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則名為「中科院博士後當輔警」的消息引爆了網絡,消息中的主人公繆元穎是一名香港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同時也是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省醫院聯合培養的博士後。
作為一名高學歷人士,繆元穎本來可以接受其他科研機構的高薪聘請,拿到收入更加可觀的薪水,但出於對公安事業的追求和熱愛,對法醫物證專業的不懈追求,還是義無反顧地回到家鄉。2018年4月,作為專門的專家型人才,繆元穎正式以警務輔助人員的身份,加入成都市高新公安分局刑偵署技術大隊DNA實驗室,成了一名負責物證檢驗工作的法醫。繆元穎透露,輔警的工資收入並不高,但是每次看到自己的付出能在工作中體現出價值,自己就感到非常的滿足。
不過廣大吃瓜群眾對於此事的關注點不在於此,他們在意的是堂堂一個中科院的博士後,居然去當了一名沒有編制的輔警,根本不符合正常人對「學霸」和成功人士的人設。在推送後面的評論裡,有很多人對此表示不解,更多的人在評論裡是以一種幸災樂禍的角度隱晦地表達自己對繆元穎的嘲諷,認為中科院的博士後也不過如此,學歷貶值縮水如此迅速爾爾,更有甚者,甚至有「讀書無用論」這種荒謬的觀點重出江湖。
難道,中科院博士後當輔警,就是不務正業嗎?
我們有一種特殊的愛好,就是喜歡給人貼標籤,喜歡用臆想中的人物特性來代替生活中真實的人物,喜歡替別人安排設定好的人生旅程,而一旦他人的人生超過了我們臆想中所謂的「正軌」,就會用一種看待「異類」的眼光去評判他們。
前段時間,「鐵肺女王」李佳薇又一次衝上了熱搜,不過這次不是因為其他的原因,而是因為她被人看到在兼職做房地產中介,一時間,「鐵肺女歌手李佳薇淪落到房產中介,商業活動全部取消,微博吐苦水」等類似的新聞刷爆了媒體,廣大評論家一邊感嘆如今環境惡劣,一邊隱晦地嘲諷,順便還能再感嘆一下什麼時代拋棄你連一個招呼都不會打之類的言論。
其實,事實的情況是,由於疫情的影響,李佳薇的所有商業活動全部取消,沒有了商業演出的收入,她不得不放下自己的身段,去做一名普通的房地產中介,就像其他的工作人員一樣,為客戶介紹業務,端茶倒水,絲毫沒有一點明星的做派。
李佳薇自己後來也通過微博對於轉行房產中介的情況進行了說明,承認了現在是一名銷售人員,但自己從來沒有放棄過唱歌,只要有機會還是會重新站上舞臺,而且還表示自己對於銷售人員的業務不是特別熟悉,但依然在努力學習。
她沒有對自己的窘境進行辯解和掩飾,而是大大方方地承認了自己現在缺錢,所以要通過做兼職來賺取生活費用,拿的起放的下,沒有絲毫的做作,而她的樂觀態度和勤懇務實的精神,也得到了廣大網友的稱讚。
在整體經濟下行的環境下,我們隔段時間就能看到公司老闆在破產後轉行做微商,銀行高管轉行送快遞等新聞,他們的地位落差如此之大,以致於很多人很難能接受,而更多的人是以幸災樂禍的角度隱晦地表達自己對這些曾經的頂層人士的嘲諷,也從側面印證了「你成功時有多少人捧你,落敗時就有多少人踩你」這句話。
我的另一個朋友,她是醫學院的碩士,目前在一家龍頭醫藥企業工作,有一天,她向我傾訴了她的困境。原來,她所在的公司對於入職時間在5年左右的優秀員工,有一個定向培養計劃,可以通過公司途逕到國外的頂尖藥企進行交流培訓兩年,也可以通過通過合作項目到國外的一流大學讀博深造。
她本人對這個計劃十分感興趣,但她周圍的朋友都勸說她放棄,理由基本都是「女孩子28歲了,要考慮結婚的事了」,「女孩子在事業上不要這麼拼,重心還是要放在家庭」等等,她自己知道,如果能通過公司定向培養的途徑,自己就能在職場上少走很多彎路,但是代價就是可能在35歲之前無法擁有穩定的伴侶。
她所困惑的是,自己是否要活成別人眼中的樣子。
在很多人的眼中,女孩子在大學畢業之後就應該考公務員,考事業編制,當老師,保證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碩士以上學歷的人就不能幹地產營銷,既然已經做到公司高管的崗位了,即使失業,也不能去送外賣。
叔本華說:「每做一件事情,我們就會想著被別人怎麼看。」
多少時候,我們猶如套子裡的人,被別人各種各樣的眼光和看法所束縛,正如前段時間鬧的沸沸揚揚的「哈佛畢業生入職街道辦」一樣,一旦不符合大眾心目中關於成功人士的職業人設,就會有無數的人在你的耳邊勸告,別人都是這樣的,所以你應該如何如何。
但所有人似乎都有選擇性地遺忘了一件事,那就是那些勸說的人,並不會對被勸說的人的人生負責,當你成功的時候,他們不一定會表達祝福,但當你失敗的時候,他們一定會頂著一臉恨鐵不成鋼的表情,來顯示自己當初是多麼的英明睿智。
他們只是在利用這種類型的事件,充分地滿足自己的表達欲望,而對於別人的人生規劃和結果,卻絲毫不關心。
很多時候,我們都害怕做一個另類的人,害怕別人指指點點的眼光,很少有人能像李佳薇一樣,在困難的時候,放下自己的身段,按照一個服務行業人員的標準要求自己,更多的人會像清末的八旗子弟一樣,堅持「倒驢不倒架」,每天活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之中,成了一個又一個社會目光中的傀儡。
違背社會大眾觀點的做法真的是錯誤的嗎?我現在還記得當年「北大學子賣豬肉」的新聞,多少年來,新聞中的主角都是作為反面教材樹立在我們心目中的,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他通過養殖所創建的品牌「一號土豬」,已經成為廣東省的知名品牌,而他本人,也已功成名就。
或許,真正勇敢的人,並不會在乎別人的隻言片語,走一條別人不曾走過的路,風景,也許會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