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人民網發了條微博再度登上了熱搜。
熱搜中說的是最美檔案中中科院博士後繆元穎當輔警的事情。
內容稱2018年,中科院博士後繆元穎作為專家型人才被引進警隊。當時,繆元穎正式以警務輔助人員的身份加入成都高新公安分局DNA實驗室,從事法醫物證檢驗工作。
對於為什麼會選擇當輔警,繆元穎稱"能夠發揮所長、整治犯罪,會很有成就感"。"雖然幹輔警的收入工資並不高,但真的是出於愛好幹這項工作"。
在喪文化流行的時代裡,能夠自豪的說出工作很有成就感的年輕人並不多見。那些喪喪的年輕人要麼掙不到錢、買不起房、還找不到對象,要麼抱怨自己沒有成長、一眼望穿。前者或許不會理解後者,只能強裝過來人安慰後者不知生活的艱辛,後者或許隔著屏幕會心一笑,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有的人工作是為了迫於生計,有的人工作只為心中的正義感和使命感。
但工作的快樂,前者或許永遠體會不到。
2
記得知乎上有個問題"有沒有北大清華畢業出去找不到工作的?"
問題下有70多個回答,每個回答雖不相同但都在訴說著一個結果——"這不就是我嗎"。
清北在國內高校無疑是頂配,但用人單位招聘的時候,考慮的仍是匹配。
要知道世界上並沒有因為學歷高、讀了多少年書就會給你錢的工作,有的只是你未來能為公司帶來多少價值這種邏輯。應屆生論壇上的經驗貼和分享貼總是在向人訴說著成功的軌跡,然而別人的成功本就無法複製。TOP級的公司競爭激烈,群面相見就開始修羅場的廝殺。但資源的錯配更會毀掉一個人的一生,於是大部分不那麼頂級的公司則會表示即便你去了人家也會覺得委屈了你。
學長學姐的經驗明明說了只要做了這些那些,就能拿下offer。殊不知這些那些的背後,都是她為夢想前進的基石。如果說人生是一艘船,那麼自己就是這艘船的舵手,不論你看過多少學長學姐的攻略,都不如自己定好目標揚帆起航。
只有想清自己想做什麼,才能把握住自己的人生。
3
畢業後在家待業數月的我想到這裡也有些遺憾,如果自己早點搞清楚自己想做什麼,會不會現在會完全不同?是不是自己當初努力一點,現在也不會在機會面前猶豫不決。
可惜人生沒有如果,只有後果和結果。
如果身邊有給力的朋友,有關係的家人,這種感覺或許會更加強烈吧。人生的成就感本就來自於克服一個個困難,體驗一種種快樂。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有時真的可以彌補學歷上的差距。畢竟在找工作這件事上,軟實力和主動性遠比敲門磚更為重要。
回過頭來再看人民網的那段視頻採訪,評論區的網友在乎的更多是編制和薪資,而在當事人看來這些並不重要。看眼神就知道他有多愛這份工作,而且對於薪資他自己本人更是毫不介意。
或許他看完評論區的評論後也會隔著屏幕會心一笑,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