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毛犀 又名長毛犀牛,是一種已滅絕的犀牛,生存於更新世,並在冰河時期存活了下來,大約在距今10000年前滅絕。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動物綱 Mammalia
目: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科: 犀科 Rhinocerotidae
屬: 披毛犀屬 Coelodonta
狹義上的披毛犀僅指古老披毛犀一種,生活在中晚更新世的亞歐大陸,也有較多的資料和化石發現。
但在我國,此屬包括三種,古老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和泥河灣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西藏披毛犀(Coelodonta thibetan)
泥河灣披毛犀並不算是披毛犀,都屬於較冷門的物種,資料較少,我國河北泥河灣和甘肅和政都發現過其化石。
西藏披毛犀年代較早,生活於上新世青藏高原,嚴格地說同樣不算披毛犀。
2011年9月,古生物學家在西藏挖掘一種未知史前犀牛物種化石,這種奇特犀牛物種全身長著長毛髮,而且頭部的犀牛角猶如臉上長著一個「雪鏟」。美國專家挖掘發現完整的犀牛頭骨、下顎以及頸部椎骨,其中犀牛頭骨長度達到1米,其歷史可追溯至370萬年前。這種犀牛的體重可達到1200-1400公斤。這非常接近於現代犀牛的體重,比100萬年前之後冰河時代發現的多毛犀牛體重少10%。科學家將這種史前多毛犀牛命名為「西藏披毛犀。
披毛犀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而其近親的板齒犀則生活在南方。
板齒犀僅額頭長出一隻巨大的獨角,而披毛犀生有雙角。
板齒犀(Elasmotherium)是一類已經滅絕的大型犀牛,平均高約2米及長5米,前額上有長達2米的角,估計重達5噸。它的牙齒像現今的馬,可以吃矮小的植物。它於上新世晚期的中亞出現,在東歐生存至更新世中期。
披毛犀的骨架
披毛犀體長估算大約300-370釐米,它們與現存的犀牛有著相似的體形及形態。身體敦實,耳細、腳短厚,有一層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來在寒冷的環境保持溫暖。
披毛犀的復原模型
它的鼻端有兩隻角,前端的角長達100釐米。冬天時,披毛犀用它的角推開雪來吃草。
披毛犀偏好寒冷及乾燥的草原凍原環境。另有分析顯示披毛犀喜歡吃草及莎草等植物。
披毛犀標本的頭顱骨、顎骨及牙齒而進行應變向量生物化學研究,發現其肌肉及牙齒特徵適合吃草。它的顳及頸部肌肉亦適合對抗當吃地上植物所造成的強大拉力。
與現存的奇蹄目比較,披毛犀是只有一個胃的後腸發酵動物,故喜歡有豐富纖維素而較少蛋白質的食物。這種消化方法需要大量進食,以彌補其喜好之草及莎草類較低的營養含量
披毛犀被早期人類的獵殺,可能是其滅絕的成因。
披毛犀的標本
披毛犀凍屍
在未發現波蘭的完整標本前,它的體形只有從石洞壁畫中得知。這個標本是一頭雌性披毛犀,現正存放在克拉科夫的博物館內展覽。
石洞壁畫中的披毛犀
被洞獅獵食的復原圖
披毛犀與真猛獁生活在同一時代,曾是遠古猛獸和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狩獵對象。
披毛犀的近親蘇門答臘犀牛仍然在東南亞存活,現在是極危物種。
蘇門答臘犀牛(Dicerorhinus sumatrensis),是現存最小的犀牛。身披厚厚的紅棕色的長毛。蘇門犀是獨居動物,僅在發情與扶養幼仔時相聚。它們是犀牛中最吵的。現僅在馬來半島,蘇門答臘與婆羅洲有零星分布,生活在雨林,沼澤和雲林中。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動物世界」
微信公眾號:iltawcom
郵 箱:iltaw_tg@sina.com
書籍推薦《我的好奇心櫥櫃》
一本自然愛好者的博物學指南
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進店購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