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來了如何阻止它?研究稱聲重力波可削弱強度

2021-01-07 人民網環保

原標題:海嘯來了如何阻止它?研究稱聲重力波可削弱強度

  在過去20年中,海嘯造成了近50萬人喪生,並且對環境造成深遠影響。海嘯掀起的狂濤駭浪或許勢不可擋,但現在科學家發現或許可以找到一種辦法來減弱其驚人的力量。英國卡迪夫大學尤薩馬·卡德裡博士近日在Heliyon雜志上發表研究稱,在極具破壞性的海嘯撞擊海岸線前我們可以通過發射一種深海聲波——聲重力波來阻止它。聲重力波是在深海中以聲速傳播的聲波,在海底傳播的距離可達數千米。其波長可達數十甚至數百公裡,一些無法逆海浪遊動的浮遊生物等會依靠聲重力波來移動,增強其尋找食物的機動性。

  決定海岸線附近海嘯影響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海嘯的波長和振幅。該研究認為,通過共振的聲重力波與海嘯相互作用,在理論上就有可能減小海嘯的振幅,在更大的空間範圍內重新分布其能量,使其產生的破壞性減弱。「如果可以找到一種利用聲重力波的方法,那麼我們就能在海嘯即將到來時發射聲重力波,使其與海嘯相互作用,減弱其振幅,降低其高度,將其能量消解擴散至大面積範圍內。當海嘯到達海岸線時,由於海嘯高度降低,就可以減小其對沿海居民和環境帶來的破壞。」卡德裡博士說。

  到目前為止,關於如何削減海嘯方面的研究還很少,聲重力波在這方面的大量潛力還沒有被挖掘出來。卡德裡博士表示:「在海嘯發生時我們可以連續不斷地重復發射聲重力波,直到海嘯被完全消解。」

  2004年,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海岸發生地震引發海嘯,導致周邊15個國家28萬人喪生,是近年來破壞力最強的自然災害之一。該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釋放的能量是投放到日本廣島原子彈能量的1500多倍。卡德裡表示,如果這項技術研發成功,可以將該海嘯的振幅減少30%左右,即能將海浪的高度降低5米。

  要利用聲重力波來減弱海嘯的強度,第一步就是要設計出高精密度的聲重力波頻率發射器或調節器,但由於生成特定的聲重力波需要高能量,因此這項工作難度頗大,將這項技術應用於實踐還面臨嚴峻挑戰。但是,如果這項發現可以投入實踐,減弱海嘯的強度,那我們就可以減輕其破壞性,從而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更為重要的是,藉助這項技術我們還可以讓海嘯的能量為我所用。

  「此外,我們或許也可以利用海洋地震等自然產生的聲重力波來削弱海嘯,這本質上就是以自然的力量來對抗自然的力量,在深海中放置海嘯早期探測系統就可以探測到自然產生的聲重力波。」卡德裡說道。

(責編:閆楓、竇明)

