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須會的66個重要考點(下),期末、高考都在考

2020-11-24 搜狐網

原標題:高中地理必須會的66個重要考點(下),期末、高考都在考

地理姐告訴你,關於高中地理的學習,這66個知識點你必須記住,這些都是期末和高考的重要考點,昨天發上半部分,今天發下半部分,此部分大多考點都是高二所學的,要掌握哈~

地理 2

人口與城市

34

★考點:知道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1)一個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共同決定的。

(2)人口增長模式有三種類型(選擇題)

構成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類型

特點

原始型

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低

傳統型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高

現代型

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低

(3)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從死亡率的下降開始的。人口增長模式是由原始型向傳統型,繼而向現代型轉變。影響人口增長模式轉變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其次有國家政策 、社會福利、文化觀念 、宗教信仰、自然環境等方面。中國人口增長模式為現代型。

(4)地區分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比較(簡答題)

人口增長特點

人口增長模式

原因分析

問題

對策

典型國家

發達國家

自然增長率低,人口增長緩慢

現代型

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觀念的轉變等

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不足,養老負擔重

鼓勵生育,適當移民

俄羅斯、德國、日本

發展中國家

自然增長率高,人口增長很快

傳統型向現代型過渡

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青少年兒童比重大:教育、醫療、就業、住房壓力大

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印度、巴基斯坦

35

★考點:結合實例,分析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1)人口遷移的意義:一個地區人口數量變化包括人口自然增減和人口遷移。

人口遷出地:有利影響為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不利影響為造成人才、勞動力的流失。人口遷入地:有利影響是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價勞動力,有利於經濟發展;不利影響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判斷題、簡答題)

(2)人口遷移的類型: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

(3)人口遷移的原因有自然因素(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的差異,自然災害的發生)、經濟因素(地區間經濟的差異、經濟的發展)、社會因素(政策變化、社會變革、戰爭、宗教)

在影響人口遷移的諸因素中,經濟因素往往起著重要作用。在某種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36

★考點:區別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含義。

(1)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

環境承載力是指環境持續為人類生存和發展供給物質和能量的能力。

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是就是人口數量。環境人口容量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也就是能夠承受的人口數量的極限,是一個警戒值。(判斷題)

影響環境人口容量因素:自然資源(成正比)、科技發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成反比)、區域開放程度(成正比)。(簡答題)

(2)合理人口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是一個理想值。

(3)研究環境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容量的意義:對於制定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社會發展戰略。

(4)區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數量、實際人口數量和合理人口容量數量。(選擇題、判斷題)

37

★考點:結合實例,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的特點,解釋其形成原因。

(1)城市內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區。城市的功能分區時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功能區之間並無明確界線,某一種功能區以某種土地利用方式為主,可能兼有其他類型用地。

(2)功能區特點比較

形態特徵

區位選擇

原因

商業區

佔用土地相對較少;點狀、條狀。

市中心、交通幹線兩側、街角路口。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會形成中心商務區。

交通便捷、市場廣闊

工業區

集聚成片

城市外緣、交通幹線兩側

減少對城區的汙染,保護環境;交通便利,降低成本

住宅區

佔據城市空間的40%~60%;建築質量上出現高、低級住宅區的分化

高級住

宅區

城市外緣地勢高的地方,與文化區相聯繫

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人口素質高

低級住

宅區

內城、工業區附近,與低地、工業區相聯繫

便於工人上下班;收入低,文化教育程度低

(3)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叫做城市地域結構。

(4)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有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5)經濟因素是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體現在各種活動的付租能力。

影響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離市中心的距離,交通的便捷程度。

(6)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隨城市發展而逐漸形成和變化

早期:功能區分異不明顯,市中心以市場、交通等優勢吸引工業聚集

中後期:為了降低成本、保護環境,工廠企業向外搬遷,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發生變化。

