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英雄電影一直深受全球影迷的喜愛,所以好萊塢拍攝的商業大片,最賺錢的就是超級英雄電影,票房是一部分,還有一部分來自於周邊,有時候電影不賺錢,周邊就可以讓電影公司賺得盆滿缽滿,這也是為什麼超級英雄都被拍成商業電影,而不是藝術電影。
然而超級英雄雖然受市場歡迎,卻被各大電影節所」嫌棄,所以我們很少看到超級英雄電影能獲得某個電影節的最佳影片,這也是為什麼漫威電影《黑豹》獲得一個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都感到是非常高的榮譽,因為這是超級英雄電影有史以來第一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在漫威《黑豹》得獎後,作為老對手的DC自然不甘落後,即便在「電影宇宙方面」打造已經落後漫威好多。DC另闢道路,與華納一起打造的《小丑》在威尼斯電影節亮相,並獲得了最高獎項「金獅獎」,作為歐洲三大電影節之一的威尼斯電影節,這個獎項的含金量可想而知。
說到小丑,想必很多人腦子裡都會浮現出諾蘭大神拍攝的「蝙蝠俠三部曲」《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小丑,不得不說當時希斯·萊傑真的完美的詮釋了「小丑」,使得小丑的人氣大漲,或許是他為了演好角色,把自己變抑鬱了,他最後也沒能走出角色的陰影而失去了生命。雖然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但他卻不能享受這個榮譽。
得益於希斯·萊傑給小丑帶來的巨大人氣,讓不少影迷都感慨「希斯·萊傑之後,再無小丑」,所以我們在網上能看到不少「吹」小丑的,我敢說有大部分都不知道小丑是幹嘛的,只是看到很多人在喜歡小丑,自己也就跟著「吹」,從而給希斯·萊傑招黑。
這部《小丑》不同於希斯·萊傑版的小丑,因為這次「醜爺」做了主角,並且這時候的蝙蝠俠還是個孩子,電影主要講的是小丑的起源電影,由傑昆·菲尼克斯飾演,據悉傑昆為了讓自己的形象與漫畫中小丑瘦長臉型相符合,他把自己的體重降掉47斤;他還做過病態笑容背後的心理分析等等,這都是為了讓角色表現得更加鮮活,所以請不要把傑昆·菲尼克斯和希斯·萊傑這兩個版本的小丑一定分個高低,因為他們都很優秀,表達的方式也不一樣。
其實《小丑》不應該屬於超級英雄片,甚至不能說他是漫改電影,雖然名字「小丑」,卻沒有借鑑DC宇宙的故事他只是披著「小丑」的外衣,來講述人性/社會更深層次的故事。
還有一點要說的是《小丑》可能永遠不會在國內上映,因為電影分級為「R」級,意思有太多不適合未成年看的東西。除非像《金剛狼3》《死侍2》那樣重新製作,那麼對於《小丑》大家希望在網盤裡看原聲呢,還是去電影院看「特供」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