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人類親手製造出的最高溫度,距離實現未來科技任重道遠

2020-12-07 黑科技精選

在某種程度上,科技水平的高低與掌握的能量水平呈正相關關係,而作為能量最直接的表現形式,人類親手製造出的最高溫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這個時代的科技水準。在歷史上,人類從類人猿不懂得生火,到直立行走、生火,掌握火焰提升溫度,一步步行走在科技道路上,現在就來盤點一下各個歷史時期人類親手製造並可實際利用的最高溫度。

(圖源網絡)

在100萬年前,南非的奇蹟洞出現了篝火,其溫度可達900℃左右,能夠讓黏土中的矽鋁酸鹽失水重組結晶形成陶器;大約在2萬年前,人類掌握了陶器的製造工藝,並作為加熱液體食物的炊具,提升了人類的存活率。

大約在4000-5000年前,人類能夠通過高爐製造出1100℃高溫,而這個溫度達到了銅、錫和鉛的熔點。這一科技最早在新月沃地的兩河流域、古埃及出現。

大約在2000年前,中國人最早將高爐的溫度提升到1400℃以上,達到1538℃即純鐵的熔點。

在1709年,英國人解決煤炭脫硫的問題,並於1784年將蒸汽機用於高爐鼓風,使得高爐溫度能穩定達到1538℃以上,焦炭高爐的溫度可以達到2000℃,使得鋼鐵工業真正開始蓬勃發展。

在1836年,人類能掌握的最高溫度達到了3330℃,由乙炔與氧氣燃燒產生,能夠融化任何常見的金屬。

額外需要提及的是,在1910年左右,氫氧焰的出現,使得人類能掌握的最高溫度達到了2570℃,又因為氫氣的密度較低,成為第一代飛彈、火箭的常用燃料。

化學反應的最高溫度則是由二氰乙炔在氧氣中燃燒產生的,達到了4990℃,能夠熔化目前已知的任何物質。

1957年,人類在化學反應之外,掌握了等離子電弧焊,它噴出的熱焰達到28000℃,比溫度最高的化學反應高出了一個數量級。

(圖源網絡)

同樣在1957年,人類掌握的第一代核裂變發電技術,Z脈衝功率設備核心溫度達到了2×109℃,也就是20億℃的超級高溫,達到了大質量恆星瀕死時的核心溫度。

更高的溫度產生於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它產生的溫度達到10萬億℃,已經達到宇宙大爆炸後萬分之一秒時的溫度。

