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美的波譜學原理-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1-01-09 光明數字報

    長期以來,對什麼是美,眾說紛紜。20世紀以來,人類對物質世界微觀層次的認識達到了驚人程度,取得了豐碩成果。特別是,對微觀物質波粒二象性、對自然光和對物質的本質是弦的認識,發生了質的變革。弦就是振動,振動就會產生波,說明波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這為重新認識「美」提供了思想基礎和技術方法。研究表明,自然美與物質的波長(或者頻率)存在著深刻的內在聯繫,物體固有的頻率與人自身的頻率存在耦合關係,美是由不同類型波譜的頻率與人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本文只研究物質層面的自然美如視覺美、聽覺美、味覺美、觸覺美和嗅覺美,不討論精神層面的心靈美、道德美、社會美等。

    什麼是美?就是波的不同頻率及其組合

    人類很早就認識到美與數量的關係。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量關係的和諧是造就一切美的普遍規律。黃金分割被公認為是最具有審美意義的比例數字,這已取得美學界的共識。

 

    物理學的弦論認為,自然界的基本單元,如電子、中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來像粒子,實際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維弦的不同振動模式,可以叫作物質波或粒子波。每種振動模式都對應有特殊的頻率(波長的倒數),不同頻率的振動對應於不同的質量和能量,構成不同的形態,所以美的微觀起源是一維弦的振動。聽覺美、視覺美、觸覺美、嗅覺美、味覺美等均與頻率有關,美就是頻率及其組合。自然美均源於審美對象固有的頻率與審美主體自身頻率的內在協同性。不同的自然美,各自的頻率都不是單純的,而是由系列頻率組成的頻譜,從而構成組合美。例如紅光的頻率和綠光的頻率不同,兩者混合得到包含兩種頻率的「黃光」,黃色的美是單色光按照不同的比例組合產生。我們日常所見赤橙黃綠青藍紫等色彩,本質就是不同頻率的光波組合。

 

    近代科學研究發現,人的感知能力取決於先天的遺傳因素——丘覺。丘覺作為一種遺傳物質,有其振動頻率,它決定了人的感知(知道)範圍,包括對美的感觸,從而為美感的生理基礎提供了一個新證據,為美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丘覺與每個人內心的價值判斷和生物基因有關,與每個人的社會環境、歷史文化、受教育程度、山水、飲食等歷史痕跡有關。每個人都有一套內在的接受過濾體系,有一個頻率譜。只有外在的頻率與內在的頻率精準對接,發生同頻共振,才能產生共鳴,產生美感。

    什麼是美感?就是主體與客體的頻率共振

    美感,就是事物頻率之間的耦合和共振(或者達到一種協同比例即整數正比)。日常生活告訴我們,電子設備的接收器與發射器的頻率一致時才有清晰聲音或圖像。光譜理論表明,只有外界激發能(頻率)與電子能級匹配時才會發生電子躍遷和能量發射。美感實際上是由於耦合與共振使人產生出的一種快樂感覺,是一種賞心悅目、怡情悅性的心理狀態,是人對美的認識、評價與欣賞。

 

    一般來說,如果兩個事物之間存在一種相互作用和依存的關係,那麼這種關係就稱「耦合關係」。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相互之間有一種發出信息和接受信息的相互作用,這就是耦合。當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之間耦合的頻率相同時,就會產生共振,使人產生愉悅的快感,這就是美感。

 

    共振現象是宇宙間最普遍和最頻繁的自然現象之一。可以認為,沒有共振就沒有世界,也就沒有美。比如在音樂藝術中,不論是聲樂,還是器樂,共振都起決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沒有共振就沒有音樂。人的聽覺器官中有一精巧絕倫的共振系統,許多動物也如此。「聽」是利用共振原理對聲振動的諧波分析。這種聲波引起的共振現象,會直接影響人們的腦電波、心率、呼吸節奏等,使人有一種舒適、安逸感,音律的變化使人的身體有一種充實、流暢的感覺。

    什麼是美的特性?就是波譜的複雜性

    數百年來,一些關於美學現象的最普通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比如為什麼有些人認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卻認為不美?為什麼有的客觀事物能夠使人感覺到美,有的客觀事物不能夠使人感覺到美?為什麼過去人們認為美的事物,現在又認為不美?從本質上講,是由于波譜的複雜性和耦合性造成的。

 

