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禿鷲——淺談蘇聯1123型「莫斯科」級反潛巡洋艦

2021-01-20 雛菊西瓜Peterpan

前言

在美蘇冷戰的45年當中,蘇聯海軍是的當時唯一能與美國海軍構成對抗且造成海上絕對核威脅的國家。但是蘇聯海軍的發展卻與美國海軍走了兩條不同的道路,一個是注重核打擊能力的彈道飛彈核潛艇,另一個是注重遠洋作戰能力的航空母艦戰鬥群。而蘇聯的航空母艦發展又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的,比如技術、國家戰略、經濟甚至是個人的影響,所以實際上對蘇聯來說航空母艦的發展是一個分階段且時間非常漫長的過程。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蘇聯分階段發展了1123型「莫斯科」級反潛巡洋艦、1143型「基輔」級載機巡洋艦、11435型「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以及11437型「烏裡揚諾夫斯克」級核動力航空母艦。本文將介紹蘇聯航空母艦發展的第一階段——1123型「莫斯科」級反潛巡洋艦。

發展背景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蘇聯的航空母艦一直是受到壓制的。史達林時期以建造大型的戰列艦/戰列巡洋艦為目標,比如1952年才開工建造的42300噸級82型「史達林格勒」級火炮戰列巡洋艦(9門305毫米主炮)、1949年開始開工建造的16600噸級686型「斯維爾德洛夫」級火炮重型巡洋艦。1953年史達林逝世,時任海軍司令的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本以為會抓住好時機發展航空母艦,結果新任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更是堅決反對大型水面艦艇的建造,將上述史達林時期建造還未完工的大型水面艦艇予以拆毀甚至當靶艦擊沉(686型沒有完工和沒有開工的16艘全部被拆解或取消)。赫魯雪夫的觀點:飛彈、潛艇和飛機才是蘇聯海軍應該發展的主要作戰武器,組建核飛彈遠洋艦隊和飛彈航空兵是蘇聯海軍的建設重點,所以庫茲涅佐夫設想的航空母艦發展計劃再次化為泡影。

被當做靶艦擊沉的82型「史達林格勒」級

轉折點出現在1957年,當年11月世界上第一艘彈道飛彈核潛艇「喬治·華盛頓」號開工並在1959年6月下水,這種排水量6880噸的彈道飛彈核潛艇可以攜帶16枚射程達到2800公裡的UGM-27A「北極星A1」潛射中程彈道飛彈。全新的核打擊平臺使得美國可以更「悄無聲息」的在大洋深處對蘇聯構成實質性的核威脅,其生存能力遠遠高於此前使用的戰略轟炸機和固定發射井/架。所以此時,蘇聯單純的「近海防禦」和「飛彈遠洋艦隊」的海軍發展策略受到了挑戰,遠洋反潛納入蘇聯海軍建設當中。

UGM-27A「北極星A1」潛射中程彈道飛彈

在此之前蘇聯海軍1957年立項的61型「卡辛」級驅逐艦噸位只有4400噸,反潛方面只有1座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1座12管RBU-6000反潛火箭發射裝置以及2座6管RBU-1000反潛火箭發射裝置。較小的艦體和續航能力一方面不支持遠洋作戰(續航力18節/3500海裡),另一方面不支持大型反潛飛彈上艦,也只能攜帶1架直升機,當然「卡辛」級本身定位就是近洋作戰。在當時僅僅依靠近距聲吶和區區1-2架直升機是無法在大洋深處做到短時間內進行大面積搜索,也無法做到對彈道飛彈核潛艇這類水下目標的長時間跟蹤。所以此時,蘇聯需要的是一種能夠進行遠洋作戰且可以攜帶多架直升機以及各類反潛武器的大型反潛艦隻以應對來自海上的核威脅。正是蘇聯感覺到了這種來自水下對蘇聯重要城市的核威脅以及當時開始逐步成熟的直升機技術,一向在航空母艦強硬的蘇聯高層開始妥協,赫魯雪夫也默認不再幹涉發展能夠攜帶反潛直升機的作戰艦艇,這就是蘇聯反潛巡洋艦的由來。

