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還是想再重複一遍一個月前看完小丑之後,我在微博發的:
我始終覺得,用劃時代,神作,年度最佳這種俗詞去形容《小丑》都覺得不足夠。
這部片是應該被放進電影史裡供奉起來的。
於我個人,這就是無可挑剔。
《小丑》
毫無疑問,《小丑》就是一部zz語調下的電影。
和DC原著,超級英雄這些商業元素早就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
甚至你問我誰是反派,我都沒辦法回答你。
哪怕我們知道,電影最後目睹了自己的父母被示威者槍殺的小韋恩,在十年後會成為那個被叫做蝙蝠俠的男人。
哪怕我們被預設好了正邪,對錯這樣的概念,但《小丑》都依舊有足夠的魅力將你所有預設一一推翻。
它的可解讀性也決定了一篇三四千字的文根本不足以將它道出一二。
從表演到劇本,再到導演的視聽語言,各方面幾乎都具有稱神般的發揮,每一點也都可以單獨成文。
如果大家想看我們可以後面幾天再試著寫寫。
今晚我們就只是單純從「舞蹈」和「樓梯」這兩個意象,從意象,符號,象徵意義角度去簡單地聊一聊:
《小丑》到底想給我們看些什麼?(有劇透)
一
舞蹈
如果你把小丑和亞瑟當做兩個人格來理解,你就能更容易理解編劇為什麼要在電影中加入那麼多段舞蹈。
亞瑟代表被邊緣化的普通人,而小丑代表他內心暴戾的陰暗面。
一體兩面,互相對話,也互相對抗。
舞蹈則被處理成了一個面向「亞瑟」這個個體的象徵符號。
它更接近於一個進度條的作用,通過每一次亞瑟的起舞來暗示「小丑」這個人格侵入亞瑟的程度。
電影除了結局,一共出現了三次完整的舞蹈,對應亞瑟黑化成小丑的三個階段。
第一次起舞,0%
電影一開始,亞瑟的登場是穿著小丑服,畫著油彩妝,舉著廣告牌在商店門口用跳舞招攬顧客。
因為這段在電影一開始就出現了,導致很多人可能忽略都忽略了這一段舞蹈。
但是對於電影的對比手法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對照組」。
這是電影的第一次起舞,也是唯一一次相對輕快的小丑舞步。
那個時候亞瑟還是對生活報以希望的。小丑對於他來說僅僅還只是一種工具,是他熱愛的謀生工具。
他依舊信仰著母親賦予他的使命感:
「你生來就是為了給別人帶來歡笑的。」
他會在公交車上逗小孩開心,雖然換來的是孩子媽媽的厭棄和驅趕。
會按時吃精神類鎮定藥物,雖然政府正在逐漸削減社會福利開支。
會繼續努力想成為一名帶給大家歡笑的脫口秀演員,雖然在大部分人眼裡,亞瑟自己就是個笑話。
會微笑著聽母親講述那些精英政治家的善良和偉大,會幻想被精英主義擁抱,會幻想在電梯裡遇到喜歡的女孩。
他意識不到生活正在把他逐漸拋棄,依舊相信精英主義可以治療好這個千瘡百孔的哥譚市。
而那一聲地鐵的槍響,直接撕碎了他所有的幻想
第二次起舞,50%
三個代表精英階層的華爾街子弟,在地鐵上想羞辱剛剛被公司的辭退的亞瑟來取樂,亞瑟拔槍自衛,一場地鐵屠殺,亞瑟沒有放過任何一個。
隨後,編劇讓逃跑的亞瑟遁入了城市最骯髒的公共廁所,沉默之後,亞瑟突然對著鏡子第二次起舞。
這裡表現出了導演高超的鏡頭語言。
為了能夠具象化小丑逐漸佔據亞瑟的過程,他先聚焦起舞的亞瑟,遮蓋虛化對面的鏡子,而後慢慢地切換景別,聚焦到鏡子裡的小丑,虛化亞瑟本體,最後的定格更是讓亞瑟直接出畫,暗示小丑已經在亞瑟體內佔據了上風。
鏡子裡,亞瑟的彩妝早已被弄花,但不重要了,亞瑟的惡念已經被打開,小丑降臨。
在那一幕之後,小丑(亞瑟的惡念)開始頻繁地被外部環境逼著現身。
第一次是看到那個自己曾經相信的政治家,在電視節目中評價地鐵槍擊案是「在我們這些功成名就的人眼裡,那些一事無成的人,永遠都是跳梁小丑。」
這裡甚至都不需要油彩,只是亞瑟的兩聲乾笑,一次後仰,不停抖動的雙腿,你就知道,小丑已經快和亞瑟劃為等號了,這一幕也預示著亞瑟對精英主義(執政者)的幻想徹底破滅。
第二次出現是他幻想裡的那個女孩對他說:哥譚市少了三個混蛋,還剩一百多萬個。
他和那個女孩的故事都是亞瑟的幻想,這句話代表的只是他快蠢蠢欲動的邪惡,也就是內心的小丑在和他對話。
他在對自己說:「你沒有殺錯,要不停地殺下去。」
