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
這是一句不能深究的話,同意嗎?試想一下:你最愛的一條裙子上爬滿了跳蚤,你的感覺是如何?
提起民國四大才女,不可不提的就是張愛玲。她的作品流傳最廣,被搬上熒幕最多,也被最多人推崇。無論是「出名要趁早」,還是那些「紅玫瑰和白玫瑰」,哪怕是一場香港戰事都能成就一場「傾城之戀」,只是太多人緣分淺薄,只有「半生緣」。
「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
出名很趁早的張愛玲,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自己說過的這句話。她的古怪脾氣和她的才華一樣,成就了她悲涼的一生。也證實了一句話:那就是,有些人,可遠觀卻不可近交。
一 、可遠觀不可近交
1 滿身才氣,普通人卻難以相交
如果用一種花來形容張愛玲,我認為非曇花莫屬。曇花豔麗,如同張愛玲筆下那些織錦緞的袍子,亮晶晶的瓷器,氣派歐化的白色建築,還有黑夜裡一明一滅的菸頭抑或是閃閃發亮的眼睛。可是這些東西,卻都是如同曇花一般轉瞬即逝。
張愛玲的才華是毋庸置疑的,她的高傲也是毋庸置疑的。才華讓她少時成名,著作等身。高傲也讓她寫出了愛玲式的篇章,卻一直離群索居。她的才氣讀來固然令人感慨,卻也同樣是拒人千裡之外的無形之門。無它,懂之人甚少。既懂又能安慰張愛玲的,更少。
2 尖酸刻薄,好是好,卻不適合日常生活,獨自死在異鄉,性格孤僻
讀張愛玲的小說,總能讀到小說中那些華麗和破舊交織的困頓,以及如同陷入蛛網中無奈的男男女女。對於小說的結尾,她的書中鮮有大團圓,偶有的小團圓,如範柳原和白流蘇,他們的結合也多虧一場戰亂的成全,然而婚後的兩個人又會如何呢?範柳原的性子不會變,白流蘇亦是。
張愛玲冷靜到近乎殘酷的描寫,寫透了男女情愛的淡薄,和家庭關係的疏離。而這何嘗不是她自己的影子。
高傲的人總是難免帶點尖酸刻薄。如同《紅樓夢》裡的妙玉。因為誰都瞧不上,與人說話,接人待物的時候難免透露著一股「便宜你了」的意味。高傲的張愛玲也難免有此通病。
張愛玲一生朋友不多,和唯一的弟弟關係也不太好,母親臨死給她寫信,她也沒能再見最後面,最後更是獨自死在異鄉。試想,如果張愛玲真的是個好相處的,即使她後期沒有寫出更出色的文章,都不會缺少她的擁躉者的支持。能把人生過得這樣冷清,除了她願意之外,難相處應該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二、 支離破碎得家庭關係
1 破碎得童年:父母離婚,和弟弟關係不好。遺產留給朋友,不給弟弟。和母親最後一面都不願意見
有一句話說得好:永遠不要勸一個人和她的原生家庭和解,因為你並不知道她到底遭遇了什麼。在張愛玲身上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她出身優渥,幾乎是含著金湯匙出身。只是祖上的財富到了父親這一代,也被揮霍的差不多了。母親因為看不到希望,丟下孩子給傭人們,獨自出國散心,一去就是好多年。
母親在國外過的快活,張愛玲姐弟卻很不開心。在張愛玲八歲那年,母親回來了。高興的張愛玲寫了滿滿三頁紙的開心給自己的朋友,也確實過了非常快活的幾年。
因為母親見過世面,便不再用古板的一套約束自己的孩子。她給孩子帶來漂亮的洋娃娃,還不再讓張愛玲纏腳。閒暇時,母女三人一起讀書。正因為母親讀過《二馬》,這便成了張愛玲最愛的老舍的作品。母親給張愛玲訂購了大量的書刊,教她學英語和彈鋼琴,這些都讓張愛玲受到了極好的文學薰陶,品味也不同凡響。
然而好日子總是短暫的,母親和父親最終還是離婚了。離婚後的母親再次出國,只留下姐弟倆和父親生活。
父親很快娶了新的太太,也讓張愛玲姐弟的生活苦不堪言。在這樣夾心的環境裡,張愛玲本該和弟弟成為感情最深厚的夥伴,卻因為弟弟不如自己優秀,而受到了張愛玲的鄙視。
在張愛玲16歲的時候,她的母親從國外回來,或許是因為年少時候的美好回憶,她跑去找自己的母親希望和母親一起生活。母親給她兩個提議:讀書或者嫁人。張愛玲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讀書。
母親為張愛玲請了每小時五美元的家教,從各方面教導張愛玲的儀態和禮儀,只是隨著戰爭的爆發和時局的動亂,母親的經濟也每況愈下。張愛玲在讀港大的時候,就每每需要丟下面子去面對冷嘲熱諷的母親要錢。這些瑣事也滿滿的磨平了母女之間的情誼。
