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福布斯中文網
2018年,一個名為《x的故事在y軸》的藝術項目誕生了。這個「年度計劃」來自於藝術家貝尼——一個需要被治療的職業藝術家。在這個項目裡,她會和自己的100位朋友創作出100個構架在故事之上的藝術作品。
藝術家貝尼 圖片來源:DR
在這個藝術項目開啟的第一個月裡,貝尼瘋狂地約見朋友聽TA們講故事。這些故事就像是一劑良藥,幫她對抗著內心的無頭結。接著,他們再一起把這些故事用藝術作品的形式表現出來。雖然作品的尺寸被限定在38cmX38cm的矩形空間裡,但最終的表現形式仍然包括了裝置、影像、音樂、行為以及繪畫等等。
就比如,由一顆經碳14檢測18,000年前人工合成的珠子,而引發出的對多元文明的探索與表達,是《X的故事在Y軸》藝術項目中的其中一個作品。
一顆經碳14檢測18,000年前人工合成的珠子 圖片來源:DR
50米長卷的畫作中展現了47億年地球更迭的宏偉變遷。大到十二個歷史紀元,小到細胞的分裂,被貝尼和她的好友卞小虎用畫筆一一記錄下來。未來,貝尼希望可以把這幅畫卷變成一本兒童填色繪本,希望孩子們用TA們的想像力去豐富作品,讓作品活起來。
貝尼與好友卞小虎作品 圖片來源:DR
從2018年這個項目啟動後,貝尼就沒有再停下前行的腳步。今年是《x的故事在y軸》進入的第三個年頭,也是貝尼進入藝術行業的第16年,這個最初的「年度計劃」也演變成了貝尼的「終身計劃」。儘管2020開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造訪」,令整個藝術行業步履維艱。但在這樣的環境之下,《x的故事在y軸》項目依然在堅持向前邁進,給予她自己力量的同時也給予他人溫暖。
《x的故事在y軸》藝術項目 圖片來源:DR
貝尼從事藝術的初心很純粹,她說:「就是為了治癒自己。」但如果,每個鮮活的生命都能或多或少地在其中受益,那就更好了。「如果失去了強大的內心,不能照看好自己,誰還能來拯救你,這也是我的自己的生活真諦。」她這樣說。
以下為藝術家貝尼的自述:
初衷
2017年8月開始的半年裡,我的精神和身體上都出了一些問題,我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被治療。
在大學裡,學藝術的同時我也選修了心理學,所以一直有在做自我狀態的調節及調整,但收效甚微。當時給自己立的軍令狀就是,如果非要選擇活著,那活著的每一天都不能浪費。
當自身的能量儲備完全不夠我去應付心理上的問題時,我找到了一個方法就是和人溝通,和各種各樣的人溝通,從別人身上獲取我所不能自給的能量。
2018年6月,我用了半個小時的時間,完成了這張海報,並轉發給了90多位在這一年中和我有過聯繫的朋友。並且首次嘗試著做了一個線下的小規模(大概六個人)快閃行為活動,這就算是《x的故事在y軸》這個項目正式啟動了。
項目海報 圖片來源:DR
和100個朋友去做100件不同的藝術作品,我從他們分享給我的故事中找到一個中心點,或者說一個相契合的點去衍生出一個作品。比如說,和音樂人的作品可能會用多媒體或者樂曲的方式來呈現,和建築師的作品就可能偏裝置一些,當然還有很多平面的繪畫類的作品。因為我本身就是一個多種材料的藝術工作者,所以對於材料的選擇就會相對寬泛一些。
其實大部分的參與者不會問我「為什麼要去做這個藝術計劃,做完了之後想幹什麼。」這一點上我是很欣慰的,因為他們都是我的朋友,這樣的認同感和信任讓我覺得並不孤單。
圖:張小英攝 圖片來源:DR
有一次很有意思,我去天津美院拜訪一位老師,他其實是這些參與者中為數不多的幾位藝術家之一。飛過去之後,他就跟我說:「貝尼,你做這個東西沒有意義,不要做了。」主觀的原因是因為他覺得就作品形式而言,類似的課題別人也有做過,我再做這類的東西真的是沒必要。當時我就說:「行啊,那我們就不要做。就當是我過來看一下朋友。」末了,當他了解了我的創作動機後,他還是完成了他想給予我的那部分作品,這個過程對我來說記憶深刻,特別有意義。
