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為什麼英語比漢語難學?幫助孩子學習英語,先了解背後這些原因介紹了為什麼大多數人感覺學習外語要比母語難很多,那麼浸入式學習有沒有可能讓孩子「像母語一樣學習英語」呢?
國際英語教育界領軍人物Scott Thorbury這樣定義浸入式教學(Total Immersion):
Total Immers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is the situation where the learner spends time in an environment operating solely in the target language.
In this way the learner is completely surrounded by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being defined as the language that the learner wants to learn.
可見語言的浸入式學習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學生的語言環境完全浸入在目標語言中;二是學生僅使用目標語言進行交流。顯然這兩個條件在母語環境中很難實現,所以許多家長把這種語言環境寄希望於留學,但事實上不少留學歸來的孩子英語能力並沒有達到預期水平,可見浸入式學習並不意味著100%的成功。
除了語言環境,強烈的學習動機對學生來說同樣很重要,所以英語老師要想盡辦法激發孩子的英語學習興趣。此外,Scott Thornbury在他著作的《英語教學30法》裡還強調了「形(Form)」的重要性,提出了Total immersion plus的概念,就是在提供全天候外語語言環境的同時關注語言的Form:
Total immersion plus=round the clock exposure + focused attention on form
Scott提出的這個概念尤其對於提升英語聽說能力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針對上述內容,英語老師在日常英語教學中可以考慮採用下面這些方法:
既然學習動機對於語言學習非常重要,老師可以設計更多個性化教學充分激發每名學生的學習動機。
除了課堂上的全英文授課外,平時可以在教室裡陳列更多的實物教具和學生感興趣的報刊圖書,布置英語角,在教室環境上提供長效的語言浸入。
課堂上多採用小組活動形式,讓學生有機會在互動交流中充分運用語言。
在幼兒或小學低年級多採用TPR教學,給學生留出充分的語言沉默期(silent period),夯實語言輸入的基礎。
鼓勵學生課下增加英語接觸頻度,例如英語節目、原版書刊、英語網站或英語為母語國家的筆友等等。
對於一些不重要或者不嚴重的語言運用錯誤,無須過於苛刻、頻繁糾正,幫學生建立語言輸出的信心更重要。
不論是表揚還是糾錯都採取積極正面的溝通方式,並關注到每名學生。
類似對浸入式教學的闡述和建議,英語教學30法裡還有很多。歡迎持續關注我的分享,和我一起傳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