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反射鏡有望提高重力波探測器的靈敏度

2020-12-05 科技報告與資訊

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新型的可變形反射鏡,可以提高地面重力波探測器的靈敏度,例如先進的雷射幹涉儀重力波天文臺(LIGO)。先進的LIGO可以測量由引力波引起的時空微弱的波動,這種波動是由諸如黑洞或中子星碰撞之類的事件引起的。

「除了改進當今的重力波探測器外,這些新型反射鏡還將有助於提高下一代探測器的靈敏度,並允許探測新的重力波源,」 澳大利亞引力波發現卓越中心(OzGrav)、阿德萊德大學分校的研究小組負責人惠·湯·曹(Huy Tuong Cao)說。

用於成形和控制雷射的可變形反射鏡的表面由微小的反射鏡組成,每個反射鏡均可移動或驅動,以改變反射鏡的整體形狀。正如光學學會(OSA)雜誌《Applied Optics》中詳細介紹的那樣,曹及其同事首次基於雙金屬效應製作了可變形反射鏡,其中使用溫度變化來實現機械位移。

曹說:「我們的新反光鏡可提供很大的致動範圍,且精度很高。設計的簡單性意味著它可以將市售的光學器件變成可變形的反射鏡,而無需任何複雜或昂貴的設備。這對於需要精確控制光束形狀的任何系統都非常有用。」

LIGO的Cao和Aidan Brooks構思了這項新技術,這是阿德萊德大學和LIGO實驗室之間的訪問者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由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和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

地面重力波探測器使用雷射在幹涉儀的兩個臂之間來回移動,以監視每個臂末端的反射鏡之間的距離。引力波會導致反射鏡之間的距離發生輕微但可檢測的變化。要檢測到這種微小變化,就需要極其精確的雷射束控制和整形,這是通過可變形鏡實現的。曹說:「我們已經達到了提高重力波探測器靈敏度所需的精度,這超出了用於製造可變形反射鏡的製造技術所能達到的精度。」

大多數可變形鏡使用薄鏡引起大量的驅動,但是這些薄鏡會產生不希望的散射,因為它們很難拋光。研究人員通過將一塊金屬附著在玻璃鏡上,利用雙金屬效應設計了一種新型的可變形鏡。當兩者一起加熱時,金屬會比玻璃膨脹得更多,從而導致鏡子彎曲。

新設計不僅可以產生大量的精確致動,而且結構緊湊,並且只需對現有系統進行最少的改動即可。用於製造可變形鏡的熔融石英鏡和鋁板均可商業購買。為了連接這兩層,研究人員精心選擇了一種粘合劑,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驅動力。重要的是,新設計的雷射束通過的光學表面更少,這減少了由塗層的散射或吸收引起的光損失。

創建高精度鏡面需要精密的表徵技術。研究人員開發並建造了高度靈敏的Hartmann波前傳感器,以測量反射鏡的變形如何改變雷射的形狀。

曹說:「該傳感器對我們的實驗至關重要,還用於重力探測器中,以測量幹涉儀核心光學器件的微小變化。我們用它來表徵反射鏡的性能,發現反射鏡非常穩定,並且對溫度變化具有非常線性的響應。」

測試還表明,粘合劑是反光鏡驅動範圍的主要限制因素。研究人員目前正在努力克服由膠粘劑引起的局限性,並將在將反光鏡集成到高級LIGO中之前進行更多測試,以驗證其兼容性。

論文標題為《High dynamic range thermally actuated bimorph mirror for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ors》。