第三次是他發現唯一能讓自己感受到愛的母親,其實一直在欺騙自己,自己的精神疾病都是來自母親曾經間接家暴和虐待。
這種破滅感讓亞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歇斯底裡。
什麼都沒了。
在弒母的那一刻,小丑和亞瑟徹底合二為一,第三段舞蹈出現,黑化的進度條也進入爆表。
第三段舞蹈,100%
當小丑一邊起舞,一邊從那個樓梯拾級而下,計程車司機,喜劇之王,V字仇殺者在那三分鐘裡靈魂附體。
世界的棄嬰,入海的泥牛。
當小丑們的路被炸毀,彩妝被血蓋住,他們還有什麼選擇。
小丑的整一個角色語態都是極端被動式的,這是整部電影的壓抑之源,你會下意識地被捲入進去,然後全程和亞瑟一樣被推著向前。
你以善待人,別人以惡報你。
這種推並不是一種動作,而是一個普通人在生活中本該有的選擇和權利被逐一關閉剝奪後,被逼入一種走投無路的困境。
但沒有選擇,本身就是一種選擇。
當小丑拿起手槍,這就是它最後的唯一選擇。
沒有人永遠會被欺負,只能以暴制暴,只能不停地以暴制暴。
「我已不在意深陷骯髒,因為這世界本就不滿汙穢。」
最後,電影陷入一種極端的癲狂之中。
配樂大提琴聲轟擊每一處聲色犬馬,一切泥沙俱下,世界在以每個人肉眼可見的速度下沉,人們在街頭高舉民粹主義狂歡。對錯黑白全部被重新洗牌。
「是我想太多,還是這個世界太瘋狂?」
何其微妙,何曾相識。
二
樓梯
如果說「舞蹈」指向的還是電影中個體內部變化的符號。
那麼樓梯,就是在代表《小丑》裡那些外部社會因素的重壓。
電影一共出現了4次樓梯,2次向上走,2次向下走。
每一段樓梯都非常陡峭,寓意也很明顯,就是階級的高低落差。
第一個樓梯出現是在亞瑟第一次舞蹈之後的階段,亞瑟一共步行向上了兩次,也是整部電影唯二的兩次向上。
那是亞瑟唯一的一個想要努力打破階級鴻溝的希望階段。
但很妙的是,導演兩次都給了我們亞瑟背後的視角,我們能看到亞瑟這唯一一次「向上爬」有多麼的疲憊和吃力。
第二個樓梯出現在第二個階段,是被公司開除後從公司離開的樓梯。
這是他第一次向下走,導演給了我們極端狹窄的視角,那個時候小丑已經快佔領了他的身體,那是小丑的視角。
「如果世界在下沉,那我就順著那個樓梯一起向下。」
最明顯的暗示就是,在往下的時候,亞瑟塗掉了自己以前信仰的「別忘了微笑」,改成了陰暗化的「別微笑」。
最後一次也就是全片最高光的第三次舞蹈。
亞瑟一邊跳舞一邊向下,那是全片他最從容的三分鐘。
他不想要往上了, 他嘗試過往上,但那沒有用處,沒有任何人告訴過他光明在哪,「樓梯」上面到處都是互相毫不尊重,自相殘殺的動物市民。
他嘗試過生活,嘗試過去說一個脫口秀,嘗試每天按時吃藥,嘗試把自己的幻想帶給每一個身邊的人,嘗試用他媽的最正能量的方式在這個不斷崩壞的城市裡面生活。
後來他就想活在自己的幻想裡,可是他們連這個也不允許了。
當他想努力給你們帶來歡笑的時候,你們沒有人把我當一回事。
當他嚴肅地想給你們說一些話的時候,你們又都只知道笑他。
他說他殺了那三個華爾街的人渣,你們說你們在等他抖下一個笑料呢
小丑只是想要有些人明白。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是否真的健康,看得不是有多好的經濟和多少的富人,而是他們如何對待那一群少數窮困的邊緣人。
三
《小丑》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煽動?
不是。
電影想給我們看的不是一個個體的瘋魔。
而是透過這個個體去表現出,當架構這個社會的人瘋了,才會導致組成這個社會的人陷入一種集體性,無意識的瘋狂。
它只是想給我們看,一個個體遭遇是如何凝結成社會運動,整個過程其實可以完全是無意的,被動的。
它想給我們看,壓迫和反壓迫,最後都會被推向了暴力的惡念深淵。
那麼《小丑》又只是單面的在抨擊精英主義嗎?
又不是。
它根本就沒有立場,再仔細看看,開頭暴打亞瑟的青年人,和結尾擁他為反抗的精神符號的人,難道不是同一群嗎?
到底誰在毀掉這個城市?
注意,蒙住小丑眼睛的,是兩隻不屬於同一個人的手。
配圖/《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