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錢中TCP家族轉錄因子活性與染色質三維構象變化相關

2020-11-23 科學網
地錢中TCP家族轉錄因子活性與染色質三維構象變化相關

 

基因組學的研究不應止步於從基因組序列或表觀遺傳修飾中獲得信息,深入挖掘三維染色質摺疊對於了解基因組功能同樣至關重要。近十年來,高通量測序技術的進步和高解析度成像技術的發展使得基因組複雜的三維結構組織形式日益清晰的呈現在人們眼前。其中,利用Hi-C(high-throughput chromosome conformation capture)技術發現的拓撲結構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ed Domains,TADs)被視作染色質三維摺疊的基本摺疊單元。

北京時間2020年9月7日晚23時,Nature Plants發表了德國圖賓根大學劉昶團隊的論文,題為「Marchantia TCP transcription factor activity correlates with three-dimensional chromatin structure」,詳細闡述了地錢中TCP家族轉錄因子活性與染色質三維構象變化的相關性。

動物TADs的研究現已相對透徹。動物的TADs內部為低活性的染色質區域,其邊界往往被CTCF等絕緣蛋白錨定,TADs參與了包括DNA複製和基因表達在內的多個生物學過程。劉昶課題組前期研究首次在水稻基因組中發現大量TADs,並且報導水稻中bZIP及TCP(TEOSINTE BRANCHED 1, CYCLOIDEA, AND PCF1)轉錄因子家族識別的核心序列在TADs邊界處高度富集(Nature plants : doi:10.1038/s41477-017-0005-9,doi:10.1038/s41477-018-0199-5)。現在,許多農作物的基因組中也均已發現了TADs,但課題組對植物中TADs的形成及其生物學功能的了解還極為有限。

2020年2月劉昶課題組與奧地利科學院格雷戈·門德爾研究所Frédéric Berger課題組共同完成了地錢基因組拼接(Currentbiology: doi.org/ 10.1016/j.cub.2019.12.015)。以此為基礎,他們解析注釋了地錢常染色體TADs的特點。課題組通過構建地錢的Hi-C圖譜,共發現並注釋了4013個TADs,這些TADs在地錢的每條染色體上都有分布,覆蓋了約40%的基因組。與動物的TADs類似,地錢TADs彼此之間也並不直接相鄰。其的邊界往往富含轉錄起始和/或終止位點。

劉昶課題組發現TADs內部主要由轉錄不活躍的異染色質區域和/或基因間的非編碼區域組成。通過對單個TAD的DNA甲基化水平和TADs中的組蛋白修飾的分布的調查,他們發現地錢TADs上演出「多聲部和諧」的特點:單個TAD之間彼此不同,但是均具有明顯的表觀遺傳特徵。通過對地錢的全基因組進行搜索和鑑定,課題組發現其含有兩個TCP家族基因TCP1和TCP2。兩個TCP基因分屬於不同的進化枝。其中TCP1識別的核心序列在TADs邊界區域顯著富集。

ChIP-seq結果顯示,常染色體上約11600個區域(覆蓋約5%基因組,約11.8 Mb)為TCP1富集區域(「峰」),表明TCP1與地錢染色質有廣泛的相互作用。所有發現並注釋的TADs中:在1164個(29%)TADs的一側(1 kb以內)檢測到TCP1峰;而499(12%)個TADs的兩側都與TCP1峰相關聯。

此外,劉昶課題組確定了一種新型TADs——TCP1-rich TADs,該TADs內染色質處於鬆散裸露狀態,且大約22.6%的MpTCP1結合區域位於TCP1-rich TADs內。Immunostaining-FISH(Immunostaining and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結果也表明,TCP1-rich TADs與TCP1蛋白呈點狀共定位於細胞核內。

TCP1-rich TADs缺失甲基化激活標記(如H3K4me1, H3K4me3和H3K36me3),而且MpTCP1的轉錄調控表現出「因地制宜」的特點,位於TCP1-rich TADs中的基因表達水平相對較低。這些結果均說明TCP1-rich TADs內的抑制表達環境與TCP1蛋白相關。

隨後課題組利用CRISPR/Cas9構建了TCP1缺失突變體。tcp1表現出生長速率減緩,葉捲曲的特點,而回補系則可以完全回補這些生長缺陷。意外的是,與Tak-1相比tcp1的Hi-C圖譜中TADs並無顯著變化。說明TCP1的缺失並不會導致TADs邊緣消失。雖然,在tcp1突變體中,邊界富集MpTCP1的TADs及TCP1-rich TADs的染色質組織模式均未發生顯著變化。但是,tcp1突變體中,TCP1-rich TADs中的基因與「外圍基因」的表達倍數差異,相較於野生型中兩類基因的表達變化更大。

研究結果表明植物TADs除了作為染色質三維摺疊的摺疊單元,還可作為調節基因表達的 「核內微區室」,為處於其內部的基因提供穩定的微環境。(來源: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DOI:10.1038/s41477-020-00766-0

