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親經常問馬爾地夫的位置,搞不清馬爾地夫是哪個國家!其實馬爾地夫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屬於亞洲,靠近非洲!經濟與政治都向來比較依賴斯裡蘭卡與印度,雖然與印度的宗教不一樣!以穆斯林宗教為主。比較大的特色是【一島一酒店】&【水飛(水上飛機)】;總共面積大小9萬平方多公裡(包括了領海面積),陸地的面積是298平方多公裡。
重要節日獨立日:7月26日(1965年)首都 馬累(Male),人口約20萬(2018年)。日平均最高溫度32°C,最低溫度27°C。簡況 印度洋上的群島組成的國家。由27組的環礁、1193個珊 瑚島組成,分布在約9萬平方公裡的印度洋海域內,其中202個島嶼有人居住。島嶼平均面積為1-3平方公裡左右,地勢比較平,平均海拔1.3米。位於赤道附近,並且具有比較明顯的熱帶氣候特性,完全是無四季之分。年降水量2156毫米,年平均氣溫28℃左右。
近400年來,曾被葡萄牙和荷蘭等國家侵略和統治,後在1887年又淪為英國保護國。在近代由於國民的努力鬥爭,擺脫殖民國,成為獨立國家,並加入了聯合國等等國際組織。時間線:1965年7月26日宣布的獨立,接著1968年11月11日建立共和國。
【馬爾地夫歷史】
古代馬爾地夫的歷史豐富多彩,各種歷史事件充滿了神秘色彩和民間文化傳說。據考古發現,公元前5世紀,馬爾地夫就有人居住,極有可能是印度、斯裡蘭卡和阿拉伯裔人。 1 公元1世紀 羅馬的伯裡普魯斯*馬裡*埃雷的航海手冊中提到了這些島嶼 2 公元2世紀 託羅密在其地理書中提到這些島嶼 3公元362年 羅馬歷史學家記載馬爾地夫代表團曾向羅馬帝國朱裡安進獻禮物 4公元662年 中國歷史文獻記載馬爾地夫國王曾向中國唐朝皇帝高宗進貢 5公元1153年 馬爾地夫皈依伊斯蘭教 6公元1558年 葡萄牙入侵 7公元1573年 擺脫葡萄牙的控制 8公元1752年 馬拉巴爾入侵,建立為期3個月的統治 9公元1887年 與英國籤署保護國條約 10公元1932年 第一部憲法開始實施 11公元1953年 第一共和國建立(默罕默德*阿明*迪迪當選總統) 12公元1954年 蘇丹退位,默罕默德*法瑞德*迪迪掌權,實行總統制 13公元1965年 擺脫英國控制獲得獨立 14 公元1968年 歷時853年的君主制結束,第二共和國成立(伊布拉西姆*納斯爾當選總統) 15公元1972年 馬爾地夫隨著首批海島度假村的建立以及第一批遊客的到達打開了旅遊業的開端 16公元1978年 穆蒙*阿卜杜勒*加堯姆成為總統 17公元1988年 2位商人引"泰米爾"僱傭兵發動叛亂,印軍派空降兵奪回政權 18公元1998年 艾爾 尼諾造成大規模破壞,使珊瑚漂白 19公元2004年 東南亞海嘯 20公元2008年 默罕默德*納西德被選為總統 21公元2012年 穆罕默德*瓦希德*哈桑成為總統 22公元2013年 阿卜杜拉*亞明*加堯姆成為總統
【馬爾地夫人文】
A 語言
馬爾地夫官方語言是迪維希語,是一種印度亞利安語,和增加羅語有些相似。英語被視為第二語言,自20世紀60年代起,馬爾地夫的教育體制就沿用了英國標準。可以說,大多數馬爾地夫人對英語都是十分熟練和精通。
B 生活方式
