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近百年發展歷史的卡特彼勒,故事多的也可以寫一本「一千零一夜」。今天就讓我們再來一起看看,這個老朋友,還有什麼不廣為人知的故事。
「毛毛蟲(Caterpillar)」開啟農業機械新時代
曾經有朋友問小編,說卡特彼勒的英文名字Caterpillar怎麼翻譯過來是「毛毛蟲」?這其中一定有什麼誤會!其實,這不是誤會,我們卡特彼勒的名字確實來源於「毛毛蟲」,而這其中有著一段有意思的歷史故事。Holt製造公司作為卡特彼勒公司的前身之一,在1904年成功發明了新型履帶式拖拉機。在樣機進行測試時,公司攝影師也在現場,當這個龐大的機器轟隆隆的快速向他開過來時,他著實被嚇到了,大叫道:「這機器的履帶太神奇了,它行走的姿態簡直就像個巨大的毛毛蟲!」也正是這「毛毛蟲」的驚呼,讓Holt意識到了這一詞的形象生動,於是卡特彼勒(毛毛蟲Caterpillar的音譯)便應運而生。卡特彼勒註冊之後,馬上成為履帶式拖拉機的代名詞。
漫長的商標演化史
在卡特彼勒9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我們的商標也不斷進行著變化。從1925年到今天,卡特彼勒一共使用過8個不同商標,從最初配合「毛毛蟲」概念的設計,到今天廣為熟知的「黃黑配」,卡特彼勒商標經歷了一系列包括顏色、字體、大小寫等方面的不斷變化。「卡特彼勒」商標在最初使用階段僅代表了我們的產品——履帶式拖拉機,而非整個公司。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卡特彼勒」才正式成為公司的標誌。
如今卡特彼勒商標中獨特的「卡特黃三角」,這一顏色也是卡特彼勒所獨有的。在設計之初,卡特彼勒希望為所有產品制定統一顏色,要求這一顏色無論白天還是黑夜都能夠最大程度的被人看到。卡特彼勒最終從黃、紅、白中選取了黃色,並設計了如今獨有的「卡特彼勒黃」。
讓廢舊零部件煥發新生的再製造
卡特彼勒的黃色設備很常見,然而卡特彼勒所涉獵的領域可不僅限於機械設備,我們更擁有著全球最大規模的再製造業務。再製造是為客戶提供的降低產品生命周期運營成本的最佳方式。世界範圍內龐大的客戶基礎以及覆蓋全球的代理商網絡,是卡特彼勒再製造持續發展的有利條件,自2010年以來,我們回收並再製造的原料已經超過50萬噸。
卡特彼勒在再製造領域有40餘年的實踐經驗,並成為率先將再製造理念和經驗引入中國的跨國公司之一。再製造不僅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有益,而且對客戶、國家有非常重要意義。首先,對於客戶,再製造可以降低客戶的擁有成本,降低機器怠工時間。對於國家,再製造帶來的不僅僅是可持續發展,而是降低客戶成本的同時培養循環、環保意識;由於再製造所需要的工作崗位是生產新件工作崗位的3倍,發展再製造會促進當地就業,發展逆向物流體系,培養管理、修復技術人才,並減少大量初始原材料進口。
40多年仍可運行工作的吊管機
上世紀70年代,對中國、美國乃至全世界影響最為深刻的事件之一,莫過於尼克森訪華以及中美正式建交。彼時的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大型基礎設施項目陸續上馬,工程建設如火如荼。也是在那個時候,卡特彼勒「建設美麗中國」新篇章正式拉開帷幕:在中國相關部門以及卡特彼勒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批卡特彼勒設備——38臺Cat®(卡特)吊管機及相關零配件,輾轉太平洋,登陸中國。
從第一批設備進入中國起,卡特彼勒已經在中國植根發展了40餘年,而令人驚訝和驕傲的是,這第一批吊管機到現在仍能運行,這也證明了卡特彼勒設備的優質性能與可靠品質。(本文來自卡特彼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