斷舍離
在2018年之前,我是特別不喜歡跟人打交道的,我喜歡收集東西,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它們。之前我的工作室特別大有1,300個平方,我必須不停地去創作才能填充或裝飾它。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是被自己創造的一個既定目標推著走的,這是欲望,不是夢想。到了分身乏術沒有那麼多精力去好好照顧每一件物品和作品的時候,也應該踏出改變的一步了。2018年之後,我被動地做了一部分「斷舍離」,當身邊的物品被清空時,我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去關照自己的內心,對很多東西也沒有那麼大的執念了。時間富餘了,就能夠更好地去傾訴和傾聽,所有留下來的都是精神內核的東西,省去了沒有必要物化。
貝尼工作室照片 圖片來源:DR
我最初學的是油畫,從事繪畫其實是一件寂寞且孤獨的事情,願意沉下心來去畫畫或者做雕塑的人,其實會非常享受這種孤獨的時光,他們願意在這個只有自己可見的世界裡生活。生活也是這樣子,如果說只是機械性地活下去,可能沒有太大意義,對這個社會進程也沒有太大的幫助,肯定是要有一些別的東西,一些精神層面的東西。
貝尼油畫作品 圖片來源:DR
對我而言一件藝術作品不夠細膩,沒有細節,是打動不了自己的,包括文字、音樂或美術,打動不了自己的東西又怎麼能打動別人。所以其實不管怎麼說,做自己就好了,每一件藝術作品都是自我呈現的一部分,就像是拼圖一樣,我們花一輩子的時間去創造每一塊然後試圖把TA拼成一個自己想要的樣子。
貝尼油畫作品 圖片來源:DR
陶與瓷
大學還沒畢業的時候,我就擁有了一家自己的畫廊。我記得有一天,有一個外國人跟我聊起了陶器和瓷器的區別。其實我對這個領域知之甚少,為了搞清楚陶和瓷的區別,我便帶著一腔熱情去了一趟景德鎮。
當時朋友給了我一個人民日報記者的身份去景德鎮走訪。因為他們的提前安排和聯繫,我見到了一群很厲害的人,真的是被震懾到了。難以想像在這個(景德鎮)表面看起來它很破、很爛的地方,它的內核、時間軸上的東西卻豐富的不像話,就像是看到了一部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史的縮影。當我們去看歷史典籍時,很多辭藻和歷史都是被修飾過的。但是器物是不會騙人的,它是能夠真實的反映那個朝代人的生活及審美。
陶器的出土時間較早,但是瓷器類的東西是比較晚出現的,從唐代的「南青北白」到宋朝的八大名瓷,當時的文化對瓷器的接受度、審美高很度,包括宋徽宗的個人造詣,都奠定了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中,人們是有機會和時間去欣賞陶瓷和使用陶瓷的。
景德鎮之行後,我便在上海的汶水路創辦了一個陶瓷的工作室,並且在工作室中做了我人生的第一臺窯。窯做好了我就開始請人,誰能想到在請人這件事上栽了跟頭,06年那個時候很少有師傅願意跑外地,再加上景德鎮的72道工序,很多工種都被細分拆開。比較重要的工序都會有一位專業的師傅負責,就這樣半年裡面也只請到過一位相對全能的師傅。剩下的就全靠景德鎮陶瓷大學的那些來滬實習生。但畢竟學生接觸的東西少的可憐,在經驗上等同於零。所以工作室並沒有像我所期待的那樣順利產出。半年後我們打包了一個貨櫃,把所有東西拉到景德鎮,真正開始陶瓷學習之旅。
貝尼陶藝作品 圖片來源:DR
