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失敗實驗,決定光「波粒二象性」的關鍵實驗

2020-12-04 不哭GG

邁克耳孫-莫雷實驗是為了驗證「以太」存在與否而做的一個實驗,1887年由阿爾伯特·邁克耳孫與愛德華·莫雷合作在美國的克利夫蘭進行。

當時的物理理論認為,光是一種波,而波的傳播需要介質,這個光的傳播介質就是「以太」 (Internet,乙太網的來源),以太是一個絕對靜止的東西。由此產生一個問題:地球以每秒30公裡的速度繞太陽運動,就必然迎面受到每秒30公裡的「以太風」,從而必然對光的傳播產生影響。這個問題出現以後,立即引起人們探討「以太風」存在與否。邁克耳孫-莫雷實驗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的。

當「以太風」速度為0時,兩束光應同時到達,因而相位相同;若「以太風」速度不為零,即裝置相對以太運動,則兩列光波相位不同。

麥可遜在1881年進行了一個實驗,想測出這個相對速度。但結果並不十分令人滿意。於是他和另外一位物理學家莫雷合作,在1886年安排了第二次實驗。

這可能是當時物理史上進行過的最精密的實驗了:他們動用了最新的幹擾儀,為了提高系統的靈敏度和穩定性,他們甚至多方籌措弄來了一塊大石板,把它放在一個水銀槽上,這樣就把幹擾的因素降到了最低。然而實驗的結果卻讓他們震驚和失望無比:兩束光線根本沒有表現出任何的時間差。以太似乎對穿越於其中的光線還無影響。

麥可遜和莫雷不甘心的一連觀測了四天,本來甚至想連續觀測一年以確定地球繞太陽運行司機隊醫颱風造成的差別,但因為這個否定的結果是如此的清晰而不容置疑,這個計劃也無奈的取消了。

麥可遜-莫雷實驗是物理史上最有名的"失敗的實驗"。它在當時物理界引起了轟動,因為以太這個概念作為絕對運動的代表,是經典物理學和經典時空觀的基礎。而這根支撐著經典物理學大廈的梁柱竟然被一個實驗的結果而無情地否定,那馬上就意味著整個物理界的轟然崩塌。

不過,那時候再悲觀的人也不認為,剛剛取得了偉大勝利,到達光輝頂峰的經典物理學會莫名其妙的就這樣倒臺。所以人們還是提出了許多折中的辦法,愛爾蘭物理學家費茨傑惹(George Fitz Greald)和荷蘭物理學家洛倫茲(Hendrik Antoon Lorentz),分別獨立地提出了一種假說,認為物體在運動方向上會發生長度的收縮,從而使得以太的相對運動速度無法被測量到。這些假說雖然使得以太的概念得以繼續保留,但業已對它的意義提出了強烈的質問。因為很難想像,一個只具有理論意義"假設物理量"究竟有多少存在的必要。