38

★考點:比較不同規模城市的服務範圍和服務功能的差異。

(1)城市作為區域的核心,能為區域的發展提供各種服務,如科技教育、醫療衛生、金融、商業貿易、交通運輸、工業生產、行政管理、信息流通等服務功能。

(2)城市等級劃分依據:城市人口規模。城市的服務種類、服務範圍是與城市的等級相對應的

服務級別

服務範圍

服務功能

小城市

大城市

(3)一個城市的服務範圍除了城市本身,還包括這個城市附近的小城鎮和廣大的農村地區。但是這個範圍通常不固定,也沒有明確的界線,也會有一些顧客來自服務範圍之外。

(4)在同一區域內,不同等級的城市數目和相互距離是不同的:

①等級較高的城市數目較少,等級較低的城市數目較多;等級較高的城市相距較遠,等級較低的城市相距較近。②在每一個高等級的城市周圍總是分布有多個等級較低的城市,或者說等級較高的城市的服務範圍包含了多個等級較低的城市的服務範圍。

39

★考點:結合實例,說明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分析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表現:①城市人口數量增多②城市用地範圍擴大③城市數量增加④城市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提升

(2)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標誌:城市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

發展階段

特點

初期階段

城市化水平低,發展速度慢

加速階段

城市化推進很快,市區出現勞動力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等問題,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

後期階段

城市化水平比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趨緩甚至停滯,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3)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差異

國家

差異

發達

國家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目前速度趨緩;出現逆城市化現象;處於後期階段

發展中

國家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較低;發展速度快;處於初期階段和加速階段。發展中國家之間差異比較大。

(4)過快的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大氣汙染、水汙染、固體廢棄物汙染和噪聲汙染導致居住地環境質量下降;人口數量猛增導致住房緊張、交通擁擠、教育就醫難、失業人口增多。

(5)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環境,使得環境向著有利於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和促進社會發展的方向轉變,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壓力。

40

★考點:結合實例,說明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非常廣泛,包括城市建築、交通工具、道路及飲食、服飾、居民心理、習俗等方面,但最能體現地域文化特徵的還是城市中的建築(布局、結構、風格)。

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繫

41

★考點:結合實例,分析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經濟因素(市場、勞動力、交通運輸、機械、政策、科技技術)構成了影響農業生產布局的區位因素。

(2)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自然因素比較穩定,而社會經濟因素髮展變化較快。由於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某個區位因素的變化也會引起其他區位因素的變化。尤其是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很大,進而對農業的區位選擇影響也很大。

(3) 農業的區位選擇,實質就是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統一)。

42

★考點:結合實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形成條件。

43

★考點:結合實例,分析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1.影響工業分布的主要區位因素有:

土地、水源、動力、原料、勞動力、市場、運輸、科技、政策等。

2.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需求的變化,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工業區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斷變化。

增強因素——交通運輸、市場、勞動力的素質、技術因素(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是增強競爭力特別是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的強有力措施)、環境

減弱因素——原料(與交通運輸的發展有關)、勞動力的數量(與機械化程度的提高有關)

3.工業區位選擇

①經濟效益:從經濟利益看工廠應選擇在具有明顯區位優勢的地方,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利潤。

工業類型

工業特點

部門舉例

區位選擇原則

原料導向型工業

原料不便長途運輸或運輸成本較高

甜菜或甘蔗製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廠

接近原料地

市場導向型工業

產品不便長途運輸或運輸成本較高

啤酒廠、家具廠、印刷廠、石油加工廠

接近消費市場

動力導向型工業

需消耗的量能源

煉鋁廠

接近火電廠或水電廠

勞動力導向型工業

需投入大量勞動力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

接近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

技術導向型工業

技術要求高

集成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②社會效益

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我國沿海地區工業的大發展,到21世紀初我國對西部地區的大開發。

國防的需要:20世紀50—70年代,我國在內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業基地,主要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

個人偏好的影響:大批華僑和海外華人在家鄉投資辦廠。

工業慣性的影響:可能由於工廠搬遷的費用太高,政府的影響,出於對當地經濟的考慮等,常常可以看到,某個工廠的區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裡。