1958年8月,蘇聯第17中央設計局(涅瓦設計局)正式提交2個反潛巡洋艦方案(第一方案為以停工的686型巡洋艦艦體改造,第二方案為全新設計);1959年1月31日,蘇聯海軍司令戈爾什科夫正式批准同意反潛巡洋艦的戰役戰術任務書並由海軍中央艦艇研究院制定1123型反潛巡洋艦戰術技術任務書。但是由於這裡面存在幾個問題:

要求限制噸位(控制預算,防止破壞軍種經費結構)要求搭載噸位更大的新型反潛直升機搭載多少直升機能夠滿足遠洋反潛需求反潛直升機和艦上反潛武器的配比

第17中央設計局提交的1123型反潛巡洋艦
海軍中央艦艇建造研究所的1123型反潛巡

蘇聯海軍高層以及各設計局對這幾個問題一直在不斷爭論,所以對1123型反潛巡洋艦的技術任務書在1960年1月、1960年12月、1961年6月、1962年1月、1962年7月和1963年9月多次更改。在這期間1123型巡洋艦的噸位不斷增大,直升機攜帶數量不斷增多, 艦上人員配置也是大幅度上升,從最初4500噸的技術要求變成最終14900噸。1962年6月,第17中央設計局正式向黑海造船廠提交1123型反潛巡洋艦的設計圖紙,7月5日批准了經一系列修改後的1123型反潛巡洋艦,10月15日下達首艦建造批准文件,12月15日首艦「莫斯科」號在黑海造船廠0號船臺鋪設龍骨。但是開工後蘇聯海軍依舊還在對技術要求不斷更改,比如增加自持力、提高50%的防空飛彈攜帶量、擴大航區等等。所以正在建造的「莫斯科」號中間停工,修改設計圖紙。1965年1月14日,「莫斯科」號正式下水(建造編號701),第二天也就是1月15日二號艦「列寧格勒」號開始在0號船臺鋪設龍骨(建造編號702)。

技術指標

基本參數

1132型「莫斯科」級反潛巡洋艦艦長189.1米,最大寬度34米,吃水8.06米,標準排水量14900噸,滿載排水量17500噸。配備4臺KVN-95/64型增壓鍋爐驅動2臺TV-12-1型減速齒輪蒸汽輪機,2具4葉螺旋槳,最大航速29節,續航力18節/6000海裡。艦上可搭載12架Ka-25PL反潛直升機、1架Ka-25TS中繼制導直升機和1架Ka-25PS搜救直升機。

人員配置

1123型定額艦員700人,包括130名軍官、160名士官和410名水兵。全艦編制如下:

導航分隊輪機分隊飛彈與火炮分隊魚雷與水雷分隊通訊分隊航空分隊無線電分隊當然,1123型最初定額艦員只有370人(244名艦員和104名航空人員),但是從1967年6月試航後發現370人並不能滿足現有需求,自動化系統並沒有達到預期水平,所以全艦總編制先後增加至471人和541人。至1967年12月完成驗收時,全艦定額人員已經上升至700人,屬於嚴重超編,超編的人員只能藉助儲藏室、餐廳、機庫甚至拆除魚雷發射管改成人員住艙。而其他的環境問題還包括通風、供暖、海水淡化能力等等,可以說,1123型「莫斯科」級反潛巡洋艦時蘇聯海軍大型水面艦艇中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中最差的一艘。當然,生活問題在蘇聯航空母艦上其實一直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因為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這裡:設計局和總師不需要對航空母艦實際使用者負責,為了保證軍方高層和領導層提出的苛刻的技術要求,設計局只能無限制降低艦員的生活環境以換取技術指標,直到11435「庫茲涅佐夫」也沒有解決這些問題。

整體布局與適航性

1123型反潛巡洋艦主題為鋼製縱向箱型梁船體結構,具備較高的強度。為了控制排水量並保持重心,上層建築大量採用較輕的鋁鎂合金。艦體設有16道水密艙壁,雙層船底設計,可抵禦4枚反艦飛彈1枚1000磅航彈在幹舷處爆炸,水下可抵禦2-3枚戰鬥部420公斤當量魚雷的非接觸性爆炸,一旦船底結構遭到破壞就通過底艙油箱燃油動態運動平衡艦體傾斜。