果不其然,當相對論被提出後,"以太"的概念終於光榮退休。

相關焦點

  • 偉大的失敗實驗,決定光的「波粒二象性」重要實驗
    邁克耳孫-莫雷實驗是為了驗證「以太」存在與否而做的一個實驗,1887年由阿爾伯特·邁克耳孫與愛德華·莫雷合作在美國的克利夫蘭進行。 當時的物理理論認為,光是一種波,而波的傳播需要介質,這個光的傳播介質就是「以太」 (Internet,乙太網的來源),以太是一個絕對靜止的東西。
  • 光的波粒二象性
    這種被稱為「波粒二像性」的概念,也適用於所有亞原子粒子,如電子、夸克甚至希格斯玻色子等。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學理論的基礎,諾貝爾獎獲得者理察•費曼「量子力學中一個真正的奧秘」。理論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於上世紀80年代進行的經典實驗提出:觀察光子時應用方法,將最終決定光子的行為是像粒子還是像波。尼斯大學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費洛理安•凱瑟,利用糾纏光子對實現了惠勒的實驗。一個光子通過幹涉儀被探測到,使研究都能夠測定第二個光子的狀態,是像波的形式還是粒子形式,或者是二者之間。他們的實驗也實現了光子從波的形式向粒子狀態的轉變。
  • 遲到的科普:光的波粒二象性
    在之前講光速的測量的時候冷言曾經講到過光的波動性與光的粒子性,也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這個概念。那個時候主要講的是光速的測量關於光的波粒二象性沒有具體講,所以今天具體講一下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怎麼一回事?光的波粒二象性簡單的講就是:光具有波的特性又有粒子的特性。光的波特性主要是從光的幹涉和衍射上反映的。
  • 清華大學在實驗中證明了宏觀物體的波粒二象性
    清華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中首次觀察到了液態金屬流體宏觀體系中的波粒二象性,為藉助金屬流體行為認識量子世界乃至更多物理體系開啟了一條全新的途徑。2005年法國科學家伊夫·庫代(Yves Couder)的團隊用矽油實現了波粒二象性的實體化,這一發現引發了人們對導航波理論以及量子世界本質的重新思考。
  • 五分鐘量子力學、(二)光的波粒二象性
    今天小編帶著各位小夥伴一起來學習一下五分鐘量子力學的第二章光的波粒二象性。我們今天不去探討波粒二象性帶來的哲學問題,這玩意一旦談起來不光是沒頭沒腦,更重要的是科學和神學各說各話無法得出爭論的結果,以後我會在專門的文章裡來跟大家探討。
  • 光究竟是什麼?波粒二象性真的難以理解
    光究竟是什麼?波粒二象性真的難以理解文/袁玉剛 圖/來自網際網路眾所周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說,光既是粒子又是波。但在歷史上,光的粒子說和波動說曾經長期爭執不休。1637年,笛卡爾在他的《方法論》的附錄《折光學》中提出了兩個假說:一是光是類似於微粒的一種物質;二是光是一種以以太為媒質的壓力。這兩個假說實際上就是粒子說和波動說。
  • 迄今最宏觀波粒二象性觀察實驗獲得成功
    量子力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波粒二象性,所有對象都可以被看作同時具備波的特質及粒子的特質。而據日前發表在arXiv預印本網站上的一篇論文稱,維也納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完成了迄今最宏觀的波粒二象性觀察實驗,打破了波粒二象性的分子大小原有紀錄——這個巨大分子包含超過800個原子,由大約5000個質子、5000個中子和5000個電子構成。
  • 波粒二象性
    1、光的本性:光既具有波動性,又具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典型例題】在驗證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實驗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使光子一個一個地通過單縫,如果時間足夠長,底片上會出現衍射圖樣B.單個光子通過單縫後,底片上會出現完整的衍射圖樣C.光子通過單縫的運動路線像水波一樣起伏D.單個光子通過單縫後打在底片的情況呈現出隨機性,大量光子通過單縫後打在底片上的情況呈現出規律性
  • 科學家首次「看」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長久以來,人們都知道光既可以表現出粒子的形式,也可以呈現波動的特徵,這取決於光子實驗測定時的方法,但在此之前,光還從未同時表現出這兩種狀態。關於光是粒子還是波的爭論由來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科學最初萌芽的時候。艾薩克·牛頓提出了光的粒子理論,而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的電磁學理論認為光是一種波。到了1905年,爭論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
  • 中國科學家實現對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量子疊加
    新華社南京9月3日電(記者陳席元)我們都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能否實現對這種量子疊加狀態的操控?記者3日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馬小松教授團隊首次演示了單光子波動性和粒子性的非局域可控疊加。相關成果2日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用陰陽的概念來理解波粒二象性