    1.美的絕對性與相對性。對同樣一個審美客體,每個審美主體的美感不同,有的說漂亮,有的說醜,這是由於審美主體的頻率不同所致。但對於同一個審美客體,80%審美主體的意見和看法是一致的,這是由美的客觀性的自然屬性決定的,這是美的絕對性;另外20%審美主體認為不美,這是由美的客觀性的社會屬性決定的,這是美的相對性。為什麼80%是一致的?因為人有共同性,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在頻率上的接近甚至共振,這是人適應自然長期進化的產物,這是絕對的。為什麼20%是不一致的?因為每個人成長的環境不一樣,環境塑造了不同人的接受頻率的差異,這是相對的。美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

 

    2.美的數量性與刻畫性。美還有一定的數量規定性,超出這一數量界限,就會變得不美甚至是醜,這也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質量變動規律。審美客體在一定的頻率範圍內,能夠和審美主體自身的頻率產生共振,產生美感,超出這一頻率範圍,美感消失,這是生活中的普遍現象,「距離產生美」也是這個道理。所以,美感是可以量化的,是能夠計算出來的。在產生美感過程時,人體會產生一些化學物質,如苯基乙胺、多巴胺、內啡肽、腦下垂體後葉荷爾蒙等,這些也是能測量的。因此,美感可以量化、刻畫。

 

    3.美的多樣性與差異性。世界的非線性決定了美的多樣性。美的樣式不是唯一的,是多樣的。自然界有各種各樣的美,感覺系統中的五種美各不一樣,既豐富多彩又互不替代。從波譜學上看,美的多樣性是由現實世界物質的頻率決定的。如聲波的頻率範圍在0.0001~1012Hz,人耳能聽到的聲音範圍是20~20000Hz。人作為審美主體,身體器官、細胞、分子、激素等等都有其自身的頻率,這些頻率分布寬廣,從而決定了美的多樣性。另外,不同地域、國家、民族對同一事物的美產生的美感不盡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這是由於審美主體在空間上發生了變化,因此地球磁場、地理環境和文化不同,頻率就不同。

 

    4.美的穩定性與流變性。美的物質性決定了穩定性,就是在一定時間內美是大致不變的,如人的相貌和鮮花,陽光和雨露,因為振動頻率沒有變化。但美具有流變性,美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化。審美客體其固有的基本頻率雖然沒有變化,但審美主體在時間上發生了變化,如人老了、生理功能衰減了,視野、閱歷、心態、興趣等變了,所以美的變遷性主要由審美主體的自身改變決定。這些改變影響到體內物質的化學變化,相應物質的頻率也跟著改變,不再重複先前的共振,或者產生新的共振。所以在一定的歷史演進中,美是可以轉化為不美的,不美是可以轉化為美的,人自身頻率的改變決定了美的變遷。