為了保證1123型巡洋艦在核戰爭條件下的生存能力,全艦設有完整的洗消系統,鍋爐艙、發電機艙和蒸汽輪機艙全部採取密封措施,內部可以形成封閉式空氣流通機制。全艦設計時嚴格控制舷窗數量,大部分艙室採用人工照明和機械通風系統,這也是造成1123型反潛巡洋艦居住生活差的另一個因素,因為這種設計與潛艇沒有什麼區別,會造成長期的壓抑感且空氣流通極差。按照最初的設計,1123型可抵禦2000米外空爆的3萬噸TNT當量的核武器(要求電子系統不損壞,艦體橫傾5度內),傾覆爆炸距離為770米。

1123型反潛巡洋艦最佳操縱性出現在18-20節航速時,但低速操縱性較差(出入港需要拖輪協助),滿速航行迴轉時迴轉半徑為艦體長度8倍。由於該艦設計時為了滿足武器系統和電子系統,所以較低的幹舷導致惡劣海況下適航性較差,甚至影響武器系統使用。根據1967年開始的一些實驗表明,1123型反潛巡洋艦的各項作業只能在5級海況下進行(浪高2.5-4米),與設想的8級海況(浪高9-14米)有較大的差距。1970年1月 「莫斯科」號在北大西洋8級海況下進行高海況試航,艦體橫傾達29度,前甲板反潛火箭發射裝置被大浪摧毀,無法完成艦載機起降作業和反潛武器對潛作戰。

動力系統

1123型巡洋艦基本沿用之前58型「肯達」級巡洋艦的動力系統,配備4臺KVN-95/64型增壓燃油鍋爐驅動2臺TV-12-1型蒸汽輪機,鍋爐最大耗油量95噸/小時/臺。設計輸出功率10萬馬力,設計最大航速29節,試航最高航速28.5節,通常最高航速24節。續航力6000海裡/18節、9000海裡/15節。全艦重油攜帶量3000噸(後降至2500噸),另外攜帶柴油發電機用油80噸和滑油28噸。為了保證聲吶的工作環境,1123型主機輔機安置在減震臺以降低噪音,煙囪設置廢棄降溫裝置以降低紅外特徵。

航空設施及艦載機

艦載機

1123型設計搭載14架Ka-25直升機,其中12架Ka-25PL反潛直升機、1架Ka-25T中繼制導直升機和1架Ka-25PS搜救直升機,全部隸屬蘇聯第78獨立艦載直升機團。Ka-25PL直升機是蘇聯卡莫夫航空設計局於上世紀50年代開發的共軸反槳雙旋翼反潛直升機,空重4765千克,最大起飛重量7500千克,配備2臺738千瓦的TTA-3BM渦軸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209公裡/小時,實用升限3550米。攜帶吊裝聲吶、I/J波段水面搜索雷達和磁異常探測器,可掛載4枚PLAB-250-120型反潛深彈或1枚AT-1型450毫米反潛魚雷或36枚聲吶浮標。

Ka-25T中繼制導直升機為艦上裝備的82R型反潛飛彈提供中繼制導信號Ka-25PS搜救直升機提供海上救援,沒有武器掛載,攜帶一個吊裝重量300公斤的吊臂,機艙內可攜帶擔架。

航空設施

1123型反潛巡洋艦飛行甲板長度86米,寬36米,設置4-5個直升機起降點,沒有直升機助降系統。飛行甲板設置2座舷內升降機,用於飛行甲板於甲板下機庫的艦載機轉運。

全艦設有2座機庫,分別是飛行甲板下的下層機庫(長67米,寬25米)和上層建築內的上層機庫(長14米,寬12米),其中下層機庫最大停機量12架,上層機庫2架,機庫可以容納全部14架艦載機。上層機庫設置直升機維修車間,可以對艦載直升機進行保養和維修。下層機庫設置彈藥庫,可貯存30枚AT-1型450毫米反潛魚雷、40枚PLAB-250-120型反潛深彈、504枚聲吶浮標。除此之外還可以攜帶8枚當量8萬噸TNT炸藥的核深水炸彈。通過一臺起重能力1.5噸的彈藥升降機進行彈藥轉運。全部兩座機庫都設置煙幕監測和揮發性氣體監測系統,必要時自動啟動通風系統疏散機庫內揮發的航空燃油。火災報警系統可以在火警時關閉通風系統。

武器系統

1132型配備大量艦載反潛與防空武器,包括:

