
    小丑?它不是馬戲團挨打搞笑角色嗎?和我自己又有什麼關係呢?我覺得大可不必。在我看來,大家明顯是對自嘲有了新的理解,我對自己自黑的越厲害,下次你再黑我,我就越不受你打擊。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很多人看到小丑只會跟風可憐,只有我有發現美的眼睛。
  • 《聽:大自然在說話-海洋》誦讀‖逢兆年
    聽:大自然在說話-海洋文章‖網絡 誦讀‖逢兆年《聽 大自然在說話 海洋》誦讀‖逢兆年02:44來自航宇詩刊我是海洋,我是水每一條河,每一朵雲,每一滴雨,都將回到我的懷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離不開我。所有的生命都來自於我。那麼人類呢?你們也不例外。我什麼都不欠你們。
  • 《Joker》:小丑是個面具,它在笑容之下說出的真相我並不喜歡
    心心念念的《小丑》終於被我找到了資源,看完之後的第一印象就是超越了漫威和DC所有的超級英雄和反派,甚至顛覆了DC原有的小丑。這部電影上映時,很多國家都加強了安保,在電影院附近加派警力,但電影結束之後依然有地方發起了暴動。我並沒有覺得震撼或者說不可思議,只是覺得這些暴動,騷亂恰恰印證了電影裡所展現出來的情節。
  • 《小丑》對現實的映射
    龐大的窮人群體生活沒有希望,不斷加劇的仇富心理讓他們戴上小丑面具吶喊「KILL THE RICH」;富人們則嘴上說造福大眾,實際上卻並不以行動回饋社會,最終成為狼狽的過街老鼠。哥譚政府在兩個階層之間形同虛設,既無法為窮人提供醫療保障,也無力為富人維護治安。只有貧富而沒有中間階層,這絕不是電影的臆想。
  • 「CF」小丑在我身邊?原來CF裡有這麼多「小丑」!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靈狐姐。恰逢年末,回首不平凡的2020,依然是爆梗頻出的一年。從「專業團隊」到「大威天龍」,從「打工人,打工魂」再到「渾元形意太極門」等等,相信每一個都承載了各位小夥伴不同的樂趣及回憶。
  • 開心一刻:你們就是一本看圖說話
    1、看相親節目最討厭的就是某些內心物質的女孩,口口聲聲說要找到一個能夠讀懂自己的男人,想說你們就是一本看圖說話,總共也就三頁,一頁畫著車子,一頁畫著房子,一頁畫著票子。需要很難讀懂嗎?只聽學生中間有人回答:「是無名氏。」4、深夜,與老公去樓下燒烤攤擼串。旁邊桌一個妹子梨花帶淚的給男朋友打電話,不知道對方說了啥,就聽到妹子衝著電話大吼:「半個小時,你不來接我,我就隨便跟個路人走。」
  • 「小丑竟是我自己」到底是什麼梗?
    大家好,我是小狐鯉精。今天早上有小夥伴向本鯉哭訴:「沒想到小丑竟是我自己!」原來是因為昨天平安夜他熬夜幫女神上分,正想趁此機會表個白,沒想到女神回答說:「謝謝你哦~你能幫我男朋友也打上去嗎?」於是他只好在「小丑竟是我自己」的自嘲下暗自療傷。
  • 小丑魚種類多,並非只有動畫中的「尼莫」,這些小丑魚你們認識嗎
    小時候只知道「尼莫」的原型就是小丑魚,但沒有想到小丑魚的種類這麼繁多,「尼莫」代表著最常見的公子小丑,生命力頑強,繁衍數量多,這是不少新人入海缸的第一選擇。其實小丑魚還有很多漂亮的品種,大家都認識嗎?,不過它們又被稱作黃晶小丑魚,就體色來說它們的體色沒有公子小丑那麼豔麗橘紅色,而是偏黃的桔色。
  • 《X特遣隊》:美版「雌雄大盜」小丑和醫生,是真愛嗎?
    Sucker for Pain (Instrumental Version)Tracks Reporter感謝你打開我的文章今天聊聊「《X特遣隊》:小丑和醫生的愛情,是真愛嗎?」個人看法,歡迎吐槽。網友口中漫威的死對頭,DC在2016年推出了《X特遣隊》,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一群死刑犯為了給自己減輕刑罰而為政府賣命的故事。該片在2017年還獲得了第八十九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化妝與髮型,我覺得就是因為小丑和小丑女的髮型和化妝吧?畢竟這部電影的主線劇情真沒什麼好說的,最大的看點反而是小丑與精神病醫生的愛情故事。
  • 當一個老實人被逼成「暴力狂」:《小丑》如何成為了小丑?
    我以為我的人生是一齣悲劇,誰知道卻是一部喜劇。如果說過去一年的電影中,有一部必看的片子,可能非《小丑》莫屬。雖然它壓根沒有機會在中國的影院上映。他發出了對社會體制的經典控訴:「是萬惡的體制,讓你們決定了對與錯,也讓你們決定什麼好笑,什麼不好笑」;「你了解外面的世界嗎?每個人都對別人大呼小叫,沒有一個人有禮貌,沒有人在意另一個人是什麼樣。」
  • 「小丑竟是我自己」反映了當代年輕人一種怎樣的心理?
