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小到大盈滿了長輩的愛,但男女是有區別的,中國人習慣說窮男富女,對孩子的打扮也不同,男孩子從小可以穿開襠褲,剃光頭,而女孩則扎辮子,被打扮得花枝招展,婀娜多姿。到了童年男孩依然是顏色單調的衣服,甚至哥哥穿舊給弟弟穿,而女孩此時已是亭亭玉立,含苞待放。青年時多數男生還是處於感情上的沙漠,心裡依然只惦記遊戲、體育運動,而女生則早已情竇初開,鮮花怒放。終於到了四十歲,男人才活出了味道,那也是因為身後有個知性的女性,每日為之操勞,加之經濟上略微好轉,自己的心也開始下沉,於是便開始注重儀表了。
商家從男人那裡賺不到錢,就注意觀察女人和孩子,尋找她們的需求,發現賺錢的商機,所以認識美依然要從女人開始。中國古代有四大美女,各有各的風味,各有各的故事,引得各路美女盡折腰,古有東施效顰,今有鳳姐學步。然而很多人並不懂得美,所以一味地模仿註定是不能成功的。
美,一定是源於自然的。美是什麼,漢字告訴我們它的意思:羊大為美。 「羊」 與 「大」 聯合起來表示 「國土遼闊、人民馴順」。本義:地廣民淳。引申義:食物可口。所以人們最初一定認為,美是符合人們的物質或精神需求,然後從司空見慣的自然中發掘出更加抽象和標準的樣式,以此為參照去評判其餘。所以源於自然是美的初意,比如童真的少女,不必刻意梳妝打扮,甚至修飾掩藏,自然會流露那種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的感覺。人們也並不看中其外表美醜,而是被她那種如清蓮般的膚表、毫不做作的言行而打動。螢屏上演員無論男女都會描眉塗口,因為視頻信號的原因,會將臉上的顏色淡化。而現實生活中若見哪個男子塗脂抹粉,你一定會吐三天三夜,即使女子為了尊重別人,出門會打扮一番,但濃妝豔抹也要看場合,不然也一定讓人覺得異樣。
美,應該是和諧的。 人眼較為喜歡藍色和綠色,對紅色較為敏感,所以也許是自然進化的原因,也許是上天刻意安排的效果,草木是綠色的,天空是藍色的(當然這裡也有各色光波長不同,散射效果不一樣的原因),所以當我們看到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立刻會忘記情緣,拋掉煩惱。而當我們看見天色灰暗,淫雨霏霏,馬上會感覺心情鬱悶,表情頹喪。 所以如果一個人始終生活在黑暗中,整天愁眉緊鎖,臉色陰沉,旁觀者也會受影響,感覺世界很黯淡,人間很醜陋。大自然和諧才謂美,人內心光明才美。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為什麼我們不僅愛藍天,也喜歡有白雲的點綴;我們不僅喜歡紅花,也喜歡綠葉的裝扮;女人不僅喜歡大衣,還講究絲巾和挎包。好比一幅畫,如果都是一個色調,一張照片都是一個色彩,就毫無美感。同樣,一幅國畫若留有很大的空白,畫家一定會在這裡題詩,或留話,讓詩畫相應成趣,相互出彩。
美,是豐富多彩的,一定也是發自內心的。美學學科領域討論的 「美」 不限於狹義的優美,還有廣義的美,不僅包括優美,也包括崇高、悲劇、喜劇、荒誕、醜、沉鬱、飄逸、空靈等各種審美形態。我們欣賞大好河山,也是抬頭先看見高遠的山峰,然後層層向下,窺見深邃的山谷,轉而由遠及近,再到林旁溪水潺潺,最後橫向至平鋪的沙灘小島。同樣,人們對美的認識也是一個過程,隨著歲月流逝,經歷增長,從現象背後看到本質,越來越清楚什麼是真正的美,但無論外表是華麗或是醜陋,舉止是敏捷還是呆板,才華是出眾還是笨拙,我們可能更看重其內心的聖潔和崇高。
古往今來,描寫自然美的詩句真是太豐富,山水人物,亭臺樓榭,花鳥蟲魚,松竹梅蘭,五湖四海,到處是美景,處處有奇觀,或秀麗而使人流連忘返、或壯麗而讓人心潮起伏、或幽靜而令人心曠神怡、或奇險而促人驚心動魄。人們寫景抒情,詠物言志,表達內心的複雜情感;人們讚頌美好,鞭撻醜惡,發揚社會的正能量;人們熱愛勞動,建設家園,讓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實際上,這些行為本身就是非常美好的事情,然而,獲得美好並不需要轟轟烈烈,美有時候就是身邊的小事,就出現在平凡的生活中。
擁有一顆愛心就是美, 自覺遵守規則就是美:住在高樓不隨便拋物, 路面有積水時將車速放慢,在食堂用餐將餐具歸還,當單位的水龍頭滴水我們把它擰緊……過簡單而不脫俗的生活很美,做普通的人也很美:每天我們做個好夢,吃完簡單而營養的早餐,迎著朝霞出門,在單位開心地上班,回家打開電視或音響,讓自己放鬆一下,吃完正餐與家人手牽手在星月下散步,看看沿途的風景,談談流行的話題,發發牢騷吐個槽……美也是一種發現:秋來無聲葉遍地,雁去留影霜滿枝,水流深處無人煙,亂花叢中翠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