RPK-1「旋風」反潛飛彈發射裝置1套(備彈8枚)M-11「風暴」防空飛彈發射系統2套(備彈96枚)AK-725型雙聯裝75毫米艦炮2座AK-230型雙聯裝30毫米艦炮2座RBU-6000反潛火箭發射裝置2座(備彈240枚)PTA-53-1123型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備彈10枚)PRK-1「旋風」反潛飛彈發射裝置為雙臂發射器,自動裝彈模式,每座備彈8發。其發射82R型反潛飛彈重1.8噸,長6米,最大射程24公裡。另一種82P反潛飛彈可攜帶當量1萬噸TNT核戰鬥部。發射後由「織女星」拖曳聲納和「獵戶座」艦殼聲吶制導,也可由Ka-25TS制導直升機進行中繼制導。

PRK-1「旋風」反潛飛彈雙臂發射器

M-11「風暴」防空飛彈系統為雙臂發射架,自動裝彈模式,每座備彈48發。發射4K60型防空飛彈,重1.84噸,最大射程35公裡,最大射高25000米,最大飛行速度2,5倍音速。戰鬥部重量120公斤,殺傷半徑40米。

正在發射4K60防空飛彈的「列寧格勒」號

PTA-53-1123型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沒有備彈。發射SET-53型(29節,射程14公裡)和SET-65型重型魚雷(40節,射程15公裡),發射時魚雷發射管向外傾斜55度。2座魚雷發射裝置在1976年被拆除,改為水兵住艙。

RBU-6000型十二聯裝反潛火箭發射裝置,自動裝彈模式,備彈120發。發射RGB-60型反潛火箭,重119.5千克,最大射程5500米,最大作戰深度450米。

RBU-6000型十二聯裝反潛火箭發射裝置

電子系統

1套MR-600「日出」三坐標對空搜索雷達(探測距離600公裡)1套MR-310「安加拉-A」三坐標對空/對海搜索雷達3套「維加奇」導航雷達1套ADK-1衛星導航系統(後加裝)2套「雷鳴」火控雷達(制導4K60防空飛彈)2套MR-103「雪豹」火控雷達(制導AK-725和AK-230艦炮)1套MG-324「獵戶座」艦殼聲吶1套「織女星」拖曳聲納(最大工作深度200米,最大探測距離15公裡)8套「古爾祖夫」電子幹擾系統2套「海灣」信號接收系統2套MT-45「阿加特」光電指揮儀3套「草蜢」光電指揮儀艦上搭載一套PUSTB-1123「章魚」聲納綜合指揮系統,用於分析水下目標並向反潛飛彈、反潛魚雷和反潛火箭提供火控數據。而「根-1123」綜合電子系統則用於處理雷達、聲納及光電探測系統對戰場信息進行綜合處理並引導艦載武器以及直升機對目標發起攻擊。該套系統同樣具備處理數據鏈的能力,對編隊中其他艦艇的實時情報數據進行分析。

MR-600「日出」三坐標對空搜索雷達

服役歷程

「莫斯科」號

「莫斯科」號是1123型反潛巡洋艦首艦,1962年10月15日下達建造批准文件,建造編號701,同年12月15日鋪設龍骨,由蘇聯444造船廠(黑海尼古拉耶夫造船廠)0號船臺建造。1965年1月14日下水,6月開始海試,12月25日通過驗收,1968年1月正式服役,首任艦長斯塔羅日夫海軍上校,舷號857,隸屬蘇聯黑海艦隊第21反潛旅,母港塞瓦斯託波爾港。

1965年初正在0號船臺建造的「莫斯科「

1968年4月Ka-25直升機夜間著艦時發生事故返廠維修,同年9月重返黑海艦隊服役;1972年11月18日進行Yak-36M垂直起降實驗;1975年2月2日發生鍋爐艙火災返廠維修,1976年10月重新服役;1976年底調入第30反潛師。蘇聯解體後,1993年5月26日最後一次出航;1995年4月27日由黑海艦隊編入預備役;1996年6月22日註銷艦名;1996年11月7日退役;1997年5月駛往印度拆解。

