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天然水源並不意味著安全 / 很多水源都被汙染了 /
跟自來水和商業化礦泉水的水源不同,通常大家去的「山泉水取水點」是缺乏水質監測的自然水源。根據水源地的情況,人們可以判斷它是否「被汙染」,但是這種判斷非常粗略,也不見得準確。比如這次遭遇尷尬的門頭溝山泉,大家的判斷是「乾淨衛生」的,而專業監測顯示已經被汙染。更重要的是,「沒有被汙染」只是能喝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導致水不能直接喝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含有致病微生物,比如致病細菌和寄生蟲;二是有毒汙染物,比如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二噁英、藻類毒素等等)。自然水中是否含有這些「有毒有害物質」,並不能通過肉眼判斷。如果水源遠離人類活動,也只是說不會「被人類汙染」,而不是不會「被汙染」。自然界的寄生蟲、重金屬等汙染,也還是可能存在的。比如雲南一些地區有許多銅礦,在某些人跡罕至的水中也存在著大量的銅離子,這樣的山泉水就可能讓人銅中毒。還有一些天然水源中存在著高含量的砷、鎘等重金屬,也是憑經驗所不能知道的。長期喝這樣的水,攝入的這些重金屬元素超過了人體的處理能力,它們就會在體內累積。累積到一定的量,就可能出現各種症狀,比如砷損害皮膚、導致神經炎、損傷肝臟甚至致癌,鎘能導致「痛痛病」,銅會損害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以及肝臟的正常功能。因為產生的危害比較隱蔽,等到出現症狀時,已經為時已晚,醫學上也沒有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
02即使水質合格 / 打回家也容易變壞 /
其實,即使水源地的水質是合格的,也只是在當地喝沒有問題。把水打回家,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自然界中的細菌無處不在,不管是水源還是裝水的容器,多少會有一些細菌。自來水通過消毒劑殺滅了它們,並且保留了一定量的消毒劑抑制後來進入水中的細菌。商業化的礦泉水則是通過「非化學手段」來殺菌,但殺菌這個操作還是需要的,比如最常見的臭氧殺菌。殺菌操作加上無菌灌裝,才使得礦泉水有可能以瓶裝、桶裝的方式長期保存和運輸。即便如此,也還是可能出現「事故」。大家去網上搜索「依雲細菌」,會看到多次「依雲礦泉水細菌超標」的報導。
世界著名的水源、現代化的工藝、國際大公司的聲譽,也都阻止不了出現「細菌超標」的事故。普通公眾拿著家裡的桶,沒有任何的滅菌和抑菌措施,怎麼能保證打回的水不成為「細菌培養液」?
正如網友們的現身說法。曾經在中科院讀研究生的@顧有容說:「若干年前我們實驗室喝的就是這種水,用桶裝水的桶從山上運回來,一周一次。天熱的時候桶裡都長綠藻了我們還在喝」。而網友@Naja-atra則說「別說泉水了,實驗室的二級反滲透水接出來,夏天放個一周就有絮狀雜質了,放半個月瓶壁上一層菌」。長了細菌的水並不必然「致病」,但中招的機率大大增加了。很多人會說「哪怕是有細菌,燒開了也就沒問題了」。把水燒開,多數時候也確實能解決細菌問題,但長了細菌的水味道口感都會變差——辛辛苦苦背回去,最後喝出「細菌屍體」的味道,又何苦來哉?
03山泉水泡茶更好喝?/ 那還真不一定 /
許多人打山泉水回家是為了泡茶。因為「茶聖」陸羽曾經對各種水做過評價——「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許多人據此信守著「山泉水泡茶最好喝」的教條。陸羽的總結是基於他的經驗和那個時代對泡茶的認知。而今天,水質對泡茶的影響已經相當清楚,再執著於「山泉水泡茶」就捨本逐末了。
茶水的風味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在同樣的茶葉和衝泡方式下,對茶水風味影響最大的因素是水的硬度和pH。硬度高,意味著水中的礦物質離子多。這些離子會抑制茶葉中內容物的溶出,還可能促進茶多酚的氧化和聚合。所以,硬度高的水泡出來的茶,滋味較為寡淡,湯色也會渾濁一些。而pH也會影響水的口感,一般而言,弱鹼性的水口感會好一些。不過鹼性強也會促進茶多酚的氧化,又會從另一個方面影響茶水的滋味。
陸羽對三類水的評價,大致是因為不同的硬度,但那只是一個粗略的總結。不同的山泉水相差很大,尤其是硬度,更不見得必然低。陸羽的年代基本上只能採集天然水,所比較的也只能是天然水。而現在,我們有各種淨水手段,也能夠準確地檢測和調控水的硬度與pH,完全用不著再根據陸羽的「指南」去選擇泡茶用水了。送貨上門的純淨水,或者經過家用淨水器淨化的自來水,往往都比打回來的山泉水更適合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