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對什麼是美,眾說紛紜。20世紀以來,人類對物質世界微觀層次的認識達到了驚人程度,取得了豐碩成果。特別是,對微觀物質波粒二象性、對自然光和對物質的本質是弦的認識,發生了質的變革。弦就是振動,振動就會產生波,說明波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這為重新認識「美」提供了思想基礎和技術方法。研究表明,自然美與物質的波長(或者頻率)存在著深刻的內在聯繫,物體固有的頻率與人自身的頻率存在耦合關係,美是由不同類型波譜的頻率與人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本文只研究物質層面的自然美如視覺美、聽覺美、味覺美、觸覺美和嗅覺美,不討論精神層面的心靈美、道德美、社會美等。
什麼是美?就是波的不同頻率及其組合
人類很早就認識到美與數量的關係。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量關係的和諧是造就一切美的普遍規律。黃金分割被公認為是最具有審美意義的比例數字,這已取得美學界的共識。
物理學的弦論認為,自然界的基本單元,如電子、中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來像粒子,實際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維弦的不同振動模式,可以叫作物質波或粒子波。每種振動模式都對應有特殊的頻率(波長的倒數),不同頻率的振動對應於不同的質量和能量,構成不同的形態,所以美的微觀起源是一維弦的振動。聽覺美、視覺美、觸覺美、嗅覺美、味覺美等均與頻率有關,美就是頻率及其組合。自然美均源於審美對象固有的頻率與審美主體自身頻率的內在協同性。不同的自然美,各自的頻率都不是單純的,而是由系列頻率組成的頻譜,從而構成組合美。例如紅光的頻率和綠光的頻率不同,兩者混合得到包含兩種頻率的「黃光」,黃色的美是單色光按照不同的比例組合產生。我們日常所見赤橙黃綠青藍紫等色彩,本質就是不同頻率的光波組合。
近代科學研究發現,人的感知能力取決於先天的遺傳因素——丘覺。丘覺作為一種遺傳物質,有其振動頻率,它決定了人的感知(知道)範圍,包括對美的感觸,從而為美感的生理基礎提供了一個新證據,為美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丘覺與每個人內心的價值判斷和生物基因有關,與每個人的社會環境、歷史文化、受教育程度、山水、飲食等歷史痕跡有關。每個人都有一套內在的接受過濾體系,有一個頻率譜。只有外在的頻率與內在的頻率精準對接,發生同頻共振,才能產生共鳴,產生美感。
什麼是美感?就是主體與客體的頻率共振
美感,就是事物頻率之間的耦合和共振(或者達到一種協同比例即整數正比)。日常生活告訴我們,電子設備的接收器與發射器的頻率一致時才有清晰聲音或圖像。光譜理論表明,只有外界激發能(頻率)與電子能級匹配時才會發生電子躍遷和能量發射。美感實際上是由於耦合與共振使人產生出的一種快樂感覺,是一種賞心悅目、怡情悅性的心理狀態,是人對美的認識、評價與欣賞。
一般來說,如果兩個事物之間存在一種相互作用和依存的關係,那麼這種關係就稱「耦合關係」。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相互之間有一種發出信息和接受信息的相互作用,這就是耦合。當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之間耦合的頻率相同時,就會產生共振,使人產生愉悅的快感,這就是美感。
共振現象是宇宙間最普遍和最頻繁的自然現象之一。可以認為,沒有共振就沒有世界,也就沒有美。比如在音樂藝術中,不論是聲樂,還是器樂,共振都起決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沒有共振就沒有音樂。人的聽覺器官中有一精巧絕倫的共振系統,許多動物也如此。「聽」是利用共振原理對聲振動的諧波分析。這種聲波引起的共振現象,會直接影響人們的腦電波、心率、呼吸節奏等,使人有一種舒適、安逸感,音律的變化使人的身體有一種充實、流暢的感覺。
什麼是美的特性?就是波譜的複雜性
數百年來,一些關於美學現象的最普通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比如為什麼有些人認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卻認為不美?為什麼有的客觀事物能夠使人感覺到美,有的客觀事物不能夠使人感覺到美?為什麼過去人們認為美的事物,現在又認為不美?從本質上講,是由于波譜的複雜性和耦合性造成的。
1.美的絕對性與相對性。對同樣一個審美客體,每個審美主體的美感不同,有的說漂亮,有的說醜,這是由於審美主體的頻率不同所致。但對於同一個審美客體,80%審美主體的意見和看法是一致的,這是由美的客觀性的自然屬性決定的,這是美的絕對性;另外20%審美主體認為不美,這是由美的客觀性的社會屬性決定的,這是美的相對性。為什麼80%是一致的?因為人有共同性,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在頻率上的接近甚至共振,這是人適應自然長期進化的產物,這是絕對的。為什麼20%是不一致的?因為每個人成長的環境不一樣,環境塑造了不同人的接受頻率的差異,這是相對的。美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
2.美的數量性與刻畫性。美還有一定的數量規定性,超出這一數量界限,就會變得不美甚至是醜,這也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質量變動規律。審美客體在一定的頻率範圍內,能夠和審美主體自身的頻率產生共振,產生美感,超出這一頻率範圍,美感消失,這是生活中的普遍現象,「距離產生美」也是這個道理。所以,美感是可以量化的,是能夠計算出來的。在產生美感過程時,人體會產生一些化學物質,如苯基乙胺、多巴胺、內啡肽、腦下垂體後葉荷爾蒙等,這些也是能測量的。因此,美感可以量化、刻畫。
3.美的多樣性與差異性。世界的非線性決定了美的多樣性。美的樣式不是唯一的,是多樣的。自然界有各種各樣的美,感覺系統中的五種美各不一樣,既豐富多彩又互不替代。從波譜學上看,美的多樣性是由現實世界物質的頻率決定的。如聲波的頻率範圍在0.0001~1012Hz,人耳能聽到的聲音範圍是20~20000Hz。人作為審美主體,身體器官、細胞、分子、激素等等都有其自身的頻率,這些頻率分布寬廣,從而決定了美的多樣性。另外,不同地域、國家、民族對同一事物的美產生的美感不盡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這是由於審美主體在空間上發生了變化,因此地球磁場、地理環境和文化不同,頻率就不同。
4.美的穩定性與流變性。美的物質性決定了穩定性,就是在一定時間內美是大致不變的,如人的相貌和鮮花,陽光和雨露,因為振動頻率沒有變化。但美具有流變性,美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化。審美客體其固有的基本頻率雖然沒有變化,但審美主體在時間上發生了變化,如人老了、生理功能衰減了,視野、閱歷、心態、興趣等變了,所以美的變遷性主要由審美主體的自身改變決定。這些改變影響到體內物質的化學變化,相應物質的頻率也跟著改變,不再重複先前的共振,或者產生新的共振。所以在一定的歷史演進中,美是可以轉化為不美的,不美是可以轉化為美的,人自身頻率的改變決定了美的變遷。
(作者:李後卿 李後強 皆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