    (作者:李後卿 李後強 皆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全國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學學術研討會在校舉行
    哈工大報訊(市政/文)12月21日至2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辦、我校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2013全國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學學術研討會在校召開。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學應用研究和譜儀研製新進展」。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本屆論壇以「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為主題,近百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了老莊思想對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並為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推動社會有序健康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 學人小傳 _光明日報 _光明網
    1934年以「名列榜首」的成績考取留美公費生的考古學名額,在傅斯年、李濟兩位權威的指導下進行業務準備,並以實習生身份前往安陽殷墟,參加梁思永主持的殷代王陵區發掘,走上以田野考古為終身事業的治學之路。  《光明日報》( 2017年06月14日 16版)[責任編輯:徐皓]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學以成人與哲學何為-光明日報-光明網
    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是「學以成人」。對此,學界內外不少人很詫異,這麼樸實的一句話如何能夠成為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    回想起來,2014年的秋天,世界哲學聯合會幾十位執委聚集在北京大學人文苑,為確定這屆哲學大會的主題確實展開過激烈爭執。
  • 第九屆全國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學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華中科技大學第九屆全國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學學術研討會於2019年11月8-11日在華中科技大學主校區國際交流中心圓滿舉辦,國儀量子作為本次會議的贊助方為會議的成功舉辦提供了大力的支持,會議期間還宣布了國儀量子將承辦2020年夏季(第六期)電子順磁共振波譜高級研討班。
  • 席南華:情懷與氣質極為重要-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就如同插花,看起來很美,但卻是無根的。     記者:國科大志在培養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和未來學科帶頭人。您提到的「課外閱讀」和「獨立思考」與此有什麼關係嗎?我做博士的時候,我的同屋勸我轉行做經濟——這對我們學數學的人來說太平常了,收入何止翻幾番!但我從沒想過轉行,因為純數學是我的興趣所在。做科研也需要平和的心態,當你看到別人成為豪富或是顯赫一時,你依然不為所動,堅守你所認定的路,知道自己的價值。困境中看到光明,平復焦躁的心情,站在更高的高度去思考問題——這些是我從廣泛的閱讀中收穫的,讀的書包括哲學、歷史、小說、傳記等等。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當日的這份報紙,只有4個版,卻拿出了兩個半版面的篇幅,並且還是從頭版整版開始,轉載了《人民文學》雜誌當年首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激動人心」的程度可想而知。    四十年過去了,這篇報告文學讀來依然「激動人心」。此中奧秘究竟何在?又給當前的文藝創作留下哪些有益的啟示?
  • 慈姑 - 慈姑-光明日報-光明網
    慈姑有一種先微苦、後甘甜的獨特味道,緣此最適合與肉同煮,這是道標準的江南菜餚,不易酥爛的慈姑與肉一燉,最後出鍋的味道美得讓人驚嘆。無怪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當年在宮中用膳時,在三十多種御膳中,頓頓都要有「慈姑燒肉」這一道菜。沒想到一種不起眼的家常菜竟能得到皇帝的如此青睞。    因了慈姑其味苦而後回甘的特性,很多文人都喜歡它與自然的感應和其中的哲理、詩意。
  • 一個「老」案例的「新」講法-光明日報-光明網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2013年版)增加了大量經典論述和案例,增強了教材的學術性與可讀性。教師通過教學視野的拓展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充分闡釋這些經典案例的思想內涵與現實意義,是提升教材吸引力和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 課本裡的西藏-光明日報-光明網
    正如課文中所讚美:「我神州,稱中華,山川美,可入畫。黃河奔,長江湧,長城長,珠峰聳。」(《神州謠》,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    1960年5月,年輕的中國登山隊員從珠峰北坡攀援而上,踏過千年冰雪,翻過萬丈巉巖,把鮮豔的五星紅旗插上了地球之巔。
  • 文化與自然協同演化的複雜歷史-光明日報-光明網
    當人們在不斷強調棉鈴象鼻蟲作為「邪惡之波」的存在時,實質上是在試圖轉嫁災難的人為責任,或將之視為「上帝之舉」的天譴,或將之斥作自然的報復,從而抹殺棉鈴象鼻蟲在從昆蟲變成害蟲、變成棉花瘟疫的過程中,種族主義、資本主義經濟、土地分配製度以及生態破壞所扮演的角色。在吉森的「藍調」中,棉鈴象鼻蟲是一個強有力的音符,甚至是一段自成曲調的樂章,但是它仍然僅是其中的一個部分。
  • 網絡發表納入學術評價的「光明探索」
    7月8日,「2019年6月網絡理論文章TOP100榜單」在光明網專區新鮮亮相。經過對文章質量、傳播力、影響力等的科學評價,發表在中央重點新聞網站、重點理論網站、地方新聞網站等22家網站的100篇理論文章脫穎而出,躋身當月「百強榜」。
  • 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採編人員籤署保密協議-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8月14日電(記者杜羽)14日,法制日報社與全社220名新聞採編人員籤署保密承諾書和職務行為信息保密協議。至此已有14家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啟動了保密承諾書和保密協議的籤署工作。
  • 武漢物數所舉辦第六屆國際磁共振波譜學前沿研討會
    武漢物數所舉辦第六屆國際磁共振波譜學前沿研討會 2017-06-23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小】 語音播報   6月16日至18日,第六屆國際磁共振波譜學前沿研討會在武漢召開
  • 北京冬奧會的冰上運動-光明日報-光明網
    整體畫面色彩鮮明飽滿、線條簡潔流暢,運動員造型富有張力、充滿動感,體現了各項運動的靈動與技巧之美、速度與力量之美。畫面背景搭配北京2022年冬奧會核心圖形,5枚郵票銜接緊密,視覺效果自然流暢,營造出喜迎北京2022年冬奧盛會的熱烈氛圍。郵票由北京郵票廠採用影寫版工藝印製。
  • 我們的課間操,是這樣的-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從學跳抖音上的舞蹈入手,讓自己的身體找到與音樂的溝通感,隨後讓身體跟著音樂律動,慢慢地生發出一些動作,最後關掉音樂,用生發出來的動作進行細緻編排,每編一個八拍就教給同事跳,觀察其動作是否優美、是否好學。幾天後,我們終於拿出了最初版本,共三段。第一段《你笑起來真好看》是當代流行舞,第二段《火紅的薩日朗》是結合民族元素的當代舞,第三段《la song》融入街舞元素。
  • 新書快遞-光明日報-光明網
    [美]艾弗琳·蓋茨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三毛臺北地圖》    該書是國內第一本以地理形式為三毛作傳的圖書。詳細記錄了三毛人生每一個轉角處的地理坐標,記錄了在此一位置,與三毛息息相關的人和事對三毛生命歷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