相關焦點

  • 物理學家開發了一種提高重力波探測器靈敏度的方法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博士 物理學校友喬納森·克裡普(Jonathan Cripe)與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和索拉伯(Thorlabs)的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新的實驗,以探索提高重力波探測器靈敏度的方法
  • 精密變形鏡可探測深空引力波的新來源
    重力波探測器的熱驅動鏡:下圖顯示了雙壓電晶片鏡及其組成部分的橫截面。控制反射鏡的溫度會改變反射波陣面的曲率。改進的可變形精密反射鏡可以提高引力波探測器的靈敏度,以幫助科學家從太空深處探測引力波的新來源。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新型的可變形反射鏡,它可以提高地面重力波探測器的靈敏度,例如高級雷射幹涉儀重力波天文臺(LIGO)。
  • 新塗層材料可降低引力波探測器反射鏡的熱噪聲
    phys.org網站報導,來自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和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等高校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用於引力波探測器的反射鏡塗層。使用了這種塗層的反射鏡的噪音僅為現在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反射鏡表面噪音的二十五分之一。研究人員近日在《物理評論快報》發布了塗層的相關信息。引力波探測器使用的反射鏡位於其支撐臂末端。
  • 新機制可測量量子輻射壓力噪聲 有助提高下一代引力波探測器靈敏度
    據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量子物理學最新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設計了一種將會影響下一代引力波探測器噪聲測量的機制,有助於開發降低這種噪聲的技術,從而大幅提高引力波探測的靈敏度。引力波探測意味著人類在前往未知世界的路上更進了一步。
  • 重力波:愛因斯坦的最後預言
    這個重力的波浪,就叫做重力波。 直接探測重力波非常困難,即使極高質量的天體,其所造成的重力波波幅仍然非常小。位於路易斯安那州和華盛頓州的兩個LIGO重力波探測器,使用中學物理都會學到的簡單光幹涉原理,把兩束互相垂直的雷射各自沿著4公裡長的隧道發射,在隧道盡頭用鏡反射回起點重新結合,形成幹涉圖像。
  • 量子壓縮器能極大提高探測器精度,識別出更多黑洞碰撞的引力波!
    在幹涉儀型引力波探測器中,這種反向作用效應表現為量子輻射壓力噪聲(QRPN),並將最終(但還沒有)限制靈敏度。在本研究中提出了使用量子工程光態來直接操縱系統中的量子反作用。在系統中它在10-50kHz範圍內佔主導地位,觀察到量子反作用噪聲降低了1.2dB。這一實驗是實現未來幹涉型引力波探測器QRPN降低和提高靈敏度的關鍵一步。
  • 太空遙測重力波
    就是在這樣的上下反覆移動並橫向傳播時就形成了重力波,也有人稱其為浮力波。導致擾動發生的有多種因素,包括地形、強對流系統、風切變等。 由於有了衛星、雷達這類可以實現時空連續覆蓋的探測技術,使直接觀測重力波發生成為可能。
  • 行星大氣重力波簡介
    ,然後隨著背景風的運動慢慢消失.大氣重力波對高層大氣的影響大氣重力波可以攜帶能量和動量.在重力波的傳播過程中,空氣團的壓縮和膨脹效應相互抵消,從而不會產生淨損失和淨輸入的熱能. 當重力波開始隨著高度衰減時,壓縮和膨脹效應不再抵消,故會產生方向向下的感熱通量(the sensible flux). 因此,重力波與分子間的熱傳導的共同作用影響著高層大氣熱結構的穩定性.
  • NASA在冥王星的大氣層中發現重力波
    美國宇航局(NASA)的新地平線號探測器(New Horizons)在去年飛越冥王星時,有幸目睹了這種奇觀,它捕獲到的漣漪效應如下圖。新地平線號科學家認為這種漣漪效應可能是由於重力波(不要與前段時間剛剛發現的引力波混淆)。重力波也稱為浮力波,它是一種發生在地球和火星(很顯然,現在也出現在冥王星)的大氣現象。這是由過山氣流造成,NASA解釋道:「顧名思義,當浮力推動空氣上升而重力又把它往下拉之時,就會形成大氣重力波。」
  • 攻克引力波探測器,受電磁場真空漲落效應,引起的量子噪聲限制!
    日本國家天文臺科學家利用位於東京三中的前TAMA300引力波探測器的基礎設施,展示了一種降低探測器中量子噪聲的新技術。這項新技術將提高探測器的靈敏度,這些探測器組成了一個合作的全球引力波網絡,能夠觀測到更微弱的引力波。
  • 人類最精密的機器就此誕生
    由於引力波的影響微乎其微,LIGO觀測站為了提高探測引力波的靈敏度,需要增加每個雷射束合成以前通過長臂的次數。但這個辦法也存在一些技術漏洞。例如,LIGO引力波探測儀靈敏度之高導致其很容易吸收光束中的空氣分子。
  • 中科院發明高靈敏度太赫茲探測器
    原標題:發明高靈敏度太赫茲探測器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研究員黃志明和褚君浩院士等在研究太赫茲與窄禁帶半導體相互作用時,發現了一種新型光電效應。他們進一步將該效應用於太赫茲波的探測,成功研製了高靈敏度太赫茲室溫探測器,證明了通過光子的波動性在器件結構中產生的奇異光電效應,可以實現室溫下高靈敏度太赫茲探測,從而為太赫茲技術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可能。相關研究成果(兩篇)近日連續發表於《先進材料》 。   太赫茲在幾乎所有科學與技術領域具有重要性,因此受到廣泛重視。但太赫茲探測一直是瓶頸問題之一。
  • LIGO或成功偵測重力波,將進一步揭秘宇宙
    重力波也許真的已經被發現了! 據稱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收到可靠證據,稱美國雷射幹擾重力波觀測站(LIGO)已成功偵測重力波。LIGO研究團隊正收集數據撰寫報告,若傳聞屬實,廣義相對論最重要的一項預測將得以證實,讓人類進一步揭開宇宙奧秘。
  • 科學網—高靈敏度酒精探測器誕生
    > 高靈敏度酒精探測器誕生
  • 如何提高精密電子天平稱量準確度
    更多實驗室電子天平請來電諮詢,電話13513512998    精密天平多用於實驗室和醫藥等領域
  • 將地球「一顰一笑」盡收眼底的空間反射鏡如何「煉」成?
    508所精密光學製造中心近年來積累了不少經驗。」王小勇說。視覺中國光學加工、精密裝調打造超級「太空之眼」重要環節「材料是一個方面,空間反射鏡的光學加工和精密裝調是『太空之眼』誕生的另一個重要方面。」「近年來,我們開展了詳盡的工藝試驗和關鍵技術突破,不僅大大提高了高精尖設備的使用效率,還在部分技術指標上突破了設備的固有極限。我們研製了多塊高精度光學元件,如用於大口徑幹涉儀標準鏡的Ф800mm楔形標準透鏡,該透鏡加工精度達到3納米,且通過了第三方驗證,達到國內最高水平,相當於在4.3平方公裡的範圍內,將表面的微觀起伏度控制在頭髮絲直徑以內。」王小勇解釋道。
  • 科學網—製備最高靈敏度鈣鈦礦光電探測器
    本報訊 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博士吳雨辰以及中科院院士江雷領導的課題組與中外科學家合作,製備出高質量的二維鈣鈦礦單晶納米線陣列,首次發現二維鈣鈦礦納米線的邊緣態光電導效應,並實現了目前世界上最高靈敏度的鈣鈦礦光電探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