後來母親再次出國,這次出國,母親沒能再回來。在她預感自己時日無多的時候,她寫信給張愛玲希望她能去看她,結果張愛玲卻沒有去。有人說,是因為她買不起去倫敦的機票,可是,她能把稿費都給胡蘭成,為了賴雅寫作到眼睛充血,就不能為了母親籌到一張機票嗎?張愛玲的高傲和傲慢,最終讓她錯失見母親的最後一面,也成為她最後的遺憾。
對於張愛玲的弟弟,或許她的內心並無感情,甚至還有點恨意。她痛恨弟弟的懦弱,也不願意給弟弟一丁點的幫助,哪怕她有這個能力。在她收到弟弟的信的時候,她只一味哭窮,分文不給,更不願意問問弟弟過得如何。
張愛玲去世時,留下三十二萬美元,也算是一筆巨款,她卻絲毫未提自己的弟弟,只把遺產全部留給了自己的朋友。這樣的張愛玲,也是讓人可恨可嘆。
2 破碎得童年,讓她潛意識裡不敢要好的東西。
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深?看張愛玲或許能夠得到一些啟示。她的作品和她本人一樣,一片冰冷。她不相信世間有真情有真愛,所以寫不出熱乎乎的感情。她的作品和她的做人一樣冰冷。
她離開去美國,卻並未告知自己的弟弟。
她的母親寫信給她想見最後一面,她卻只準備了一百美元的鈔票,還想死生不復往來。
她的朋友炎櫻因為和她久未相見,寫信過去也無人應答,問她為什麼,張愛玲說:我不喜歡一個人和我老是聊幾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個死人一樣。
對於她的前輩傅雷,她用來回報傅雷賞識的:是把他描寫成了一個神經質的渣男。
她批評身邊所有曾經傷害過她的親人。還因為和胡蘭成的戀情幾乎和所有人絕交。
她對她自己,也是一樣的冰冷,臨終前,她獨居,做著一些手工活,穿紙做的衣服,一個燒餅吃三天。一個人死在公寓裡,七天後才被發現。果然如同她自己說的那樣:反正你自己將來也沒有好下場。
三 、支離破碎的愛情
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
張愛玲對待自己的家庭有多冷酷,那麼對待她的愛情就有多麼謙卑。她把自己畢生追求而不得的親情愛情等統統灌注在一個人身上,對其抱有極大的善意和容忍,且不去設防和考察,最終被傷的體無完膚。
1 渣男胡蘭成
說到胡蘭成,渣男本渣無疑了。他這一生談過無數次戀愛,遇到過無數女人,曾經結過八次婚,還有數不清的露水情緣和逢場作戲。
他害了很多女人,卻從無不安和愧疚,甚至還認為自己是風流本流,更是曾著書《今生今世》,寫了八個他印象最為深刻的女人。
這樣的一個男人,自然是深諳女人心得。因為蘇青的引薦,他見到了張愛玲這個傳說中的才女,彼時已有家庭的胡蘭成,就這樣開始了瘋狂的追求。
胡蘭成比張愛玲大14歲,妻妾成群。卻詭異的符合了張愛玲的擇偶觀,她曾經說過:我嫁人就要嫁比自己大15歲的老男人。
張愛玲想要一個亦父亦夫的老男人,卻沒想到,老男人眼裡滿是算計和無情。兩個人就這樣成婚了,婚書曰:
胡蘭成張愛玲籤訂終身,結為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聽起來非常美好的詞句,其實胡蘭成的意思卻是:消遣片刻是片刻,片刻足矣。
往後的事實也不過是一次又一次三百六十度多角度的證實了胡蘭成的渣,新鮮感過了後,他到處拈花惹草,和許多女人有著不正當的關係。戰亂時期,張愛玲冒死去找他,卻發現他的身邊從來都是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
張愛玲有多聰明,多冷靜,從她的書中可以看的出來。可是遇到胡蘭成:從來不哭的美人,哭了。從來高傲的女子,低到了塵埃裡。
然而,張愛玲到底是睿智的。她隨後寫信給胡蘭成訣別。只是氣憤的是,她還附上了三十萬元的稿費。她那麼愛錢,不願意分給自己的親弟弟,親母親,卻全給了這樣一個渣男。也是非常可氣了。然而胡蘭成卻從未認為自己做錯了,甚至最後還和自己的新老婆算著和張愛玲之間的往來經濟帳,最終只得出一個「不虧」的結論!
2 外籍老男人賴雅
在張愛玲36歲時,她再次結婚了。這次的結婚對象是一個已經65歲的德國老男人賴雅。婚後僅僅三個月,老頭子中風臥床。張愛玲為了救治賴雅,為他整整寫了十一年的書,來維持生計。
張愛玲的擇偶觀和婚姻觀讓人詫異。其實她不是沒有遇到過好男人,在拍攝《不了情》時,她就被介紹了一個好男人桑弧。只是什麼都好的桑弧卻不能讓張愛玲下定決心,反而逃得遠遠的,最終這段感情也是無疾而終。或許在她的心裡,對於美好的事物,她早已不自覺的下意識迴避。而她內心的自毀程序,也讓她一次次和幸福擦肩而過。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
如果可以,希望她遇到的是個可以讓她幸福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