而這仍然不是終點,想要驗證「來自未來」的弦論物理猜想,至少還要再提升15個數量級。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創造出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
    中國航空報訊:近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260萬個大氣壓下,成功創造出了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這是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庫伯對」就仿佛是電子在互相一起舞蹈,但這種和諧的情況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逐漸消失。而如何讓「庫伯對」在溫度很高的情況下也能穩定存在呢?尼爾·阿什克羅夫特(Neil Aschcroft)在1968年給出了答案,氫原子或許能成為超導體運作中的有力助手。氫原子體積很小,能使得電子在晶格點陣中距離得更近,而輕質量的氫原子也能使凝聚波傳播更快,使「庫伯對」更緊密。
  • 人類是如何創造出迄今為止最高溫度的?難道不會燒毀科學裝置嗎?
    前段時間,中國「人造太陽」再度傳來好消息,我國大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實現等離子中心電子溫度1億攝氏度10秒運行。由於裝置中心的超高溫度堪比太陽,因此才有了「人造太陽」之稱。對於在夏季高溫下就已經酷熱難耐的人類來說,這麼高的溫度確實難以想像。
  • 5.5萬億攝氏度的溫度是什麼樣的概念?人類能實現這樣的溫度嗎?
    當然,這樣的溫度只在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存在,現實宇宙中不可能有這樣的高溫存在,那麼人類現在能夠實現的溫度最高能夠達到多少?可能有人會說了,人類一直在研究可控核聚變技術,而核聚變要實現,它的溫度就要達到上億攝氏度,所以很多人認為,現在人類能夠實現的溫度就是上億攝氏度。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很多人也太小瞧人類的潛力,小瞧科技的強大力量了。
  • 5.5萬億攝氏度的溫度是什麼樣的概念?人類能實現這樣的溫度嗎?
    有人調侃說:夏季的時候,人類都成為了夜間活動的生物。對於人類來說,40,50攝氏度的高溫已經讓我們熱得受不了,不敢出門。可是在物理世界裡,這樣的溫度根本不算什麼。在人類走進科技時代之後,見識到了很多的超高溫度,比如太陽表面的溫度達到了6000攝氏度,太陽中心的溫度更是達到了數千萬攝氏度。而地球內部的溫度也能夠達到數千攝氏度。
  • 人類製造的高溫已達10萬億℃,從溫度看人類的文明史
    火是人類文明的象徵,而人類對於溫度的利用早已不僅於火,人類現在所能製造最高溫度已達到10萬億℃,而人類製造溫度的不斷提高,就是人類文明進化的見證。4990 °C燃燒的極限人類為了獲取更高的溫度,更換了燃料,開始燃燒氣體。氫氧焰的溫度能達到2570℃,乙炔燃燒可達3330℃,足以融化任何常用的金屬,所以熱切割很多都是在用乙炔,而燃燒能達到的最高溫度是燃燒二氰乙炔,4990 °C的高溫足以在常壓下融化所有已知物質。
  • 幾十萬倍太陽中心溫度,卻僅僅是宇宙最高溫度的零頭
    感謝在眾多的文章當中點開科技小滑鼠的各位,這裡是每天給大家帶來新鮮有趣的天文科技信息、盤點宇宙中的特殊的天體、討論宇宙中各種各樣有趣或者有意義的事情。歡迎各位在觀看文章之後對於文章的內容進行點評以及對文章的觀點進行討論,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幾十萬倍太陽中心溫度,卻僅僅是宇宙最高溫度的零頭》在上個世紀的時候。科學家們成就宇宙的起源。提出過一個學術。在宇宙誕生之初是由一個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的能量基點。通過爆炸形成了我們如今的世界。
  • 人類的科技如此發達,為什麼無法製造出一個細胞?比想像的要複雜
    可是當人類真正走進科技時代之後才發現,大自然其實並沒有那麼神秘和複雜,只要我們的科技不斷發展,用不了多久就能夠戰勝大自然,成為大自然的主宰。如今,人類的科技可以說是非常發達的,多個領域我們都有了巨大的進步。
  • 科學家們如何測量出宇宙深空最高和最低溫度?
    而且現在所謂的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這兩種溫度都不存在。一種是最高溫度,為普朗克溫度。這種溫度只有在宇宙大爆炸那一剎那,也就是普朗克時間,普朗克空間,發生的普朗克溫度。現在科學家們在大型強子對撞機裡面製造出了迷你版的宇宙大爆炸場景,在這個瞬間形成的場景裡,溫度達到了10萬億K,達到太陽核心溫度的近100萬倍。那麼,以上這些高溫是測量出來的嗎?也不是,因為沒有這麼高的溫度計。任何溫度計在比這低很多的高溫裡都早就氣化掉了。那麼這些溫度到底是怎麼測量出來的呢?
  • 這些科幻大片裡的未來科技,竟然都一一實現了
    科幻電影裡的2020年,人類早已能夠輕鬆地上天入地、遨遊太空,享受著高度的科技文明。不過在這些科幻電影中,沒有一部預測到了今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如此深刻地改變了全人類的生活方式。火星救援:2020年人類開始在外星球上種植土豆雖然這些還沒能成為現實,但是並不妨礙我們對未來的暢想。探測太空,追求新能源,人工智慧,人機互動,以及向內探究認知科學,發展生命科學,無一都是近百年來人類科學與科幻的共同目標。
