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原子鐘精準度不可思議 自大爆炸至今誤差不到一秒
研究者們解釋說,假設這個鐘在宇宙大爆炸那個時候啟用,到今天它的誤差還不到一秒。JILA物理學家Jun Ye研究原子鐘有近20年時間了,這期間他不斷改進設計,精確度已提升了一千倍,去年3月發布的版本創下了世界最新的精確度。其核心構件是一個約10萬個鍶原子(strontium)的密閉室。當被特定的雷射照射時,這些原子放射出波長為698納米的紅光。
-
世界最精準原子鐘3億年誤差不到1秒
鍶原子鐘3億年誤差不到1秒 北京時間4月18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美國和丹麥科學家日前聯合研製出一款迄今走時最為精確的原子鐘。這種時鐘的精度比當前的國際時區校準儀高出2倍以上,每3億年的誤差只有不到1秒。 研究人員聲稱,這種最新研製的原子鐘比當前國際時區校準系統和衛星系統所採用的計時器要精準2倍以上。這座鍶原子鐘現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與以往的其他原子鐘一樣,鍶原子鐘也是採用極其穩定的原子自然擺動原理進行計時。
-
光晶格時鐘面世 3億年誤差一秒
原標題:光晶格時鐘面世 3億年誤差一秒 本報特稿 法國巴黎天文臺的一支科學家團隊經過14年的研究,近日推出了一款新型原子時鐘:光晶格時鐘。研發團隊稱,它比目前最精確的原子時鐘還要精確3倍,達到了3億年運轉僅誤差1秒的水平。 巴黎天文臺的科學家魯道夫·勒塔說,光晶格時鐘有望讓科學家們重新定義秒的概念。
-
新型全光學原子鐘刷新計時歷史 3億年誤差1秒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美國《時代》周刊報導,銫原子鐘被長期國際度量衡委員會作為精確的標準計時工具,而現在一種新型的基於雷射技術的全光學原子鐘將發起挑戰,其精確度能達到每3億年誤差一秒,是銫原子鐘的3倍。這種新技術的誕生讓人們重新定義時間。
-
中國冷原子鐘,耗時5年造出全球首臺,3千萬年誤差一秒
比如在導航領域,如果一天的計時誤差達到了十一分之一,那麼導航的精度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如果計時的誤差達到了千分之一,那麼全球的交通,金融系統,通訊網絡等都會陷入癱瘓。也許只有這些領域才能真正的關注時間,所以對時間誤差的控制也是一代代科學家們不懈的追求與努力。
-
中國冷原子鐘,耗時5年造出全球首臺,3千萬年誤差一秒
比如在導航領域,如果一天的計時誤差達到了十一分之一,那麼導航的精度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如果計時的誤差達到了千分之一,那麼全球的交通,金融系統,通訊網絡等都會陷入癱瘓。也許只有這些領域才能真正的關注時間,所以對時間誤差的控制也是一代代科學家們不懈的追求與努力。
-
每三億年僅誤差一秒光 晶格鍾或重新定義「秒」
法國物理學家已經成功測試了兩臺光晶格鍾,這種鍾每三億年誤差一秒。光晶格鍾非常精準,因此它們可能將為秒帶來新的定義。光晶格鍾可能會在某天取代幾十年來一直作為度量標準的原子鐘。原子鐘通過測量暴露在微波中的銫原子的振動計時。自1967年以來,一個銫原子在兩個特定的能量態間躍遷時吸收或發出的微波輻射振蕩9192631770次所持續的時間被定義為一秒。
-
千年誤差僅1秒:銫原子手錶正式面市
北京時間4月14日消息,日前在眾籌網站Kickstarter上,一位名叫約翰·帕特森(John Patterson)的科學家向人們展示了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原子手錶Cesium 133,它內置了一個晶片級的銫原子鐘,每1000年僅有1秒的誤差。
-
科普 閏秒是不是多了一秒?
這多出的一秒,就是最近炒的很熱的閏秒了。不過時間並不會憑空多出一秒,所謂的閏秒,只是不同時間標準相互協調的產物。一天到底有多長並不確定自古以來,人類的生活規律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球自轉一周就是一天——24個小時。這就是世界時(UT)的原始定義。把這24個小時繼續拆分,就會得到1分鐘和1秒鐘的長度。
-
日本研製出世界最精準時鐘 160億年誤差僅1秒
中國網3月5日訊 據日本NHK網站3月4日報導,東京大學的研究小組成功研發出世界最精準的時鐘,160億年誤差僅1秒。目前定義時間基本單位1秒長度的銫原子時鐘精確度在100倍以上。據介紹,即使從宇宙誕生時開始計時至今,其誤差僅為0.8秒。這臺極其精準的時鐘被稱為「光晶格鍾」,是由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的香取秀俊教授的研究小組研發而成的。
-
1500萬年不差一秒銫原子噴泉鍾:讓時間準一些
經鑑定,這臺銫原子噴泉鍾頻率不確定度達到2×10-15,相當於1500萬年不差一秒,並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噴泉鍾直接駕馭氫鍾產生地方原子時,這標誌著我國時間頻率基準的研究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國民經濟、科學研究和國防建設等部門要求時間精確到千分之一秒,百萬分之一秒,甚至十億分之一秒。如果沒有統一的時間基準,社會將一片混亂…… 1小時等於60分鐘,1分鐘等於60秒。那麼「秒」又是什麼概念呢?在了解NIM5銫原子噴泉鍾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秒。 時間單位秒(s)是國際計量單位制(SI)的7個基本物理量中準確度最高、最重要的一個。
-
閏秒並不是真的多出了一秒?