1972年11月18日正在「莫斯科」號垂直降

「列寧格勒」號

「列寧格勒」號是1123型反潛巡洋艦二號艦,也是最後一艘(三號艦停工),1963年10月28日下達建造批准文件,建造編號702,1965年1月15日鋪設龍骨(也就是「莫斯科」下水第二天),蘇聯444造船廠0號船臺建造。1966年7月31日下水,1968年12月15日服役,1969年4月通過驗收,舷號848,隸屬蘇聯黑海艦隊第21反潛旅,母港塞瓦斯託波爾港。

1972年2月參與救援發生事故的K-19核潛艇;1984年前往蘇伊士運河執行掃雷任務;1981年參加波羅的海大演習;1985年進行維修並於1987年重返黑海艦隊服役;1991年6月24日退役;1995年駛往印度拆解。

結語

1123型反潛巡洋艦是蘇聯海軍航空母艦的初步嘗試,一直長期遭到壓制的蘇聯海軍在大的軍事鬥爭環境下得到了發展航空母艦的機會。雖然該艦在試航過程中發現了大量因為設計帶來的嚴重問題,但是為之後的航空母艦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設計和使用經驗,也確立了蘇聯航空艦隻以巡洋艦的標準配置武器系統,對蘇聯海軍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是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無力支持如此龐大規模的海上力量,包括1123型反潛巡洋艦和1144型載機巡洋艦都在90年代被迫退役。

總的來說,2艘1123型反潛巡洋艦並不能給蘇聯遠洋反潛帶來根本性的改變,但表明了對美國海基戰略核打擊平臺的打擊表明決心。從那以後,蘇聯開始重視發展大型遠洋反潛平臺,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水面和水下反潛力量。