③環境效益:汙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

工業部門

汙染類型

區位選擇

水泥廠,釀造廠

汙染空氣

工廠設置在居民區最小風頻的上風向或常年盛行風的下風向,季風區的垂直郊外

印染廠,造紙廠,電鍍廠,皮革廠

汙染水源

汙水排放口要遠離水源地及河流上遊

化工廠,煉油廠

汙染大氣,汙染水源

綜合以上兩條

發電廠,鋼鐵廠

汙染空氣,固體廢棄物汙染

汙染空氣綜合以上的,固體廢棄物汙染要遠離居民區和農田

44

★考點:結合實例,說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1.工業聯繫

⑴生產工序上的工業聯繫——工廠之間存在產品與原料的聯繫

⑵空間利用上的工業聯繫——共同利用基礎設施或廉價勞動力

2.工業集聚:

集聚作用

集聚位置

①加強信息交流與協作,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擴大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獲得規模效益。

②共同利用利用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運量大的工業在港口和鐵路樞紐附近集聚;耗電量大的工業在大型水電站或火電站附近集聚。

3.工業地域

⑴工業地域形成原因:工業集聚

⑵ 工業地域按形成分類

類型

特點

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以生產工序的工業聯繫為基礎

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因共同利用基礎設施而集聚在一起,存在空間利用上的聯繫,也可能有生產工序上的聯繫

⑶工業地域按性質分類

類型

特點

★舉例

發育程度低的工業地域

面積小,發育程度低

糕點廠、糖果廠

發育程度高的工業地域

面積大,發育程度高

鋼鐵工業——鞍山、攀枝花、馬鞍山

石油化工——大慶、克拉瑪依

機械製造——汽車城湖北十堰

4.工業分散

表現

原因

①老工業區出現飽和狀態②產品結構複雜、零部件種類繁多的複雜產品生產廠,與其零部件生產廠可以分散布局③體積小、重量輕、價格昂貴的電子元器件生產企業與電子產品組裝廠

發揮不同地方的區位優勢

5.工業地域聯繫

條件

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

作用

促進地域之間人員、物質和信息等的流動

結果

形成跨地區、跨國的網絡企業

6.德國魯爾區傳統工業區

發展的區位條件

衰落的主要原因

綜合整治措施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②離鐵礦較近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交通⑤廣闊的市場

①生產結構單一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鋼鐵過剩④新技術革命的衝擊⑤用地緊張、環境汙染嚴重

①調整工業結構②調整工業布局③發展第三產業④優化環境

7.義大利新興工業區

發展的主要條件

發展特點

獨特的發展模式

①大批廉價勞力;②小城鎮用地用水方便;③交通運輸方便;④經濟高度開放;⑤政府的大力支持;⑥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⑦20世紀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漲價

①以中小企業為主;②輕工業為主;③生產過程分散;

④資本集中程度低;⑤大多分散在小城鎮或農村

中小企業集聚的工業小區作用:有助於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8.美國「矽谷」高科技

發展特點

發展條件

①科技人才比例高;②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③研究開發費用比例高;④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①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②氣候宜人(屬於地中海氣候,溫暖溼潤);③科技水平高,有高等院校(史丹福大學);④便捷的交通,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⑤市場穩定,軍事訂貨;⑥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

45

★考點:結合實例,說明工、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不合理的農業生產,可能導致自然環境被破壞,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汙染等。(濫砍亂伐導致生物多樣性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過度放牧導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導致土地鹽漬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導致土壤板結;農藥的不合理使用導致農產品和土壤汙染)

2、工業生產對原材料的需求與自然界中有限的資源、能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改變了地理景觀;人類對資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會造成酸雨等嚴重的工業汙染,並直接破壞環境。

46

★考點:結合實例,說明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繫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1、交通運輸

方式

優點

缺點

備註

鐵路

運量大、長途運費低、連續性好

短途運輸成本高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

公路

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適應性強

運量小、長途運費較貴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

水路

運量大、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

歷史最悠久

航空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

運量小、運費高

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管道

連續性強、損耗小、安全方便、運量很大

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運具與線路合二為一

47

★考點:結合實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1)聚落空間形態往往沿交通幹線擴展,交通幹線成為聚落的主要發展軸。

