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張歆、通訊員卓張鵬、何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形勢下如何培養適合時代需求的新商科人才?如何推動商學院高質量、內涵式發展?11月28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商學院院長論壇舉行,來自北京、上海、廣東、哈爾濱、重慶、成都、武漢等地高校以及海外高校的十餘位商學院院長齊聚武漢,探討商學院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教授和高管,誰對企業更熟悉?」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餘振發問,近年來,企業大學湧現,所提供的商科教育和公司戰略與市場需求結合緊密,這給高校商學院的地位帶來挑戰。
餘振認為,傳統商科教育存在供需異位的問題,如果固守「重學歷重知識」的教學模式,就會嚴重與市場脫節,高校應結合優勢,重新對商科教育進行定位,比如發揮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將商科教育與醫學、信息學結合起來,綜合提高學生的知識、素質和能力。
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助理李健研究十多所世界一流商學院的課程和專業設置後發現,多學位、多課程的培養方式是一流商學院的共性。比如史丹福大學商學院為碩士研究生每年至少提供100個選修課程,並且每年都會更新調整,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裡,五分之二的學生都完成了雙學位的學習。
「我們自己的課程更新頻率達不到這麼快。」李健坦言,學院曾計劃多開設幾門信息技術相關的選修課,但一方面不知道學生的選課偏好,另一方面師資力量不夠,受限於現實條件,選修課最後還是作罷。
科技革命也給商科的發展帶來機遇。
「人工智慧、雲計算、數據分析的出現,讓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發生了改變,這給教學和研究帶來很大的變化。」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院長王珏說,2016年開始,學院全日制博士生培養時長調整為4年,博士由多位導師和海外學科帶頭人共同執導,有學生從大四開始,就跟著導師做研究,意味著學生的培養期能達到6年,「經過長期的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可持續,對學科的貢獻度也會更高。」
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楊治認為,商科是新技術很好的應用界面和平臺,例如用戶畫像、智能推薦等技術,目前已經廣泛地用於營銷領域。在此背景下,應該鼓勵學科交叉,同時呼籲學者研究關注現實問題,他表示,在期刊評審的環節上,在逐漸關注「不顯著」的結果,甚至會讓研究人員先提交基本的研究假設,再一步步地看結果,這種改變有助於減少學術研究中的謬誤。
【來源:湖北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