傳統的馬爾地夫家庭由一位主要靠打魚為生的家長組成,木工,航海,榨取椰汁和造船也是部分男性的傳統職業。婦女通常留在家中照料孩子和其它家務勞動。她還負責曬魚和燻魚的工作,以便出售。一些婦女參與蓆子編織和椰殼縴繩的製作。各島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共同氣氛。 但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現代化、城市化、工業化以及旅遊業的的發展,當地的生活方式和職業發生了根本變化。如今,多數的馬爾地夫人在私營和公共部門從事現代職業。
C 鄉土音樂和舞蹈
馬爾地夫的文化深受斯裡蘭卡,印度和非洲元素的影響。比如,"柏杜*貝茹"是一種馬爾地夫民間擊鼓音樂,與非洲部落的擊鼓儀式有內在的聯繫。這裡的民間音樂、舞蹈、藝術和工藝雖然與鄰國、非洲和阿拉伯世界十分相似,卻帶有獨特的馬爾地夫氣息和特色。 蘭吉利*丹迪*傑洪,舞蹈中每位舞者手握一根90cm長的長棍,伴隨著音樂的節奏不停舞動,同時與舞伴的棍子相互敲打。表演者通常身穿圍裙,T恤和白頭巾,一根腰帶圍繞腰間,下穿白色底衣。 班迪亞*傑洪 這種舞蹈源於印度,是一種女性舞蹈。女人們拿著金屬水罐,為了發出足夠大的響聲再戴上金屬指環。今天,表演時的音樂已經做了很大改動來順應潮流,常加入鼓或口琴等其他樂器。
D 藝術和工藝
馬爾地夫以設計生產工藝複雜的漆器產品馳名天下(如今大部分產品於圖哈度的芭環礁)。這些作品有珠寶盒子、容器和花瓶,經雕塑、鏤刻當地著名的木頭"拉傑洪"加工而成。色彩包括紅色、黑色和黃色的樹脂線條,圖案通常為植物類。 此外,織席、耶繩加工、烙畫和書法也是馬爾地夫著名的傳統藝術形式。但近期,由於快速的現代化、城市化和需求缺乏,它們的重要性正在下降。
E 宗教
馬爾地夫是100%純伊斯蘭教國家。但在公元1153年集體皈依伊斯蘭教之前,是個佛教國家。考古證實,在古代還有太陽崇拜和其他異教信奉者。
關於馬爾地夫皈依伊斯蘭教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當地人稱"然納麻裡"的故事。故事說,有一個人稱"然納麻裡"的海上怪獸,每當月圓時刻就來恐嚇首都人民。人們為了取悅怪獸,阻止它濫殺無辜,就用未婚處女來向它獻祭。一位正在旅行、名叫阿布*巴拉卡斯*烏裡巴爾巴裡的摩洛哥伊斯蘭學者最後誦讀古蘭經文,殺死了怪獸。傳說中,再一次航行中,阿布*巴拉卡斯在馬爾地夫靠岸,住在一戶人家,這家人告訴他"然納麻裡"、以及處女獻祭等當地的傳統。還說自己的女兒已經被選作下次獻祭的對象。阿布*巴拉卡斯於是決定拯救這位姑娘。獻祭之日。他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姑娘,代替房主的女兒呆在海邊的祭壇邊。他看到怪獸露出海面就開始誦讀古蘭經。他誦讀的轟轟聲響用精神力量殺死了"然納麻裡",將其拋回大海的深處。次日,國王和當地人來到祭壇邊,卻只看到摩洛哥人仍然在誦讀古蘭經。這一奇蹟令國王驚奇又不解,在聽說了阿布*巴拉卡斯的講述以後,他頒布法令,命令所有馬爾地夫人皈依了伊斯蘭教。至今。阿布*巴拉卡斯的遺體仍安放在叫"邁德胡*齊亞力亞"的墓中,該墓可以在首都馬累看到。
現在已知,在皈依伊斯蘭教以後,馬爾地夫曾經有蘇菲派的存在和活動,他們在許多清真寺旁建了陵墓。但到了現在,這一派別已經消失,全國的穆斯林只屬於遜尼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