①水運為主的時代,城市多沿河、沿海分布(例如重慶、宜昌、武漢和南京);

②公路和鐵路運輸為主的時代,城市多沿交通幹線(鐵路或公路)兩側不斷地延伸和擴展(如株洲、石家莊、鄭州);

③現代快捷交通(高速公路)運輸時代和高速鐵路運輸時代,城市分布靈活。

(2)交通線的發展變化會帶動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

①浙江嘉興市聚落形態隨著水路和陸路運輸的發展,由團塊狀沿交通線擴展成星狀;

②由於大運河的淤塞、海上運輸的發展和京滬鐵路的建成,揚州、濟寧等城市發展緩慢,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間形態基本保持不變。

(3)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密度和商業網點位置的影響:很多商業網點以交通最優為原則,建立在市區環路邊緣或市區邊緣的高速公路沿線。

(4)對集鎮發展的影響:交通線路的改變常會引起集鎮的繁榮或衰落。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48

★考點:了解人地關係思想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特點。

時期

人類思想

人地關係

採集漁獵文明

崇拜自然

人類與環境保持一種原始的平衡關係,人地基本協調。

農業文明

改造自然

人類與環境的對抗性明顯增強,環境受到破壞

工業文明

徵服自然

人地關係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逐漸從局部擴展到全球。

現代文明

人地協調

可持續發展思想逐步完善,得到公認。

49

★考點:了解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

類型

表現

資源短缺

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能源短缺

生態破壞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

環境汙染

水汙染、大氣汙染、土壤汙染、固體廢棄物汙染、噪音汙染、放射性汙染、海洋汙染

(2)城市地區主要表現為環境汙染,鄉村地區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較發達地區嚴重(其原因是:環境承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經濟、技術水平落後;發達國家汙染嚴重的工業轉移)。

50

★考點:結合實例,說明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1)直接原因:(從人地關係角度分析)

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時,便會出現資源短缺和生態破壞等問題;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淨能力,就會導致環境質量下降,形成環境汙染等問題。

(2)根本原因:

①人口壓力大②資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3)環境問題的本質:發展問題,是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

51

★考點: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

(2)內涵概括為: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

(3)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

52

★考點:了解協調人地關係的主要途徑。

1、控制人口規模,提高人口素質;

2、發展科技,提高生產效率,對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3、轉變發展模式,發展循環經濟是重要途徑;

①循環經濟在工業中的表現形式是清潔生產。②循環經濟在農業中主要表現為生態農業。

4、參加國際協作,保護世界環境。

53

★考點:理解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

①龐大的人口壓力②資源短缺令人擔憂③深刻的環境危機。

地理 3

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54

★考點:了解區域的含義。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是人們在地理差異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以及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

(2)區域特徵:①整體性②差異性③層次性④開放性⑤演變性

55

★考點:比較不同區域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差異。

(1)自然環境的差異:氣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資源是比較的主要內容差異。人類活動的差異,可從人口的變化、城市發展、農業生產、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商業貿易、文化活動等方面進行比較。

(2)案例:長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的比較

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自然環境差異

位置

300N附近

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入海口

430N-480N

東北地區中部

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

溫帶季風氣候

溫暖季節短,降水較少

地形

地勢低平,土地分散

平坦廣闊、集中連片

水文

河網密布,湖泊眾多,水源充足

河流湖泊少,水量年際、季節變化大

土壤

水稻土肥沃

黑土深厚肥沃

礦產

礦產資源貧乏

豐富的石油等資源

人類活動差異

人口

密度高,人多地少,勞動力豐富

密度低,地廣人稀,勞動力缺乏

農業生產

水田耕作業:一年兩熟至三熟

水稻、油菜、棉花等

機械化水平低,精耕細作,單產高

水面廣大,水產業較發達

旱地耕作業:一年一熟

玉米、春小麥、大豆等

機械化水平高,單產低,總產高

西部草原廣布,發展畜牧業

工業生產

依託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

運入礦產發展重工業

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利用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

