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貓眼票房的數據,於5月31日在中國上映的《哥斯拉2:怪獸之王》,截止至6月4日12時,已經獲得了5.26億的票房收入,超過了上映11天的《阿拉丁》的票房成績。《哥斯拉2:怪獸之王》目前豆瓣評分為6.5分,爛番茄新鮮度39%。Metacritic中媒體均分為48/100,觀眾評分為8.0/10。
《哥斯拉2:怪獸之王》由麥可·道赫蒂執導,是2014年上映的電影《哥斯拉》的續集,也是好萊塢版怪獸宇宙的第三部作品。
從1954年東寶製作第一部怪獸特攝片《哥斯拉》開始,到如今的2019年,《哥斯拉》系列已經走過了65年。在此期間,哥斯拉不僅出現在電影中,同時也出現在視頻、遊戲、小說、漫畫等眾多媒介產品中,在日本國內外都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哥斯拉已經成為了日本流行文化的代表符號之一。
哥斯拉的誕生
1954年3月,美國在太平洋中部的比基尼環礁上秘密試爆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枚氫彈。日本一艘名為第五福龍丸的遠洋鮪魚船,因在比基尼島環礁遭受美國試爆氫彈所產生的高能放射性降塵,而導致船員死亡,史稱「第五福龍丸事件」。
而在9年前,美國於廣島、長崎投下的兩枚原子彈,給城市造成巨大打擊的同時,也給當地的平民帶來了滅頂之災。氫彈的威力相當於二戰原子彈的幾千倍,面對這樣的情況,日本國內爆發了激烈的反核武器運動。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東寶電影的製作人田中友幸有了想製作一部具有社會反思性質特攝電影的意圖。而同在東寶的圓谷英二也正想拍攝怪獸題材的電影,在這兩個題材的討論競爭中,東寶電影公司最終決定製作一部核輻射恐龍怪獸電影,這就是《哥斯拉》電影製作的開端。
哥斯拉,日文名ゴジラ,是日文中猩猩和鯨魚的合併縮略詞,猩猩代表著「大力」,鯨魚代表著「巨大」,哥斯拉的形象因而可以理解為受核輻射的猩猩與鯨魚的結合體。
影片中,哥斯拉是受到輻射汙染的海域中產生的一隻身高達50米的恐龍型怪獸,它用其巨大的身軀和從嘴裡發射的白熱光進行大肆的破壞,讓日本本土遭受了重創,人類在它面前顯得渺小而無力。
這部最初的哥斯拉電影,一開始就是對「第五福龍丸事件」的影射還原:
漁船「榮光丸」因不明原因發生了沉沒事故,前往救助的貨輪「備後丸」與大戶島的其他漁船也都陸續遇難沉沒。根據生還船員的證詞,船是遭到了怪物的襲擊而沉沒。同時,劇中的細節也反映了核輻射事件帶來的恐懼和日本戰後民眾的不安情緒:遭到哥斯拉襲擊後滿目瘡痍的東京街道;不斷疏散逃亡無比驚恐的普通百姓;防空洞裡顫抖地注視著核輻射探測儀的避難者等。
最初的哥斯拉是以同人類完全對立的方式出現的,它一味進行著簡單的破壞,最終也以人類打倒哥斯拉作為結尾。哥斯拉是因為氫彈的試爆而出現的,它既是人類大肆核試驗所帶來的「報應」,同時具有如同天災般壓倒性力量的哥斯拉本身,也是核武器極大破壞力和危害的象徵。
在影片的最後,山根博士獨自低語著:「我不認為那隻哥斯拉會是最後一隻。如果再繼續進行氫彈試爆,那隻哥斯拉的同類也許還會在世界某處出現……」在給後續作品埋下伏筆的同時,也清晰地展現了本片的反核試驗主旨。
哥斯拉最初的誕生,是為了警示世人核武器可能帶來的最終報應,也是為了展現核武器對人類生命和環境所造成的巨大傷害。
28部特攝片、3部動畫電影、12種形象
從哥斯拉IP誕生至今的65年間,哥斯拉系列共有28部特攝片,3部動畫電影以及2部3D電影。在這些作品裡,哥斯拉共以12種形象出現在了觀眾的面前。
1954年11月3日,影史首部《哥斯拉》被搬上了大銀幕。在不同的時期,哥斯拉以各異的形象出現在作品中。大體上來講,在創立初期,哥斯拉是與人類相對立的存在,與人類產生了很多的矛盾衝突,給人類帶來了災難。
昭和系列中的哥斯拉被塑造成了一種「怪獸明星」的形象。通過讓哥斯拉與各種各樣的敵人對戰,展現哥斯拉的力量和能力,更多以戰鬥為核心,同時也一定程度表現了環境汙染等現實問題。在昭和末期,哥斯拉逐漸開始成為了維護自然秩序的「正義怪獸」形象,並且為了吸引較低齡的觀眾,一些作品中也加入了取悅這部分觀眾的有趣情節。
平成年代的哥斯拉基本告別了「正義怪獸」的設定,會和人類以及魔斯拉這樣維護人類的怪獸戰鬥,但更多的還是類似於「怪獸明星」的形象。90年代左右,哥斯拉重新回歸了最初破壞者的形象,為現代人類帶來壓倒性無力感的天災。
新世紀,哥斯拉更像是一種強大的自然現象,它以一種獨立生物的形象存在,有自己的想法,既會為了維護環境的平衡而幫助人類與怪獸戰鬥,也會在行動過程中給人類造成損失,並沒有明顯的正邪傾向表現。
由Netflix出資、虛淵玄編劇的動畫三部曲,則把視點從「怪獸」身上移開,將人類文明中的種種抉擇作為探討主旨。
