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聽到地球氣候變化而大驚小怪,杞人憂天
我是旅行愛好者,氣象與旅遊的關係密切,氣象本身就是自然旅遊資源的一種,比如霧凇、佛光、雲海、雨景、雲霧景、冰雪景、霞景、日月景、幻境、極光景、等等。所以,旅行愛好者也關心天氣變化。
最近,有傳言說,今年冬天是近60年以來最冷的冬天。早在看10月份,我國部分地區就已經出現了寒潮,並發布了寒潮預警。
根據氣象條件、天文因素來判斷,2020年到2021年冬天會很冷,因為2020年是拉尼娜年。
根據權威機構分析:
2020-2021為八大行星匯聚,天文條件和1892-1893吻合;
2020-2021月球赤緯角最大值正負25度;
2020年冬至,地球遠離正常繞日軌道94萬公裡。地球公百轉半徑達到最大值。
這三個硬性條件決定了今年冬天將是個寒冬。
事實上,早就有少數科學家指出,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接近一次新的小冰期。那就是說,全球氣候會急劇變冷。為此,一位俄國科學家曾經拿出一筆錢,與一位美國科學家打賭,以證明他自己對這種與眾不同的結論的信心。
然而,12月2日晚上,央視新聞網發表了世界氣象組織於12月2日發布的《2020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
根據最新報告,2020年海洋熱量處在創紀錄水平,全球80%以上的海洋均在某些時段經歷了海洋熱浪,對已因吸收二氧化碳而遭受酸性水域的海洋生態系統產生廣泛影響。等等。
總之,這份報告告訴我們,今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暖年份之一。
問題來了,今冬到底是冷是暖?近年來一直說的由於人類活動、二氧化碳排放所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的說法靠譜不靠譜?
人類用現代科學儀器觀測氣候,並長期記錄天氣變化只有160年的歷史。
中國上海的天文臺是在我國建立比較早的天文臺,至今只有120年的歷史。
中國大多數地方的縣城都是1958年以後才建立氣象站的連續觀測記錄。
僅憑几十年的資料要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顯然是不夠的。因為氣候變化受到很多自然要素的影響,比如太陽黑子的爆發11年一個周期,如果有一個300年周期在起作用的話,那麼以往的這些資料才剛剛過了半個周期,氣溫一直往上升,你怎麼知道下一步就不會往下掉呢?
影響地球的氣溫變化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人類的活動、二氧化碳的產生量?還是地球本身的變化?地球跟其他星球在宇宙中的地位是怎樣的?人類活動可以加劇它的變化,可以使它向某一方面發展,但最根本的因素還是自然界本身的變化,恰恰對這一漫長的變化我們掌握的資料太少。
在2500年前孔子的《春秋》裡面提到魯國,有一年宮裡沒辦法儲藏冰,以前都是冬天把冰收起來,夏天用,但那一年收不到冰,也就是那一年氣候比較暖和。
重要的是,在甲骨文裡有多處提到「象」,他們的商王在河南安陽一帶打獵,打到幾頭象,在商朝有大象分布在這裡,通過很多事例可以得出結論,商朝時年平均氣溫在黃河中下遊地區,年平均氣溫比今天高1到2度。
1800年前的後漢書五行志裡提到,東漢時候,有一天,春夏之交,上面記載「黃霧四散」,仔細看都是細細的灰塵從上面掉下來,就像土一樣,整整一天一夜,地方就在長安,今天的西安這一帶。像這樣的黃霧有很多記載,證明沙塵暴不是近代的事。
距今700年前的一首詩,
赤日炎炎似火燒,
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
公子王孫把扇搖。
這也描述和記錄了700年前的氣候是怎樣的。不比現在的氣溫低。事實證明冷暖變化是周期性的。
其實,即使沒有人類活動,地球本身的氣候也是在變化的,已經歷過無數次冷暖的波動。在中國的以往的四五千年間,至少出現過四次冷暖變化,冷暖的極端氣溫都超過最近100多年的記錄。
不過,如果地球真的變冷,同樣將是一場災難,其破壞作用並不亞於變暖的後果。所以,從對全人類負責出發,少數科學家的預測同樣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