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剛剛發射成功第46顆北鬥衛星,歐洲的「伽利略」系統就崩潰了。據了解,負責「伽利略」系統日常運營的歐洲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局向用戶發布消息,稱由於「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故障,信號將無法使用,何時修復尚不清楚。隨後,有關這次衛星崩潰事故的詳細信息被披露出來,在此次事故中,「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的全部24顆衛星崩潰,無法向地面提供服務,前不久,歐洲還在期待「伽利略」實現全部功能,摩拳擦掌準備競爭全球衛星導航市場,但隨著此次「伽利略」的全線崩潰,其他國家必然會對這款由歐洲提供的服務產生不信任感。
第46顆北鬥衛星發射
據悉,沒有更新衛星導航信號的廣播星曆是導致此次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衛星導航系統的精度取決於自身軌道、時間和設備等多項因素,用戶通過廣播星曆接收這些信息,一旦廣播星曆出了問題,衛星導航系統的精度將大打折扣。目前看來,「伽利略」的廣播星曆很可能出現了長時間未更新的情況,這才導致了衛星精度的大幅下降。實際上,在2017年,「伽利略」就曾發生過一起類似事故,當時18顆衛星上的原子鐘發生故障,雖然沒有對衛星功能造成多少影響,但結合此次24顆衛星崩潰事故,「伽利略」系統的問題或許還遠不止如此。
「伽利略」標誌
「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和中國有過一段令國人憤慨的緣分。由於衛星導航系統在民用、武器導航等領域的重大意義,有能力的國家都想擁有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美國搞了GPS,俄羅斯有格洛納斯。中國當年研製北鬥系統的想法剛剛冒頭,歐洲就找上門來,一番「我有技術你有資金」的勸說把中國拉進了「伽利略」研製計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方面資金投了不少,但歐洲各國卻極少讓中國參與「伽利略」研製計劃的核心。很顯然,歐洲看不上中國的技術,更不想讓中國學到歐洲的技術,中國就是「伽利略」的提款機。於是,中國弄明白歐洲的態度後直接退出了「伽利略」的研製,另起爐灶,開始研製北鬥衛星導航系統。
北鬥衛星
在中國科研人員的刻苦攻關下,北鬥系統進步神速,從2000年發射第一顆衛星上天,開始為中國用戶提供服務,到2018年底完成衛星組網,具備向全球用戶提供完整服務的能力,北鬥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前兩個是美國的GPS與俄羅斯的格洛納斯。
GPS佔有大量市場
那麼比北鬥起步還早、歐洲多國開發的「伽利略」到哪去了?由於技術困難和多國協調的問題,直到2016年,「伽利略」才開始提供初始服務,勉強夠得上全球第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但「伽利略」的信號也是這四個衛星導航系統中較差的。在研製過程中,除了各國扯皮和技術問題外,超支也是「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開發中的一大問題,截至目前,該計劃的花費已經超出原計劃2倍。而由於進度太慢,歐洲在打衛星這件事上同樣比中國晚了一步,中國搶先佔用了質量更好的頻段,歐洲方面雖然提出抗議,但先佔先得的規則原本就是歐美制定的,在他們看來,憑藉西方領先的技術,最好的太空資源自然會被西方國家獲得,但中國技術的發展超出了西方的預期,原計劃留給「伽利略」的頻段被中國北鬥系統率先開通使用,這也是「伽利略」信號差的一個原因。
衛星容不得失誤
按照計劃,「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本應在今年年內實現全部功能,但現在卻出了一個影響這麼大的事故,24顆衛星全部崩潰,不管是衛星質量引起,還是地面人員操作上的疏忽,「伽利略」作為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之一,出現如此事故將對其未來的市場擴張造成較大的消極影響。在當下的市場中,發展多年的GPS已經佔據了大量份額,格洛納斯由於衛星老化,服務質量和範圍較之GPS差了很多,而發展勢頭迅猛的北鬥系統目前已經在海洋漁業、手機定位、軍用定位等領域站穩了腳跟,目前看來,這些曾經被歐洲人看不起的中國技術與中國團隊正是GPS最主要的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