  • 人類親手對它進行傷害,地球也有自己的情緒
    簡單來說,地球如今自然災害頻發,也與我們的活動有關,是我們親手對地球造成了傷害,因此,地球才會「發脾氣」。從根源上分析,人類對於地球的破壞大致集中為以下三點:第一點:人類多年來對於地球上的各類資源進行過度開採,導致生態環境破壞,地球的生態平衡被打破,因此,自然災害才會頻發,比方說,人類因為過度放牧,導致土地沙漠化,原本青青草原,如今都開始變成荒漠。
  • 科技改變生活:盤點那些可能顛覆人類未來的發明
    原標題:科技改變生活:盤點那些可能顛覆人類未來的發明  中新網7月28日電 蒸汽機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智慧型手機改變了人類的溝通方式,這些偉大的發明深入生活,改變了人類社會。如今,各項新發明新科技層出不窮,其中就可能隱藏著改變世界的力量,今天,小編就為您盤點那些正在或可能顛覆人類未來的發明。
  • 植物提取物行業未來發展之路任重道遠
    (植物提取物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據2015年中國醫藥行業分析報告顯示,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藥工業發展迅速,甚至高於發達國家主要製藥國近30年來的平均發展速度,未來我國醫藥行業重要的特點就是化學藥物、天然藥(中藥)和生物藥品三分天下。我國的天然藥(中藥)主要有中藥材、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藥三種形態。
  • 人手一臺大黃蜂 最可能實現的十大科技
    現在很多廠商在發布新品的時候都喜歡用黑科技來描述自己的產品,但往往這些黑科技都名不副實。下面筆者就為大家盤點一下未來很有可能實現的真正黑科技。
  • 傾盡人類科技,能在150年內能製造出《三體》中神物「水滴」嗎?
    因此三體文明夜以繼日製造艦隊向地球進發,但飛船使用的核聚變發動機速度最多只能達到光速的10%,除去加速和減速時間,大約需要450年才能到達地球,為避免在450年間人類的科技超過到達地球時的三體艦隊水平,因此首先向太陽系地球發射智子封鎖地球基礎科技!
  • 研究證明外星人並非人形,未來人類將成為造物主,親手製造外星人
    認為應該有一種可能:在人類生命進化發展過程中的某一個階段,隨著科學技術越來越進步,我們完全可以製造出一些人造的精巧智能物體,以繼承我們人類的文明。如果在太空中有其他更進一步的文明的話,幾百萬年來,它們很有可能早就製造出來了智慧機器人。所以,我們能夠探測到外星人將會是一種機器智能人,而不是像我們一樣的生物智能人。
  • 作為實現第二宇宙文明的標誌,人類距離戴森球還有多遠?
    戴森球最早是由愛因斯坦的助手戴森在1960年提出的,這是一種大膽的構想,而現在,這種大膽的構想更是被人類當成了第二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不過人類距離戴森球這種想像中的能源獲取方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那麼戴森球在未來是否有變為現實的可能?人類還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夠真正擁有戴森球呢?我們要從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說起。
  • 作為實現第二宇宙文明的標誌,人類距離戴森球還有多遠?
    戴森球作為一種未來的高科技能源收集方式,其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提出了。戴森球最早是由愛因斯坦的助手戴森在1960年提出的,這是一種大膽的構想,而現在,這種大膽的構想更是被人類當成了第二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不過人類距離戴森球這種想像中的能源獲取方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既然沒有超長溫度計,科學家如何測量出宇宙深空最高和最低溫度?
    宇宙中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都不是直接測量出來的,而是一個理論值。而且現在所謂的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這兩種溫度都不存在。一種是最高溫度,為普朗克溫度。這種溫度只有在宇宙大爆炸那一剎那,也就是普朗克時間,普朗克空間,發生的普朗克溫度。
  • 人類能製造出能源永動機,生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嗎?
    終極能源是什麼,終極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人類只需要花費很少的原料投入,就能得到巨大的能源產出。這對解決世界能源問題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象徵著人類可以從能源上突破自然的限制,頂尖的科學家們在這條路上前僕後繼。
  • 人類文明等級為何停滯不前?掌握這3種能源,未來指日可待!
    人類文明等級為何停滯不前?掌握這3種能源,未來指日可待!人類文明能有今天,燃燒至熊熊烈火,多虧了能源的出現。自工業革命之後,電能被大規模使用,人類享受到電能帶來的便利,有了跨越式的進步。越往後科技水平越強大,各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