相關焦點

  • 終極金雕——防空反潛,遠洋核心!蘇聯海軍的「全球巡洋艦」
    矯健的身姿遍布大西洋、太平洋、波羅的海、地中海以及印度洋地區,被稱為蘇聯的「全球巡洋艦」。美國海軍技術突飛猛進,核潛艇一艘接一艘下水,還建造了「長灘」號、「班布裡奇」號、「加裡福尼亞」級、「維吉尼亞」級這樣的核動力飛彈巡洋艦。
  • 蘇聯航母總覽1945-1959,史達林逝去後是更加凜冽的寒冬
    所以戈爾什科夫以需要增強蘇聯海軍反潛能力為由請求建造搭載直升機的反潛巡洋艦。對於蘇聯海軍而言68型巡洋艦是個好東西,畢竟長199米寬18.7米,最高航速32節的艦艇底子好啊!68型改改直升機巡洋艦(68BIS不就是68改麼)68型直升機巡洋艦為雙機庫設計,艦尾後部的飛行甲板之下是一個內埋式的機庫,飛行甲板前端是能夠容納1-2架直升機的甲板機庫。
  • 俄基洛夫級巡洋艦王者歸來,獲評全球最強戰艦
    但是,俄羅斯新改造的「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重型核動力飛彈巡洋艦王者歸來,再次捍衛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最強大戰艦。據美國《福布斯》報導: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巡洋艦改裝歸來,在理念和武器上將超越早前狀態,部署新型武器和雷達系統,作戰實力將顛覆封存階段。在冷戰時期,蘇聯建造出1144.2型巡洋艦(基洛夫級巡洋艦),這款驅逐艦讓同時期除航空母艦,其他水面艦艇黯然失色。
  • 沒啥名聲,但卻是蘇聯海軍反潛直升機奠基者,卡莫夫卡-25激素
    上世紀五十年年代末,蘇聯也和美國一樣開始重視起反潛直升機的發展起來,當時蘇聯海軍的艦載直升機主要還是卡-15和卡-18,兩者性能平平,有效載荷也完全不足以支撐海上反潛任務,為此,卡-25直升機應運而生。
  • 《戰艦世界》S系10級巡洋艦莫斯科艦詳細分析
    導 讀 戰艦世界S系10級巡洋艦莫斯科艦怎麼樣?莫斯科艦值不值得入手?
  • 學習蘇聯這麼多年,解放軍為何不建造核巡洋艦?打航母有更厲害的
    雖說現在我們也擁有了2艘可以執行作戰任務的航母,但是,論噸位,即使我們的遼寧艦和山東艦在常規動力航母範疇內也是佼佼者的存在,但是和美軍尼米茲級的10萬噸核動力航母想比,其作戰能力還是略顯不足,所以,對於我們來說,如何反制美軍航母是我們軍隊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之一。
  • 潛龍騰淵,劍指長空:蘇聯海軍的629型彈道飛彈潛艇
    而蘇聯的這一舉動也賦予了潛艇和反潛作戰新的意義。為了對抗蘇聯規模龐大的戰略潛艇部隊,美國和日本煞費苦心研製了大量的反潛艦和反潛機,以對抗蘇聯的潛艇部隊,不過,最早的彈道飛彈潛艇卻是以常規動力的面貌出現的。
  • 直20將有神秘技能助其上軍艦反潛,這四國潛艇的好日子到頭
    雖然因為氣流震動的原因,西科斯基不得不將旋翼轂升高0.38米,並在陸用型設計一個伸縮機構,但黑鷹的旋翼轂高度與折收能力仍然是10噸級直升機中最強的,這讓美國海軍可以將兩架「海鷹」直升機塞入4000噸級護衛艦。
  • 舊日本海軍唯一的專業防空巡洋艦 五十鈴號防空巡洋艦
    美國建成了「亞特蘭大」級,英國建造了「狄多」級,而日本則改裝了「長良」級輕巡二號艦「五十鈴」號,該艦一躍成為舊日本海軍唯一的防空巡洋艦。英國狄多級防空巡洋艦,注意3號炮塔133毫米主炮已被更換為防空機關炮「五十鈴」號輕巡洋艦以志摩半島附近的山嶽為源頭,經伊勢神宮流入伊勢灣的五十鈴川命名。
  • 7張圖再看蘇聯暴力美學,飛機降落像拍電影
    美蘇冷戰時期,為對標美國280mm口徑的M65型核大炮,蘇聯想出了坦克底盤+艦炮的神奇組合——2A3自行火炮。2A3自行火炮的炮管口徑為406mm,堪比當時蘇聯戰列艦的主炮口徑,戰場上靠炮管捅人說不定真行得通。
  • 美國復活冷戰武器 兩棲攻擊艦,將其編入航母艦隊
    美國海軍擁有10萬噸級的尼米茲級航母、萬噸級的提康德羅加級神盾巡洋艦、伯克級神盾驅逐艦,構成了強大的水面艦隊。美軍還有一類大型的水面戰艦,同樣是數萬噸級的。最近與裡根號航母屢屢配合的,就是美利堅號兩棲攻擊艦。
  • 維託裡奧.維內託,從重炮驅逐艦到直升機巡洋艦,維內託的傳承
    2座三聯裝343毫米主炮,4座雙聯裝152毫米炮,6座100毫米雙聯高射炮 然後繼續取消,重新制定造艦計劃,設計一型與敦刻爾克同一級別的26500噸戰列巡洋艦。 拆解之後的維內託號同樣淪為的地條鋼,支援義大利的戰後復興 維內託級直升機巡洋艦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 安德烈多利亞級直升機巡洋艦,以及陸續安裝直升機甲板的老舊艦艇,讓義大利海上壓力有所降低,但是因為蘇聯的決心更強,所以說義大利取得這個短暫的優勢馬上就被抵消
  • 1947年冷戰時期,莫斯科上空出現的大批的UFO
    在冷戰時期,莫斯科上空經常出現大批不明飛行物,這引起軍政領導和科學家的關注,最後他們排除美國和北約的「先進偵察機」,一致確定 是外星人的飛碟。外星人來自哪個星球?如果它們與前蘇聯為敵,該怎麼對付呢?這些疑團像一枚枚核彈,懸在政府和軍界高層的頭上,令他們終日惴惴不安。1980年6月15日午夜時分,一位科學家拍攝到飛碟出現在莫斯科上空的情景。
  • 現實版末日孤艦,冷戰時期美國的海上應急指揮系統
    改頭換面的北安普頓號和萊特號北安普頓號巡洋艦的的歷史要追溯到戰前,該艦原本是俄勒岡城級重巡洋艦的三號艦,戰爭結束前還沒有建造完成,俄勒岡城級重巡洋艦原本計劃建造10艘,但是因為戰爭的結束只建造了4艘,除了這艘被改裝為指揮艦之外,二號艦奧爾巴尼號也在冷戰時期被改裝成飛彈巡洋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