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網特稿 可能劉慈欣也沒想到,自己的科幻小說有一天會成為中國電影的科幻類型IP寶庫。
要知道,當劉慈欣寫就出版長篇科幻小說《球狀閃電》的2005年,中國電影年票房總額只有16億,那時候,即便是叱吒風雲的電影圈大佬,也沒人會把中國電影和科幻這個類型往一塊兒想,無論是資本、市場、技術還是觀眾基礎,都差著十萬八千裡。
10年後,中國電影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年票房產值突破440億,中韓、中美、中法合拍如火如荼,外國的技術和資本也將中國市場視為重要的戰略支點,在剛剛過去的2月份,中國電影市場票房高達68.7億元,創下有史以來月度票房紀錄新高,並首次超越同期北美票房,而截至2015年底,全國銀幕數已達3.16萬塊。
這一切的背後,是中國觀眾對於看電影空前高漲的熱情,在很多電影人看來,中國科幻電影似乎終於等到了自己最合適的時間。
繼《三體》被遊族影業翻拍電影,即將於今年7月公映之後,劉慈欣的《超新星紀元》、《流浪地球》和《微紀元》也被中影拿下版權,寧浩手頭也有《鄉村教師》和改編自劉慈欣小說的《瘋狂的外星人》,最近,劉慈欣早期寫就的長篇小說,同時也是他眼裡最適合改編成電影的小說《球狀閃電》,也將迎來電影化。
與《三體》主創的高調作風不同,《球狀閃電》的電影化十年來一直在低調推進中,一直到電影局立項後經時光網曝光,才在科幻迷中引起軒然大波。為什麼立項的劇情與原著小說不一樣?原著中軍事戰爭大場面,炸毀中國城市的情節如何過審?編劇張勇是什麼來頭?製片公司北京摩天輪文化傳媒有沒有實力運作這樣一部大體量的國產科幻IP?時光網記者近日獨家專訪了《球狀閃電》的幕後主創,為你一一解答。
對於國產科幻的發展,作為中國知名科幻作家的劉慈欣曾經不無擔憂,在他看來,中國科幻電影發展有兩大陷阱,其一是電影創作者的科幻迷傾向是否適用於電影這門大眾藝術,以及科幻在成為中國電影市場資本競相追逐的下一個風口的同時,卻缺少真正對科幻有情懷的資本。在接受時光網記者採訪時,《球狀閃電》的幕後主創們首先要面對的正是這些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