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交通

鐵路公路水運航空,內外聯繫方便

鐵路交通發達,對外聯繫方便

商貿

商業貿易發達

糧食的商品率高

城市

城市數目多,城市化水平高

城市數目少,城市化水平高

56

★考點:結合實例,比較在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1)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在不斷改變,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隨之而改變。同樣的自然條件,在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低下階段,是阻礙區域發展的限制性條件;在生產力較高的階段,有可能逐漸轉變成為促進區域發展的有利條件。隨著人類改造地理環境能力的增強,地理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小。

(2)長江中下遊平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亞熱帶季風氣候,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

發展早期

發展中期

發展後期

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57

★考點:結合實例,分析產業轉移和資源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1、東亞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①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轉出地區為產業結構順利調整創造了條件;轉入地區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縮短產業升級的時間,從而加快工業化的進程)。

②促進轉出區和轉入區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

③改變區域自然與人文環境(轉出產業的地區環境質量提高,轉入產業的地區出現環境汙染加重,同時可使輸入地區由鄉村地區變成工業化的城市地區)。

④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轉出地區失業率上升,轉入地區就業壓力減輕)。

2、我國實施西氣東輸工程

對西部地區發展的影響:

①推動中西部地區天然氣勘探開發和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②增加就業機會並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③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④緩解我國植被破壞而帶來的環境壓力

對東部地區發展的影響:

①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缺的狀況,優化東部的能源消費結構②改善東部地區的大氣質量,提高生活質量③促進能源及相關產業發展,利於輕、重工業結構調整

3、我國南水北調積極影響:①社會效益:滿足了缺水地區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有利於社會安定。②經濟效益:緩解工農業用水緊張的狀況,推動沿線經濟發展。③生態效益:緩解北方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減少過度開採地下水而導致地面沉降問題。我國南水北調積極影響不利影響:長江入海水量減少,海水上溯,河口鹽度升高,影響下遊水質;長江泥沙淤積加重,使航道淤塞;輸水沿線的低洼地引發鹽漬化。

區域可持續發展

58

★考點:結合實例,分析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說明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

1、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

自然原因:①乾旱的氣候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本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②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為原因: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不合理利用。表現:①過度樵採 ②過度放牧 ③過度開墾 ④灌溉措施不當

主要危害:荒漠化的發展使得土地自然生產力喪失,不僅影響到西北地區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而且嚴重威脅到當地甚至其他地區人們的生存環境。

治理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係④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⑤控制人口增長

2、亞馬孫熱帶雨林的開發和保護

森林的環境價值: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成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以及繁衍物種和維護生物多樣性;還具有淨化空氣、美化環境、吸菸除塵、防風固沙等。

亞馬孫熱帶雨林全球環境效應:①地球之肺②地球的儲水庫③世界生物基因寶庫

雨林脆弱性: 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開發:根本原因——人口增長和貧困,直接原因——人類開發。

①過度的遷移農業②採礦、修路、城鎮建設③商業性伐木④開闢大型農牧場

主要危害:導致全球氣候失調、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銳減

綜合治理保護措施:①開發雨林觀光、生態旅遊;②加強管理和保護,建自然保護區;③森林的採伐與養育結合;④建設雨林緩衝區,減少移民和農耕;⑤加強國際合作;⑥ 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公民環保意識。

3、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及治理措施

(1)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自然——①氣候:夏季多暴雨,降水多且集中;②土質:疏鬆、巖石破碎;③地形:起伏大,坡陡;(地質災害頻繁,多滑坡泥石流)④植被:覆蓋率低。

人為——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陡坡開荒種植、開礦,等);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③植被破壞。

(2)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因地制宜,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實行農林牧綜合發展。具體措施如下:

工程措施:打壩建庫、平整土地、修基本農田、抽引水灌溉;

農業技術措施:選育良種、地膜覆蓋、輪作套種、科學施肥;

