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層:表象層
這個電影諷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冷漠,被糟糕生活欺壓的底層貧民亞瑟,憤世嫉俗,對所有欺負自己的人進行復仇。
第二層:反思層
稍微思考過的觀眾就會發現其中的問題。因為很多被害人都是罪不至死的。地鐵上的三人完全可以用槍打腿,讓他們喪失行動能力即可,更不需要追上去補槍。脫口秀的正常互損被他理解為侮辱(其實只要看過相聲的都知道,互損和自黑本來就是脫口秀/相聲的家常便飯,參考嶽雲鵬和孫越的鬥嘴)。母親雖然有疾病但是並沒有虐待兒子(動手的是丈夫)。更別說無辜的一個人帶娃的鄰居黑妹了,除了電梯裡和亞瑟打了個招呼外沒做過任何對不起亞瑟的事!
由此可見,亞瑟所作所為,不是復仇,而是虐殺。他不是一個黑化的正義使者,也不是一個代表群眾奮起抗爭的領袖,而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邪惡的魔鬼。小丑不是一個「反英雄」,而是一個「反派」。在他的身上毫無正義可言。
第三層:核心層
亞瑟將這種混亂與暴力濃縮並抽象為「小丑」。小丑此時不再是亞瑟這個個體,而是上升為一個標誌、一個符號。小丑是所有人,所有人都是小丑。內心的黑暗、暴力的欲望被激發出來,影響到了整個哥譚市。
而這種煽動性正是小丑可怕的地方,他可以激發人們的陰暗面,讓人們可以非理性地毫無保留地追隨自己。
最終層:DC層
一切都是小丑的幻想。他幻想著布魯斯的父母是因為自己而死,他希望自己和蝙蝠俠密不可分、如同兄弟,哪怕是仇人、天敵……然而事實是:布魯斯父母的死和小丑毫無關係(這也是一直令小丑感到遺憾的地方),並且小丑自始至終都在人才輩出的阿卡姆,在那個房間裡。
關於小丑的一切依舊都是個迷。亞瑟這個人物壓根從未存在過,而亞瑟的這齣戲也只不過是小丑想到的一齣喜劇,亞瑟的這段人生也只不過是小丑想到的一個心理醫生也無法理解的笑話。
至於小丑真名叫什麼?小丑的身世是什麼?小丑是從哪裡來的?小丑又準備往哪裡去?沒有人知道。就連本片唯一的線索——那位心理醫生,也化為地上的一個個血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