    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假說,認為和光一樣,一切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據這一假說,電子也會具有幹涉和衍射等波動現象,這被後來的電子衍射試驗所證實。太極初開,陰陽合抱,陰中含陽,陽中含陰,陰陽和諧,相輔相成,這就是世界的本原,也是波粒二象性的本質。原來,世界的本原與波粒二象性的本質是相通的。
  • 作為量子力學的基石,光的波粒二象性簡單又神秘
    文/科學新視界,百家號首發,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呢?前面的講光電效應和楊氏雙縫幹涉實驗分別證明了光的粒子性和光的波動性。量子力學的gong'che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分享光的波粒二象性,歷史上科學家一直在爭論光到底是一種波還是一種粒子,
  • 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疊加
    3日,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馬小松教授團隊日前成功演示了單光子波動性和粒子性的非局域可控疊加,該項成果於當地時間9月2日被自然雜誌子刊《自然-光子學》報導。延遲選擇實驗中實現量子波粒疊加的藝術圖。
  • 不僅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所有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這就是物質波
    他想到了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光的波粒二象性,愛因斯坦關於光的波粒二象性,簡言之就是說光既具有波的特性,又具有粒子的特性。它既是波也是粒子。無論說光是波,還是粒子,都有相關的實驗可以證明。要證明光的波動性,依靠的是光的衍射和幹涉實驗,讓光子穿過一條細縫,那麼就會在細縫後面的背板上呈現出明顯的衍射條紋,而衍射條紋的顯著性與光的波長呈現正相關,波長越長,則波動性越明顯。
  • 我國學者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疊加
    我國學者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疊加 2019-09-04 科技日報 金鳳 齊琦 【字體:  光究竟是粒子還是波的爭論經歷了幾個世紀。20世紀在量子物理的建立過程中,人們發現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即光既是粒子,也是波,處于波與粒子的疊加態。  那麼,是否可以找到某些控制手段,讓單個光子按照需要僅表現為粒子,或者僅表現為波?
  • 光的本質是什麼?什麼是波粒二象性?
    光的本身是電磁波,電磁波根據波長也有好幾種,比如微波、無線電波、紅外、紫外、X射線。光就是電磁波,電磁波就是光。波粒二象性:關於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論戰在愛因斯坦之前,最終波動說佔了上風,微粒說基本上被踩在了腳底下。
  • 科學家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量子疊加
    科學家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量子疊加 2019-09-09 中國科學報 唐鳳 溫才妃 【字體:大 中 小】 實現波—粒疊加狀態的關鍵是通過其他光子的量子態控制光子在粒子態和波動態之間的轉換。但是,這種「量子控制選擇」的方式,必須使控制單元與主實驗區距離足夠遠,才能保證彼此之間沒有相干性。學界將這一要求稱為「愛因斯坦定域條件」。  研究人員在一項涉及兩個相距141米的實驗室光學設備的實驗中,最終證明光不僅可以處于波態或粒子態,還可以處於這兩種狀態的量子疊加態。
  • 波粒二象性——物質其實是矛盾體
    例如,在雙縫幹涉實驗中,光表現為波態;關掉其中的一個縫隙,光則表現為粒子態。雙縫幹涉實驗表明,光具有粒子和波兩種形態,也可以叫做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是指所有的微觀粒子或量子系統,不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術語來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術語來描述。大家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在微觀世界,粒子具有波的特性,波也具有粒子的特性」。波粒二象性,是微觀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
  • 改「波粒二象性」為「波粒一象性」
    注意,我們觀察到的光的幹涉的現象和水波、繩子上的波、聲波的幹涉是類似的,但是原理顯然不能互通——一個是相互連著的粒子之間的拉扯所產生的力以及背後的Newton第二定律,一個是單獨一個粒子沒有這些拉扯自然更加沒有了背後的力。當然,你可以追問,說其實,光的傳播背後也有一個叫做「以太(ether)」的介質。這個有其他實驗來否定其可能性。
  • 雙縫式實驗證明:反物質擁有波粒二象性
    IT之家5月6日消息 據英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報導,研究人員首次使用電子的反物質正電子進行了雙縫實驗,實驗結果表明,反物質符合量子理論,它既是粒子也是波。該實驗的標準版文如下:粒子穿過固體屏障中的一對狹縫,在另一側的屏幕上,會出現典型的波的幹涉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