這多出的一秒,就是最近炒的很熱的閏秒了。不過時間並不會憑空多出一秒,所謂的閏秒,只是不同時間標準相互協調的產物。一天到底有多長並不確定自古以來,人類的生活規律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球自轉一周就是一天——24個小時。這就是世界時(UT)的原始定義。把這24個小時繼續拆分,就會得到1分鐘和1秒鐘的長度。但實際上,地球的自轉周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
地球誕生至今46億年,我們身體內的原子是否也有幾十億年的歷史?
太陽系誕生至今已有46億年的歷史,地球的年齡也大約有46億年。人類是由原子構成的,那麼是否也意味著人類身體內的原子的壽命也有46億年?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深挖一下,構成該宏觀物體的粒子的壽命與宏觀物體的壽命一樣嗎?原子有壽命嗎?它的壽命是多少?
-
史上最精準原子鐘:3億年只差一秒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人員們近日完成了一個新的鍶原子鐘,其精確度達到了每3億年只差一秒,相當於現在調整國際時區和衛星系統所用時鐘的兩倍。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局(NIST)與科羅拉多大學聯合建立的實驗天體物理實驗室(JILA)曾在去年初研製出當時最精準的鍶原子鐘,誤差為每2億年不超過一秒,而美國官方所用的銫原子鐘為每8000萬年一秒鐘。
-
流言揭秘:閏秒並不是真的憑空多出了一秒
這多出的一秒,就是最近炒的很熱的閏秒了。不過時間並不會憑空多出一秒,所謂的閏秒,只是不同時間標準相互協調的產物。 一天到底有多長並不確定 自古以來,人類的生活規律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球自轉一周就是一天——24個小時。這就是世界時(UT)的原始定義。
-
作為北鬥導航衛星「心臟」,這台鐘數百萬年甚至1千萬年才有1秒誤差
導航系統的本質是一個時間測量系統,若衛星存在十億分之一秒(1納秒)的時間誤差,則會產生0.3米的測距誤差。只有通過在衛星上配置高精度原子鐘,才能實現衛星直接播發出高精度導航定位信號。作為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的三項關鍵技術之一,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製的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約合數百萬年甚至1千萬年才有1秒誤差,日前獲得2019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中國科學家打造太空最準原子鐘 3000萬年到3億年無誤差
中國科學家打造太空最準原子鐘 3000萬年到3億年無誤差 沒有最準,只有更準 空間冷原子鐘被放置在天宮二號的密封艙中,而在距離該飛行器近400公裡的地面,劉亮的團隊無時無刻不在為這台鐘忙碌著。劉亮說,「雷射要調到準確位置,才能把原子冷卻下來抓住,再用雷射把它推出去,然後還需要在合適的時間之內打開微波,在合適的時間關掉微波;在合適的時間打開雷射,在合適的時間返回信號……這一切都需要不斷調整。」 對於不斷追求「沒有最準、只有更準」的科學家,現階段的成果還遠遠不足以滿足他們對科學的孜孜追求。
-
1972年至今,一共出現了24個閏秒,原因是地球自轉變慢
據介紹,從1972年至今,一共出現了24個閏秒。 閏秒沒有規律可循,從1998年起,連續7年沒有出現閏秒。那一段時間,有人推測,地球自轉一直加快,可能要出現「負閏秒」了。但是,這個「負閏秒」最終沒有出現。2006年元旦前,人們迎來了又一次閏秒;2009年元旦前又出現了一次閏秒。「這次和上次閏秒相比,相隔了3年多,也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的第三次閏秒。」董紹武說。
-
教授稱全球通用時間標準存誤差 極有可能被廢除
「格林尼治時間」是否應該被「原子時」替代,明年全球將作出投票,極有可能被廢除。作為全球通用的時間參考標準,格林尼治時間已經使用120多年。自1958年人類啟動原子時以來,兩種時間以各自的速率向前奔跑,兩者的偏差也在不斷加大。從1958年至今,「世界時」和「原子時」一直在賽跑,「世界時」已經慢了34秒。
-
我國銫原子噴泉鍾2000萬年不差一秒
2000萬年不差一秒我國銫原子噴泉鍾獲準參與駕馭國際標準時間為國際統一時間作修正 8月7日,國際計量局(BIPM)正式通知: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製並運行的「NIM5銫原子噴泉鍾」通過評審,被接收為國際計量局(BIPM)認可的基準鍾之一,參與駕馭國際原子時(T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