在動畫系列作品中,哥斯拉是類似於「人類敵人」和「星球意志」的結合體,人類要打倒它以奪回人類的尊嚴。
特攝拍攝方法和電腦CG特效製作
1954年版《哥斯拉》作為第一部哥斯拉作品,除了帶來了這個長久而經典的IP,還有一個極為重大的貢獻,那就是開創了怪獸特攝片的拍法。
特攝的日文為「特撮」,即「特殊攝影」,主要是利用皮套道具服和等比例的微縮模型來製作出現實中不可能存在的超自然事物。同時,特攝也是一個日本名詞和電影類型,指運用了特殊攝影技術以及部分特殊合成而拍成的影片。
特攝片在二戰之前就是日本的國策電影,1937年日本就進行了特攝時代劇的拍攝。1954年版的哥斯拉是第一部怪獸特攝電影,在片場,車輛、樓房、樹木等都以微縮模型的形式展現。
手冢勝己、中島春雄兩位飾演哥斯拉的演員,交替穿上重達63公斤的哥斯拉皮套,破壞小型模型,從而拍攝出展現哥斯拉巨大破壞力的畫面。
《哥斯拉》所開啟的怪獸特攝片先河,不僅催生了之後的奧特曼、假面騎士等知名IP的誕生,其領先歐美流行的定格拍攝手法,例如穿上道具服扮演怪物等也對西方電影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很長一段時間,歐美也開始流行皮套和等比例微縮模型拍攝,史匹柏、蒂姆·伯頓等大師都深受日本特攝的影響,在各類好萊塢大片中將其加以學習運用。
1992年,財大氣粗的索尼影業向日本東寶株式會社購買了哥斯拉的電影改編權。1998年5月19日,由羅蘭·艾默裡奇執導的《哥斯拉》上映。這部影片不同於特攝片,是首次以電腦CG特效來呈現哥斯拉龐大的身軀。
比起廉價的特攝拍攝法,電腦CG特效製作無疑會更燒錢。有一種說法:如果說特攝一分鐘燒100萬日元的話,特效一分鐘就燒100萬美元。本作光是搭建布景所用木材就足以建造50所住房,使用的鋼材也足有30噸重,影片的製作成本達到了1.3億美元。
不過,更為燒錢的電腦CG特效,也讓哥斯拉的動作更為流暢鮮活,在打鬥場景的表現上也給觀眾帶來了更為震撼的觀感,更加符合當今主流電影觀眾的觀影需求。
IP的重啟與電影宇宙的構建
自2004年《哥斯拉:最後戰役》上映後,東寶發表了以後十年不再製作哥斯拉電影的宣言,並且拆卸了眾多哥斯拉電影製作海洋場景時所用的泳池。2004年北村龍平導演在執導《哥斯拉:最後戰役》時,稱此片將是該系列的最後一部作品,但在12年之後的2016年,東寶株式會社製作和發行了由庵野秀明、樋口真嗣共同導演的《新·哥斯拉》。
《新·哥斯拉》誕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2014美版《哥斯拉》票房的影響。2014美版《哥斯拉》獲得了5.29億美元的總票房,實現了上千萬美元的盈利。看到了美版《哥斯拉》的成功,覺得有利可圖的東寶重啟了哥斯拉這一經典IP。東寶找來了經典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的監督、日本知名導演庵野秀明擔任《新·哥斯拉》的編劇及導演,更有多達328名影視圈的專業人士參與了演出。
與日本以往的「哥斯拉系列」有所不同的是,片中的哥斯拉形象完全採用CG劇作。同時,為滿足日本人的特攝情懷,《新·哥斯拉》中的哥斯拉雖由CG特效完成,卻也特意做出了特攝皮套的質感。這部東寶重啟哥斯拉IP的電影作品最終獲得了82.5億日元的票房,並斬獲日本電影學院七項大獎。雖然在國外的表現一般,但是《新·哥斯拉》依然可以說獲得了成功。
正在上映中的《哥斯拉2:怪獸之王》不僅僅是2014年美版《哥斯拉》的續集,同時也是傳奇影業怪獸電影宇宙中重要的一環。2015年10月15日,傳奇影業就正式宣布「哥斯拉」和「金剛」將在銀幕上展開對戰,這部定名為《哥斯拉大戰金剛》的電影將於2020年上映。《哥斯拉》《金剛:骷髏島》《哥斯拉2:怪獸之王》《哥斯拉大戰金剛》四部影片將架構起全新的怪獸電影宇宙。
構建電影宇宙並非一件易事。曾經窮到賣IP的漫威,通過《鋼鐵俠》孤注一擲換來的巨大成功,在十多年的時間內一步步將超級英雄們逐個收回,謹慎而有計劃地將超級英雄們加入漫威電影宇宙,最終迎來了漫威宇宙第一階段的完美收官——《復仇者聯盟4》。
傳奇影業構建怪獸電影宇宙的意圖很早就有所顯露,在《金剛:骷髏島》中,《哥斯拉2》裡有重要作用的「帝王計劃」就有出現,影片結尾的那句「金剛並不是唯一的王者」,也暗示了傳奇影業構建怪獸電影宇宙的意圖。
在《哥斯拉2:怪獸之王》中提到「目前發現的怪獸有17種,還在增加」,雖然哥斯拉打敗了當前的最強對手基多拉,也讓這些怪獸向它臣服,但在之後也可能會出現更為強大的怪獸與哥斯拉對戰,《哥斯拉大戰金剛》或許不會是怪獸電影宇宙的結局之作。
想創立一個長盛的系列IP,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傳奇影業將如何一步步構造怪獸電影宇宙,值得我們去期待,也值得我們去深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