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王麗平
為做好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的世界地球日科普宣傳活動,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4月19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組織了一場特別的「解密可燃冰」科普研學課程網絡直播活動,邀請了自然資源部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吳能友研究員主講《可燃冰--未來新能源》科普研學課程。
活動吸引了全國多地的大量觀眾,特別邀請了北京市、河北省興隆市、雲南省昭通市、貴州省六盤水市、江西省贛縣以及青島市的中、小學生在線觀看,總收看量達36.8萬人次,獲得了廣泛好評,開創了線上直播科普研學實驗的新形式。
本次科普研學網絡直播活動以「解密可燃冰」為主題,活動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吳能友研究員面向全網主講《可燃冰—未來新能源》的科普報告;隨後科研人員現場展示可燃冰樣品,進行可燃冰點燃的科學實驗,向公眾普及海洋地質科學知識;最後吳能友研究員與觀眾連線互動,回答線上觀眾問題。
在直播間,吳能友研究員首先向觀眾展示了來自海底表面、海底沉積物、凍土帶以及實驗室合成的可燃冰樣品圖像,燃燒著的火焰、微觀狀態下水和甲烷氣體分子組成的籠形晶體模型讓觀眾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學名為什麼叫天然氣水合物。在初識可燃冰後,報告介紹了可燃冰在自然界的分布,其形成的基本條件,以及人類發現和開展可燃冰研究的科學歷程,從科學好奇到天然氣管道運輸的工程需要,再到能源資源需求和環境保護需要,可燃冰研究無論對基礎科學發展還是社會應用均有重大意義。
如此獨特的可燃冰,怎麼找到呢?吳能友研究員重點介紹了海洋天然氣水合物勘查的方法,科學家根據賦存可燃冰海底的特殊的地貌、生物群落、聲波反射等特徵,利用海底攝像、聲波探測、深潛器觀測、海底取樣、海底鑽探等手段尋找可燃冰。他分享了自己從事可燃冰研究近20年的科研經歷,一幅幅工作場景圖,一張張笑臉,讓觀眾深深體會到科學家對科學研究的熱愛,取得創新科技成果後的自豪之情。
30分鐘的科普報告結束後,吳能友研究員走下講臺,和他的科研助手們一起為觀眾展示了可燃冰科學實驗。通過鏡頭,觀眾看到了實驗臺上人工合成的可燃冰樣品,以及從大海深處獲取的可燃冰樣品。據吳能友研究員介紹,在實驗室中,可燃冰在常溫下浸泡在零下196℃的液氮中,保存時間可以長達幾年。實驗助手演示了液氮遇水迅速汽化、水瞬間冷凝成冰的有趣物理現象。他們將小塊的可燃冰樣品和冰塊分發到現場的小朋友們手裡,讓大家觀察它們的區別,並通過近景鏡頭將可燃冰分解的過程展示給線上的觀眾。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