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3年,早在北宋時期,蘇軾所著的《物類相感志》中首次對魚病的寄生蟲病原進行了記載:「魚瘦而生白點者名蝨,用楓樹皮投水中則愈」。據我國原生動物學家,中國魚病學的創始人倪達書先生論證,認為這是我國發現小瓜蟲的最早論述,並記錄了勞動人民的治療經驗。
隨著水產養殖病害的日趨嚴重,養殖中所使用的漁用藥物的種類和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抗生素、促生長劑、殺蟲藥等的大量使用,既危害人類健康,又汙染環境。所以,無殘留、無汙染的中草藥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
為了能讓更多的水產養殖從業者了解和學習屬於我們國家獨有的中草藥知識,特此開展此一專欄,分別就中草藥在水產養殖的特點、作用、及常用種類等作簡要的介紹,以供參考。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佔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一、中草藥的特點:
1、天然性:中草藥取自天然的動植物、礦物及其產品。植物的化學成分十分複雜,普遍含有蛋白質、糖類、澱粉、纖維素、樹脂、葉綠素及無機鹽等。有的植物中還含有生物鹼、甙類、揮髮油、有機酸和胺基酸等一些化學成分。
這些成分往往具有一定的生理特性,並保持了各種成分結構的自然狀態和生物活性,這些物質原本就是地球上生物機體的組成和維持生態平衡的不可缺少的物質;
2、多功能性:中草藥的多功能性有增加營養、增強免疫功能、抗應激、抗微生物、驅殺蟲害、雙向調節和複合作用等。
當中草藥作為全方位飼料添加劑時,它的協同作用和對機體的有利因子的整體調節作用十分明顯,這是用化學化合物作添加劑所不能比擬的;
3、無毒副殘留性:
中草藥所含的有效成分均為天然的生物有機物,即使含有有毒成分的中草藥,也可經傳統的中草藥加工法和科學配伍而使毒性降低或消除。
同時,中草藥還可以與化學合成藥配合使用,使毒副作用減弱或起協同作用增加療效,彌補化學合成藥的不足;
4、無抗藥性:
天然中草藥大多來源於能夠食用的動植物,不易使水產動物產生抗藥性。若與抗生素合用,還具有增效和消除毒性的作用。
二、中草藥的功效:
1、促進動物產品產量:
A、補充營養;
B、增進食慾;
C、減少消耗;
D、抗禦疾病;
動物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增強後,可以減少某些疫病的發生,或減輕疫病對動物產品生產帶來的損失,從而達到促進增產的目的。
2、防治傳染性疾病:
A、抑制病原的生長和繁殖;
B、增強免疫功能;
C、防治併發症和繼發感染;
D、緩解症狀,促進病變恢復;
E、減少應激,延緩發病;
3、治療脾和胃腸病證:
4、治療體表傷病:
三、水產養殖中常見的中草藥:
1、青蒿:
又名苦蒿,為菊科植物青蒿和黃花蒿的乾燥或鮮品全草,本品主要含青蒿酮、側柏酮、樟腦、青蒿素等。在治療水產動物疫病時,常與黃芩、丹皮聯用,對魚類的細菌性疾病、纖毛蟲類寄生蟲、真菌性疾病療效顯著;
2、地錦草:
又名奶漿草、血見愁、鋪地紅等,一年生匍匐草本。藥用全草,含黃酮類化合物及沒食子酸,有較強的抑菌作用,抗菌譜廣,並有止血和中和毒素的作用,可止血散瘀、清熱解毒。主治腸炎、敗血症等細菌性疾病;
3、大黃:
又名錦紋、黃良,別名將軍、火參、膚如、蜀大黃、錦紋大黃、牛舌大黃、生軍、川軍等。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及根莖入藥,其有效成分為蒽醌衍生物,其中以大黃酸、大黃素及蘆薈大黃素的抗菌作用最好。抗菌作用強,抗菌譜廣,有攻積滯、清溼熱、瀉火、涼血、祛瘀、解毒等功效。可用於治療腸炎病、爛鰓病、腐皮病及白頭白嘴病等;
4、黃芩:
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其有效成分為黃芩素、黃芩甙、漢黃芩素、黃芩新素等5種黃酮成分。此外,還含有β-谷甾醇、苯甲酸、黃芩酶等。有抑菌、抗病毒、鎮靜、利尿、保肝、保膽、解毒、消炎及使血糖上升等作用。主要用於治療爛鰓病、癤瘡病、列印病、出血性敗血症、腸炎病等;
5、黃連:
別名:味連、川連、雞爪連。屬毛茛科、黃連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狀莖入藥,根狀莖含黃連素、黃連鹼、甲基黃連鹼等,味極苦,有抑菌、消炎、解毒功能。主要用於防治細菌性腸炎;
6、黃柏:
為芸香科植物黃皮樹或黃檗的乾燥樹皮。別名:檗木、檗皮、黃檗、元柏。落葉喬木,含小柏鹼、黃柏鹼、木蘭鹼以及黃柏內脂和黃柏酮等,以樹皮入藥,有抑菌、解毒、消腫、止痛等功能,可治草魚出血病。
內容源自安桂水產,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專業水產知識,去關注可為漁業公眾平臺!
廣告投放| 文章投稿 |其他合作
精品原創文章
歡迎留言評論,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