相關焦點

  • 最新發現地錢TCP家族轉錄因子活性與染色質三維構象變化相關
    Nature Plants | 劉昶團隊發現地錢TCP家族轉錄因子活性與染色質三維構象變化相關來源 | 小柯生命動物的TADs內部為低活性的染色質區域,其邊界往往被CTCF等絕緣蛋白錨定,TADs參與了包括DNA複製和基因表達在內的多個生物學過程。前期研究在水稻基因組中發現大量TADs,並且水稻中bZIP及TCP(TEOSINTE BRANCHED 1, CYCLOIDEA, AND PCF1)轉錄因子家族識別的核心序列在TADs邊界處高度富集。
  • 研究觀測染色質重塑中DNA的B-Z構象轉變
    最近,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黃青課題組與鄭州大學張鳳秋課題組合作,利用紅外光譜技術觀測並研究染色質重塑中DNA的B-Z構象轉變,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染色質重塑是表觀遺傳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一般包括組蛋白共價修飾型或ATP(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依賴型兩種類型。
  • 中國科學家「看見」 人類胚胎染色質結構動態變化
    我科學家「看見」 人類胚胎染色質結構動態變化科技日報訊 (記者王延斌)首次揭示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質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首次解析人類精子和早期胚胎的高級結構,首次繪製人類早期胚胎染色質三維構象圖譜……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教授陳子江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教授劉江領銜的科研團隊取得了上述新突破
  • 合肥研究院等觀測染色質重塑中DNA的B-Z構象轉變
    最近,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黃青課題組與鄭州大學張鳳秋課題組合作,利用紅外光譜技術觀測並研究染色質重塑中DNA的B-Z構象轉變,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染色質重塑是表觀遺傳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一般包括組蛋白共價修飾型或ATP(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依賴型兩種類型。
  • 真核基因組DNA在細胞核中以染色質(chromatin)的結構方式存在
    一、染色質結構真核基因組DNA在細胞核中以染色質(chromatin)的結構方式存在。而染色質是以DNA和組蛋白(histone)結合形成的核小體(nudeosome)為基本單位的高度有序的結構。按照功能狀態不同,可將染色質劃分為活性染色質(active chromatin)和非活性染色質(inaetive chromatin),前者是指那些具有轉錄活性的染色質,而後者是指缺乏轉錄活性的染色質。非活性染色質是以30nm的間期染色質纖維為基礎,在結構上壓縮40~50倍的緻密區域。
  • 重要作物染色質三維構象新特徵成功解析
    原標題:重要作物染色質三維構象新特徵成功解析   山東農業大學李平華課題組和香港中文大學鍾思林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團隊,日前在重要作物大基因組染色質研究領域獲得重大突破。近日,國際學術期刊《分子植物》發表了該項研究成果論文。
  • 研究揭示染色質重塑因子PKL在RNA介導的DNA甲基化中的功能
    該研究揭示了染色質重塑因子PKL在RNA介導的DNA甲基化過程中的重要調控作用。在植物中,RNA介導的DNA甲基化(RdDM)是一種重要的建立全新DNA甲基化式樣和轉錄基因沉默的機制,通過小幹擾RNA(siRNA)與支架RNA(scaffold RNA)的鹼基配對引導DNA甲基轉移酶到特定的位點進行全新DNA甲基化。
  • 中國科大在染色質重塑SWI/SNF與INO80複合體結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蔡剛教授課題組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染色質重塑SWI/SNF與INO80複合體及其不同核小體結合狀態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SWI/SNF與INO80複合體共有的肌動蛋白(Actin)和核肌動蛋白相關蛋白(Arps)組成的Actin/Arp模塊作為構象調控的分子開關,調控核小體結合及可能調節重塑核小體活性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分別在國際權威雜誌《Protein
  • 科學家揭示人類胚胎染色質三維結構動態變化
    國內兩支尖端科研團隊近來攜手攻關,共同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質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有助於更深一步了解生命發育過程。相關科研成果已通過長文形式發表在新近出版的《自然》雜誌上。這兩支科研團隊分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生殖醫學陳子江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劉江教授領銜。