在景德鎮有一個「三寶陶藝村」,如今是很多外來藝術家的聚集地,我算是入駐其中的第二家外來人口。在那裡一呆就是五年,但很不幸的是這期間並沒有做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第一個原因是由於我的陶瓷專業知識十分匱乏,搞不清楚門道。第二個是景德鎮的泥巴其實並不太適合做體量大的雕塑,高嶺土性質比較軟,它適合做一些同心圓的東西,所謂「同心圓的」東西就是指:花瓶、盤子、碗,這一類的。最後一點就是,因為景德鎮從古到今都是一個擁有商貿和碼頭文化的地方,一批一批的生意人在那裡買來賣去,迎來送往的景德鎮人已經習慣了外地人的存在,不同的師傅幫你去完成不同的陶瓷製作過程,導致一旦燒制失敗,我根本沒辦法知道是哪個程序出了問題,若是開窯時發現有東西燒壞了,燒窯的師傅會說拉坯的有問題,拉坯的師傅又說利坯的有問題,最後這個東西就變成了一個推諉,誰都搞不清楚問題出在哪裡。
在景德鎮呆到第六年的時候,差不多是2012年吧,我參加了一個叫《Master Chef》的全球真人秀節目,還拿下了中國地區第一季的前15強。同期,深圳的一個國際藝術家駐地也邀請我過去創作,所以我有兩三個月一直輾轉在上海和深圳兩地,當然也是收穫頗豐的一個階段。因為離開了景德鎮,我必須親手把控陶瓷製作當中的所有流程,一旦泥坯上出了問題,都能在第一時間給予解決。結果是,我居然用了2個月做出了在景德鎮幾年中都沒有做出來的作品。
貝尼陶藝作品 圖片來源:DR
「做陶瓷其實就是做人」,你怎麼對它,它最後怎麼呈現給你看。有時候可能你稍微磕碰了一下,表面上並沒有看到損傷,但其實已經出現「內傷」了,燒完就會開裂給你看,所以你對它越是溫柔,它也會呈現出最好的那面給你。
治癒自己
2018年的時候,我開始不想再做固定工作室了,會理性地去考慮一些問題。我會考慮做出來的這個藝術品,是不是我自己真的願意去創造的,是不是一個能影響他人的東西。而不是單純來填滿空間的。它不一定非要是一張很大的畫,也可能是一首詩、一段音樂、一個視頻,材料上是多元的,沒有局限的。
《x的故事在y軸》本身是個「年度計劃」,也就是原本在2019年6月之後要結束的。但那一年,我根本沒有辦法把那些作品全部做完,100件作品這樣的量太大了,同時也會覺得,如果TA作為我的一個終身計劃,可能我會更遊刃有餘。
項目參與者 圖片來源:DR
我相信所有東西的出現轉承對我來說都是註定好的。就拿《x的故事在y軸》這個計劃來說,就是一個時間軸裡面本身就預設好的安排,並不是我刻意想出來的。
TA是一種特別好的方式方法,是一種能夠拋開利益和別人進行深層溝通的完美方式。藝術是個緩慢生長的東西,它是一輩子的東西。它生長的快慢是會影響到你的步伐和前進的節奏的。
如今這個項目差不多有100多個參與者了,作品陸陸續續在創作。其中不乏有些作品的體量較大,內容較多,這就成了我創作的日常。
我清楚地知道這個項目的初心在於治癒自己,所以我做的任何的事情,大概率都是想讓自己變得更好,但是這個「更好」,就像前面說的這個所謂的夢想一樣,是講不清楚的。你問我想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一個內心真誠的人吧,用藝術來影響我身邊的人的氣息和氣場。我希望有一個非常健康的生態鏈或社交圈,是能夠真正在內心深處有深層溝通的。
2019年,我在享譽全球的PKN分享會上做了一個演講,正是關於《x的故事在y軸》,雖然我的初心只是想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但是卻誤打誤撞進入了很多人的內心,可能藝術就是有這種魔力吧,它能夠用最簡單的方式把大家串聯在一起,不為交際而交際,不會盲目忙碌的生活。
貝尼在分享 圖片來源:DR
我和每一個人的每件作品都是在完成一個階段性的目標,當我繼續去做《x的故事在y軸》這個項目的時候,這些目標都會陪伴著我們,讓彼此在前行的道路上不再孤單。
福布斯生活系列活動
涵蓋沙龍、晚宴、論壇、展覽、品鑑會等形式
暢談健康、消費、居住、出行、科技等前沿趨勢
致力於打造生活愛好者與創新者的跨界交流平臺
見證中國新消費時代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