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直平坦的水泥路、統一的院落大門與圍牆、長約3000延長米的特色牆體畫、新建的休閒廣場……
老年大學裡暢聊,書屋裡練習書法,廣場上跳舞,院子傳來爽朗笑聲……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鋪展開來,好愜意的幸福生活。
這是記者近日在公主嶺市環嶺街道火炬村看到的畫面。11月20日,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該村榮獲「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帶著幾分希冀與好奇,記者走進火炬村,置身其中,不禁被這裡整潔的村容、富足的生活,尤其是人們身上透出的自信、滿足、陽光的精氣神深深吸引。據村黨支部書記王曉丹介紹,近年來,火炬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強化村容村貌治理,穩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使村民收入不斷提升,社會風氣健康向上,到處呈現出一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繁榮景象。
整體推進,全域覆蓋,精心打造宜居村
冬日凜冽,白雪皚皚。早飯後,公主嶺市火炬村村民程淑蘭照例出來散步,順手把一袋垃圾投入村路邊新安裝的垃圾桶內。「現在咱們這裡環境好了,不能再像以往把垃圾隨便亂扔了。今年,我們家還被村裡評為『乾淨人家』,我得繼續努力,保持好衛生,把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王曉丹介紹,「我們有四輛垃圾清運車,每天從早上7點到下午5點,從村東頭到西頭,一遍一遍去清理和運走垃圾,保障域內衛生不留死角。」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廣大農民根本福祉和農村社會文明和諧。今年,火炬村復原了風格大氣的入村門樓一座,新修村部黨建長廊一處,加鋪柏油路2.6公裡,更新路燈118盞,修建文化廣場9處,佔地面積7200平方米,並在廣場周邊的圍牆上繪製特色牆體畫3000米。
「我現在去外面逛街,別人一問我家在哪裡?我一說在火炬村,人家都豎大拇指,別提我心裡有多高興了。」村民鄧桂香說「我們這地方走一天腳上都不帶沾泥兒的。」
自農村環境整治以來,火炬村不斷推進統一院牆、統一大門、統一顏色、統一安裝太陽能路燈,統一路邊溝,統一栽種花草樹木等舉措,每屯修建永久性垃圾點2-3個,已達到了生活垃圾日產日清。逐步提高全村綠化率,目前已實現綠地面積2萬餘平方米。2020年,火炬村持續加大基礎建設投入,將全域路燈更換及新裝共360餘盞,達到戶戶門口有路燈,全村亮化無死角。今年9月,在村入口和村部,更是分別建設一座標誌性建築門樓和兩座文化長廊、擴建兩處小廣場。
垃圾定時定點地運走了,臭味撲鼻的旱廁不見了……在火炬村,農村生態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調整結構,產業興旺,齊心鋪就致富路
一副耳麥、一臺電腦、一根光纖,這是火炬村村民侯國蘭這兩年的「貼身行頭」。自打她去年在網上帶貨賣自家蜂蜜,大夥都誇她越活越年輕,侯國蘭笑著說:「趕上網際網路的時髦了。」
原來,侯國蘭在村裡實施電商產業發展的推動下,一改30年的傳統養蜂法,根據蜜蜂生活習慣,在村書記幫助下將蜂場設在長白山腳下,蜂蜜年產量從3000斤提升到1.1萬斤。通過本村電商平臺和網紅直播拓寬銷路,純收入從原來的2.5萬元增長到20餘萬元。侯國蘭曾犯過嘀咕,如果蜂蜜賣不出去可咋辦?沒成想,銷量直線上升,一家人忙得團團轉……生活有保障,致富有盼頭,她心裡的石頭終於落了地。
近年來,火炬村利用「農家書屋」「農民學校」「新時代e支部」等平臺,大力開展科技普及教育,激發「科技致富」意識,通過實用科學技術培訓,使全村農民調整產業結構的積極性高漲。村民積極響應號召,通過向外學習成功經驗,推動種植結構調整,把旱田玉米逐步轉變成香瓜、蔬菜等經濟作物。農閒時部分村民外出務工,其他村民輔以養蜂、釀酒等傳統手藝,在村內自主開店經營,產業發展日益興旺。
今年6月,火炬村依託區位優勢進一步推進三產融合發展,率先打造全省首個村級三產融合示範展廳,全景展現公主嶺市「產、加、銷」「農、工、貿」一二三產交叉融合發展新業態,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託管服務等方式,將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有力帶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積極發展村級電子商務、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等新興營銷業態,通過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讓普通群眾不出家門便把產品送往全國,有效地開發了農村市場。通過種養殖、外出務工、自主創業、電商服務業等模式相結合,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突破1.55萬元。
強化載體,提升文明,匠心培樹文明風
見到70歲的老黨員姚忠山時,正提筆蘸墨。「以前不會寫毛筆字,現在是從基本功練起的。」姚忠山雖然已經到市區居住,下雪天他也從沒間斷回到村裡學習。「上課比幹啥都高興。」姚忠山笑著說。
為了讓來上課的老年人真正學到東西,火炬村老年大學鼓勵大夥把班裡的活動做成小視頻,上傳到微信群。大家在一起比著學,越來越有積極性。如今老年大學成了群眾參加文明實踐活動的聚集地。
每隔一段時間,火炬村就會組織不同主題的老年人學習活動。「有的活動人氣很旺,來晚了都報不上名。」村裡工作人員說。
「全村共建、全民共享」,火炬村除了老年大學,還有農家書屋,40平方米,藏書8000冊;居民院牆上的文化展示畫,千餘米,以畫育人,以畫傳法……
引領群眾共建美好生活,傳播新時代文明新風。近年來,火炬村不斷豐富活動載體,走出了一條文明創建的新路子。
抓民風促發展。在群眾中重點加強崇尚科學、移風易俗教育,開展了「五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等一系列評選活動,著力發揮榜樣示範作用,弘揚鄰裡團結、家庭和睦、扶貧濟困、和諧共處的社會氛圍。
以先進典型促進養成教育。從最細小、最細微的行為規範抓起,廣泛開展「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公民道德」「文明上網」「文明禮儀」等入戶普及教育,引導群眾講文明、講衛生、講科學、樹新風。
把志願服務與創新鄉村治理結合起來。組織青年志願者積極投身到關愛孤寡老人、關注留守兒童、幫扶貧困家庭以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行動中,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今年8月,火炬村作為全省村級代表參加了中宣部舉辦的全省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工作座談會,現場匯報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階段性運行效果。
有「裡兒」有「面兒」,內外兼修。火炬村的精神文明創建為百姓帶來了福祉——宜居便捷,鄰裡和諧、幸福美好。
文明,在這裡已蔚然成風。
(本文均為資料圖片)
吉林日報全媒體 記者:李亞東 王煥照 實習生 陳蕾宇 編輯:呂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