  • 科學家開發基於新型化學交聯「平臺」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
    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3C和Hi-C)發現並解析出染色體在不同層級上,不同解析度(resolution)下的摺疊形式。現有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依靠甲醛(formaldehyde)交聯蛋白與DNA,然而利用甲醛(formaldehyde)交聯DNA和蛋白的反應是可逆的,且交聯產物並不穩定。
  • 開發基於新型化學交聯「平臺「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
    近年來有大量研究表明環狀結構域可能是通過cohesin和CTCF形成的染色質環在DNA上滑動擠壓形成的【5】。而鮮有研究證明非環狀結構域的形成機制。研究人員發現敲除CTCF更顯著的降低了環狀結構域中的染色質互作而抑制轉錄則更顯著的降低了非環狀結構域中的染色質互作。因此研究人員推測形成這兩種結構域的分子機制可能不同 (圖2)。
  • Genome Biology:染色質重塑因子PKL在RNA介導的DNA甲基化中的功能
    該研究揭示了染色質重塑因子PKL在RNA介導的DNA甲基化過程中的重要調控作用。在植物中,RNA介導的DNA甲基化(RdDM)是一種重要的建立全新DNA甲基化式樣和轉錄基因沉默的機制,通過小幹擾RNA(siRNA)與支架RNA(scaffold RNA)的鹼基配對引導DNA甲基轉移酶到特定的位點進行全新DNA甲基化。
  • 調控基因表達的「染色質環」新因子篩選獲進展
    相關研究9月4日在線發表於《核酸研究》。微米大小的細胞為了儲存遺傳信息,其遺傳物質在細胞核內被緊密地包裝和摺疊。研究發現基因組的結構是有序的,至少有三個逐級複雜的維度。其中,三維結構是染色質的高級結構,該結構由特殊的結構蛋白質所介導(比如Cohesin、CTCF等),這些結構蛋白將30納米的染色質纖維摺疊成具有「染色質環」的高級結構。
  • Nuleic Acids Res:三維基因組數據的動態染色質可接近性模型
    近年來,以 Hi- C 為代表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揭示了較精細的染色質三維結構單元,如 A、B 間隔 (A/B Compartments) 和拓撲結構域 (Topologically Associated Domains , TADs),它們在不同細胞類型、物種內都有保守性,是定量化地理解染色質三維結構形成和功能的關鍵性進展。
  • 何川等合作開發基於新型化學交聯"平臺"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
    近年來有大量研究表明環狀結構域可能是通過cohesin和CTCF形成的染色質環在DNA上滑動擠壓形成的【5】。而鮮有研究證明非環狀結構域的形成機制。研究人員發現敲除CTCF更顯著的降低了環狀結構域中的染色質互作而抑制轉錄則更顯著的降低了非環狀結構域中的染色質互作。因此研究人員推測形成這兩種結構域的分子機制可能不同 (圖2)。
  • 何川任兵等聯手開發基於新型化學交聯「平臺」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
    近年來有大量研究表明環狀結構域可能是通過cohesin和CTCF形成的染色質環在DNA上滑動擠壓形成的【5】。而鮮有研究證明非環狀結構域的形成機制。研究人員發現敲除CTCF更顯著的降低了環狀結構域中的染色質互作而抑制轉錄則更顯著的降低了非環狀結構域中的染色質互作。因此研究人員推測形成這兩種結構域的分子機制可能不同 (圖2)。
  • 近期系列染色質重塑複合物相關重大成果
    染色質重塑複合物利用ATP的能量移動核小體在基因組上的位置和組成成分,在控制染色質結構、調節基因轉錄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根據結構和功能的特點,染色質重塑複合物可以分四大類:SWI/SNF、CHD、ISWI和INO80【1】。這些分子機器的運行機理,即如何利用ATP水解的能量推動核小體移動和組蛋白交換,一直是一個未解的科學問題。
  • 【科技前沿】Protein & Cell綜述:前列腺癌中先鋒轉錄因子FOXA1的...
    此外,FOXA1突變體可以重塑前列腺癌中可及染色質景觀。通過使用ATAC-seq,可以觀察到與對照組相比,過表達野生型FOXA1的在小鼠前列腺類器官中導致可及染色質峰超過1000個。有趣的是,與野生型相比,FOXA1 Forkhead突變體(例如ΔF254/ E255和R219S)增強了先鋒轉錄因子活性,即可以誘導產生更多的染色質可及位點,且開放速率也快約5倍。
  • Nature:莊小威團隊實現染色質組織的直接成像
    1月21日Nature上報導了莊小威及同事使用超解析度成像,調查了染色質在不同的表觀遺傳狀態的三維組織方式。用不同的表觀遺傳狀態下的空間組織直接成像,需要對基因組原位標記和染色質結構高解析度成像。在這篇文章中,莊小威團隊使用螢光原位雜交(FISH)標籤,即螢光染料標記的互補寡核苷酸探針來標記基因組的特定區域。
  • 調控基因表達的「染色質環」新因子篩選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並選取了轉錄因子BHLHE40進行後續的功能驗證,發現BHLHE40可以調控CTCF在基因組上的結合,進而影響其介導的遠距離染色質相互作用。相關研究9月4日在線發表於《核酸研究》。 微米大小的細胞為了儲存遺傳信息,其遺傳物質在細胞核內被緊密地包裝和摺疊。研究發現基因組的結構是有序的,至少有三個逐級複雜的維度。其中,三維結構是染色質的高級結構,該結構由特殊的結構蛋白質所介導(比如Cohesin、CTCF等),這些結構蛋白將30納米的染色質纖維摺疊成具有「染色質環」的高級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