相關焦點

  • 海嘯來了如何阻止?研究稱聲重力波可削弱其強度
    英國卡迪夫大學尤薩馬·卡德裡博士近日在Heliyon雜誌上發表研究稱,在極具破壞性的海嘯撞擊海岸線前我們可以通過發射一種深海聲波——聲重力波來阻止它。聲重力波是在深海中以聲速傳播的聲波,在海底傳播的距離可達數千米。
  • 卑詩省3天內9次地震 最強6.2級 強度愈來愈大......
    加拿大地震局指出,昨日的聖誕日卑詩省又發生兩次有感地震,比較大的一次發生在接近下午1時左右,地震震央與前一天發生地震的地點接近,位於溫哥華島哈迪港(Port Hardy)以西198公裡的位置,所錄得地震強度達到4.9級。昨日的兩次地震與前7次相同,民眾雖然感受到震動,但並無造成任何傷亡或是建築物損毀,地震局亦未發出海嘯警告。
  • 評論│難道要放棄摩託車來支持深澳電廠
    蔡政府用這種方式來捍衛深澳電廠,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以陳菊的邏輯,難道那兩百多萬個摩託車騎士都應該放棄自己的交通工具,來支持民進黨在深澳興建燃煤電廠? 陳菊究竟以何身分發表這種言論,也很讓人困惑。就在前一夜,才傳出她答應出任民進黨新北市長參選人蘇貞昌的競選總部主委;次日她就大剌剌地拿摩託車數為由,強調深澳電廠興建的必要性。
  • 香港3.4級地震40年來最強 天文臺:香港非強震帶毋須擔心
    長洲附近海域昨日發生芮氏(即裡氏震級)3.4級地震,亦是40年來在香港附近發生的最強一次,長洲及大澳居民皆感到震動。今次亦是香港一個月內第二次發生地震,令人擔心香港會不會將有大地震出現,天文臺指香港並非處於強震帶,市民毋須過於擔心。
  • 行星大氣重力波簡介
    表面水波表面水波是地球上研究最多和最廣為人知的波.若表面波的恢復力是重力,則這些波成為表面重力波. 若恢復力為表面張力,則這些波稱為毛細波(通常為短波). 若表面張力和重力共同作為恢復力,則這些波稱為毛細重力波(Capillary-gravity Waves).
  • 重力波:特殊雲畫的「幕後推手」
    圖/文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從大氣動力學角度來看,重力波是大氣中的基本波動之一,也是中高層大氣中最重要的動力學過程之一。當氣塊受到擾動離開平衡高度向上移動時,氣塊絕熱冷卻,重力使其回復到平衡位置;當氣塊繼續向下運動時,氣塊絕熱增溫,浮力使其回復到平衡位置。儘管主要存在於中高層大氣中,但事實上它可以發生在大氣層的各個高度上。
  • 愛因斯坦「重力波」預言獲証實
    美國雷射幹涉儀重力波觀測站(LIGO)的研究團隊於香港時間昨晚11時35分宣佈,他們成功透過LIGO,探測到兩個黑洞合併過程中產生的重力波,為愛因斯坦的「未完成交響曲」劃上完美句號。研究成員之一的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教授瑪爾卡形容,今次發現猶如在太空中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戶,有助人類探索宇宙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堪稱現代科學最重要的突破。
  • 你了解重力波嗎?
    說他熟悉,因為他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我們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一刻也離不開它。說他陌生,是因為大氣中有很多很多我們看不到也摸不著的東西,但是卻時刻影響著我們地球的運行以及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大氣中的重力波。簡單來說,重力波其實是一種傳播在穩定結構大氣中的振蕩運動,受空氣重力和熱壓力共同作用產生回復力。
  • 重力波:愛因斯坦的最後預言
    經過計算,此極其細小的距離變化與宇宙中最強烈的重力波源—黑洞雙星系統或中子星雙星系統—發出的重力波強度吻合,因此科學家預期aLIGO將能首次直接探測重力波,證實它的存在。 在2016年LIGO的記者會,我們親眼看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最後一個預言被證實。
  • 精密反射鏡有望提高重力波探測器的靈敏度
    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新型的可變形反射鏡,可以提高地面重力波探測器的靈敏度,例如先進的雷射幹涉儀重力波天文臺(LIGO)。先進的LIGO可以測量由引力波引起的時空微弱的波動,這種波動是由諸如黑洞或中子星碰撞之類的事件引起的。
  • 太空遙測重力波
    就是在這樣的上下反覆移動並橫向傳播時就形成了重力波,也有人稱其為浮力波。導致擾動發生的有多種因素,包括地形、強對流系統、風切變等。 由於有了衛星、雷達這類可以實現時空連續覆蓋的探測技術,使直接觀測重力波發生成為可能。
  • 神秘「重力波」橫掃澳洲西北部
    「向日葵8號(Himawari-8)」拍攝的圖像中,神秘的「重力波」正在橫掃澳大利亞的西北部。這些「重力波」是冷暖空氣交匯的產物。由於冷空氣密度大,暖空氣密度小,兩者交匯後,大氣就會失衡。大氣一旦失衡,重力就會把空氣往下拉,而空氣的浮力會把自己往上頂。假如大氣中存在足量的水汽,那麼它們就會在振蕩的空氣波波峰處凝結,並在波谷處消散,形成一圈圈白色的條紋狀薄雲。
  • 重力波能讓我們看見其他維度的存在?
    由於重力很可能佔據所有存在的維度,因此它的波是一種非常有希望的方式,來偵測超過我們所知道的任何維度。Lucena Gómez和他的同事David Andriot開始計算額外維度如何潛在影響我們能夠觀察到的重力波。他們發現到兩個特殊的影響:高頻下的額外波,以及重力波拉伸太空的改變。
  • 探秘美國重力波觀測臺 詳解宇宙重力之謎(圖)
    第1頁:01 第2頁:02 第3頁:03 第4頁:04 第5頁:05 第6頁:06 第7頁:07 第8頁:08 第9頁:09 第10頁:10 第11頁:11 第12頁:12   【搜狐科學消息】 據美國《連線》雜誌報導,像探測無線電波和伽瑪波一樣,探測重力波將提示新一層面的宇宙,並改變我們對物理學的研究
  • 上海科技創新如何做到「水美魚肥客似雲來」
    原標題:上海科技創新如何「水美魚肥客似雲來」   「如果說基礎研究是水,那麼應用研究就是魚,而基於理論的開發探索,則是建起熱鬧的魚市場。」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曾用這樣的比喻,闡述基礎研究在國家科技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 GRL: 用機器學習模擬重力波
    在發表於GRL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神經網絡來更好地定義地形重力波的分布和特徵建模所需的參數。重力波會因大氣的擾動而向外產生漣漪,就像將一顆石頭扔進平靜的池塘後所形成的漣漪。研究人員了解到,這些波會在不同的大氣 層之間移動動量,在全球大氣環流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
  • 【重磅新聞】愛因斯坦重力波研究——西澳大也參與啦!
    重力波是個啥呢?簡單來說,有質量的物體會使其周圍的時空發生扭曲,物體的質量也大,時空扭曲的也就越厲害。引力波與流體力學中的重力波很相似,當液體表面或內部液團由於密度差異離開原來位置,在重力和浮力的綜合作用下,液團會處於上下振動以達到平衡的狀態,即產生波動。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在2016年2月11日宣布:探測到引力波的存在。
  • 能量療愈 | 科學研究人體能量場的歷史
    在另一個與聯合國超心理學社團(United Nations Parapsychology Club)共同進行的實驗中,透過色彩處理裝置,它能大幅度放大接近身體的光其強度變化。我們能在黑白電視機上顯示其一部分的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