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是浙江充滿魅力的一塊土地,以多山聞名。這裡有浙江第一、第二、第四高峰,莽莽大地記載了漫長時間裡地質變化的痕跡。多年來,浙江的地質學家在這裡不斷發掘這些痕跡,繪製了一篇篇生動史詩。
16日上午,以「地質、生態、科學故事,跨界、共生、 融合發展」為主題的「科學+」活動在麗水蓮都區舉辦,邀請到四位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科普宣講,將浙江的地質史詩通過跨學科的方式呈現給了當地的青少年和公眾。活動由浙江省科協主辦,省科技館、省地質調查院、省植物學會、省第七地質大隊、省科普作家協會、麗水市科協等單位承辦。來自當地的100多名小學生以及相關單位人員參加了本次活動,並與嘉賓進行了熱烈地互動。
活動現場
省地質調查院正高級工程師、自然資源部平原區農用地生態評價與修復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副總工程師、中國地質學會首屆「金羅盤」獎獲得者周宗堯作了題為《開啟地球奧秘的鑰匙》的主題演講,介紹了地球誕生至今的45億年內地質的變化過程,地球巖石的種類、成因,並帶領聽眾從巖石與礦物的角度出發,欣賞浙江省著名的地質公園和地質遺蹟。
周宗堯
周宗堯表示,巖石和礦物是屬於地球的歷史書,從裡面能讀到地球演變的浩瀚信息。儘管目前科技發展迅猛,但人類對於地球的了解還很膚淺。如果把地球比作一枚雞蛋,那麼目前人類連最外層的蛋殼(地殼)都沒有鑽透。同時,他也鼓勵在座的同學們能夠從多從地質的角度,帶著發現的心態去欣賞和觀察大自然。
金孝鋒
省植物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植物學會理事、杭州師範大學教授金孝鋒從浙江瀕危的香榧品種九龍榧入手,講述了他的科研工作。金孝鋒介紹,這種九龍榧是麗水當地名副其實的「土著」,至今已有幾十萬年的歷史。根據目前的調查結果,野生九龍榧在全球只剩17株。面對如此危急的情況,植物學家們開始了一系列保護行動,如就地保護、育苗技術保護等等。同時,他也呼籲在座同學們加入到生態保護的隊伍中去。
樓望平
省第七地質大隊高級工程師樓望平講述了從古元古代(地質年代,大約從距今約25億年到距今16億年期間)開始至今16億年來麗水地質的演變過程。漫長時間裡,麗水的地質結構因為地殼運動不斷被塑造和改變,歷經了滄海桑田式的變幻,最終形成了如今「山地+丘陵」為主的壯美地貌。
張一成
兒童文學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張一成則結合自己的多篇獲獎作品,分享了自己參與科普創作的心路歷程。
互動交流環節
現場聽眾提問踴躍
省科協科普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讓科學流行,讓科學精彩是科普工作的初心,本次活動有效提升了青少年對地質科學以及家鄉文化的熱愛,也是科技文化省建設的一次有效探索。今後,省科協也將繼續圍繞「科學+」品牌,大力開展內容豐富、喜聞樂見的科普活動,做好資源下層,多渠道、多形式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
文並攝丨北京科技報記者 陳振宇
編輯丨唐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