    「小丑竟是我自己」,意味著本來以為小丑是別人咯。與這句話共情的各位,有沒有想過這句話悲涼的真正原因?這句話可悲的地方,不是「竟然是我」,而是每個人都把別人看作小丑,然後每個人都是別人眼中的小丑啊。這不是一座金字塔,好像塔下的人才是小丑,塔尖的人都是「才俊」。這是一個圓,一個輪迴,一個每個人都作為共犯參與其中的輪迴。
  • 導演阿耶希望《X特遣隊》可以重來 「但願能有時間機器,想讓小丑當...
    時光網訊 去年暑期檔的超級英雄大片《X特遣隊》儘管票房表現出眾,但影片在品質方面卻備受觀眾與影評人的質疑,就連主演「小丑」的傑瑞德·萊託也在看完電影後抱怨自己的戲份刪減太多。同時,阿耶承認影片有很多地方有待改善,如果有時間機器,他希望能讓小丑變成主要反派。最後他還順便闢謠,否認有很多小丑鏡頭的《X特遣隊》剪輯版存在。  阿耶發布的全文如下:  「感謝支持。我知道這是一部有爭議的電影,我真的努力過,去讓它變得與眾不同,讓它擁有自己的腔調和個性。
  • 《小丑》到底想要表達什麼?這部電影必須是年度最佳
    寫在前面還是想再重複一遍一個月前看完小丑之後,我在微博發的:我始終覺得,用劃時代,神作,年度最佳這種俗詞去形容《小丑》都覺得不足夠。這部片是應該被放進電影史裡供奉起來的。甚至你問我誰是反派,我都沒辦法回答你。哪怕我們知道,電影最後目睹了自己的父母被示威者槍殺的小韋恩,在十年後會成為那個被叫做蝙蝠俠的男人。哪怕我們被預設好了正邪,對錯這樣的概念,但《小丑》都依舊有足夠的魅力將你所有預設一一推翻。
  • 綜藝|《說唱聽我的》熱播《天上的星星不說話》獲高分,戳心歌詞引...
    說唱綜藝《說唱聽我的》正在芒果 TV 熱播,新一期節目正式展開了雙人熱單合作賽,旋律說唱《天上的星星不說話》戳中觀眾淚點引發情感共鳴,節目亦被贊是 " 熱單製造機 "。《天上的星星不說話》獲高分,派克特現場淚奔本期節目中,選手望江晴和俞天時以孩子和母親的情感故事為基礎,創作了一首送給媽媽的歌曲《天上的星星不說話》。歌曲用真誠的話語講述了成長過程中和媽媽的情感關係。真誠走心的訴說引發在場製作人的共鳴,派克特更現場淚奔,表示:" 我從來沒想過我會在臺上這樣。"
  • 有一種愛情叫做小丑和小丑女,看哈利奎因如何徵服小丑!
    愛情或許都是比較美好的,但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說的是一段比較畸形的愛情,那就是在自殺小隊裡面的,我不想說整部電影的劇情怎麼樣,不管是預告片的萬眾期待,還是上映後褒貶不一,都不是我今天想說的重點。實不相瞞,我對這部電影的一刷是在某播放器上面,剪輯的有些亂,然後亂亂就不安分的跑去找了某雲的資源回來看。其實小編最開始就沒有打算好好地看。只是好奇而已,因為當時好多評論並不怎麼好,所以就是沒有打算看。
  • 她如何同時為"小丑""車諾比"配樂?
    你需要處在一個黑暗的環境或者陰沉的情緒裡去創作音樂嗎?那你又是怎樣讓自己保持清醒的呢?  希爾迪:呃,我自己有點精神分裂。(大笑)我解釋不清楚為什麼,但就像你看到的,我是一個很有活力的人,很愛笑,一般而言我很容易就能從生活中找到光明。但不知為何,我創作音樂時依然可以輕易進入黑暗的狀態。但我真的無法解釋清楚。
  • 慢讀丨」我說話直,你別介意」:對不起,我很介意!
    然後姐姐大聲說話又按下了媽媽的按鈕,於是媽媽就開始責備姐姐。然後你們就開始互相按對方的按鈕,就不斷的對抗、爭吵。接著,我反問到「你們知道如何停止按這個按鈕嗎?」媳婦首先意識到了問題所在,說出了停止按鈕的關鍵——「要反思,要用非暴力溝通」。
  • 原來你是這樣的小丑魚!
    原來你是這樣的小丑魚!還記得《海底總動員》裡那隻勇敢又可愛的小丑魚Nemo嗎?今天咱們就來講講這名字與實物嚴重不符的小丑魚,扒一扒它們拼命賣萌遮掩的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海葵房產,拎包入住,水電全免,頓頓加餐,這麼多的居住福利只需要小丑魚幫忙揪揪海葵身上的「蝨子」!身為一種身嬌體弱的海底動物,海葵經常會有一些壞死組織,一些寄生蟲也是不由分說的往海葵身上鑽。身為小弟,大哥有難小丑魚當然應該挺身而出了。他們遊出來遊出去,幫大哥帶走壞死的組織和寄生蟲,同時進進出出也為大哥提供了更多的捕食機會。真是應了那句「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