生物措施:提高植被的覆蓋率。

其他: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實行農林牧綜合開發;解決農民的生活用能問題

59

★考點:結合實例,分析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說明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和綜合治理的措施。

1、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

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形起伏較大。②氣候: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溼潤。③水系:水系發達,支流眾多;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較大且水量很不穩定。④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

存在問題:①土地退化 ②植被破壞 ③環境汙染

綜合治理:

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簡稱TVA)——河流梯級開發為核心,結合資源條件進行綜合開發,對流域的生態環境進行恢復和治理。田納西河的幹、支流上修建水壩,在①防洪②航運③發電④提高水質⑤旅遊⑥土地利用等方面實現了統一開發和管理,促進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

2、長江流域的綜合開發措施(河段、優勢、問題、綜合開發方向、措施)。

河段

優勢

問題

綜合開發方向:措施

上遊

水能豐富

水土流失

水能開發:建立三峽工程

水土保持:建立防護林體系

中遊

礦產資源豐富

水土資源豐富

洪澇災害嚴重

商品糧、棉、油、水產品生產基地;

開發礦產資源,建設製造業基地;

治理洪水災害:退田還湖、分洪工程、疏浚河道,建防護林工程

下遊

水土資源豐富;

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工農業基礎好;

科技實力強;

水體和大氣的質量普遍下降;

能源短缺。

綜合治理環境汙染(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加強環境保護);

綜合性工業基地建設。

60

★考點:結合實例,分析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分析其布局特點和主要問題,說明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我國東北地區區域農業發展

氣候條件:①溫帶季風氣候區②冬季寒冷,夏季溫暖③降水集中在夏季,雨熱同期④一年一熟,農作物生長容易受低溫凍害的影響

地形條件:①中部和東北部平原遼闊②周圍山地環繞③西部高原

土壤資源:①耕地面積大,集中連片②土壤肥沃,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③適於大規模機械化耕作

社會條件:①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②交通發達,對外聯繫方便③開發較晚,人口密度低

布局特點:①耕作農業區: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遼河平原,種植玉米、大豆、小麥、水稻②林業和特產區: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③畜牧業區: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

商品糧基地建設:①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地區專業化生產

主要問題:東北地區人口激增;高強度的農林開發,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導致農業生態環境退化。表現:①森林質量下降,草場退化;②水土流失嚴重,黑土退化、土地沙化、鹽鹼化;③環境汙染;④自然災害頻繁

方法措施:平原農業區措施: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品種;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西部草原區農業措施:發展集約化草食性畜牧業

山區農業措施:多元開發特色農業產品

61

★考點:結合實例,分析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係。

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①煤炭資源豐富,開採條件好 ②市場廣闊 ③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存在問題

發展措施

煤炭能源地位受到挑戰;交通運輸運力不足

建設能源基地:

①擴大煤炭開採量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

能源綜合利用:

建設三條產業鏈①煤—電—鋁②煤—焦—化③煤—鐵—鋼;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採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問題

保護治理: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術②調整產業結構③「三廢」的治理。

62

★考點:結合實例,分析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說明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時間

1979~1990年

1990年以後

條件

①勞動力資源豐富②政策優勢③僑鄉優勢④發達國家與地區第一輪產業結構調整時期

①工業實力大為增強②恰逢世界經濟全球化、信息化蓬勃發展和發達國家和地區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時期

問題

①工業基礎薄弱②礦產資源貧乏

①政策優勢不明顯 ②勞動力成本優勢喪失

主導產業

勞動密集型產業

如生活消費品加工工廠等

高新技術產業

如電子信息產業

特點

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對較慢

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對較快

原因

①處於改革開放的初期,外商出於風險考慮,投資規模相對較小②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低

①外商不再擔心風險,投資規模擴大

②高新技術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高

影響

①帶來的就業和發展機會,吸引各方面人才和農民工。②在國內生活消費品處於緊缺時期,該區依靠龐大的國內市場需求促使一些工廠迅速成長為國內同類產品的主要生產廠家。

工業化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①許多鄉村地區迅速變成城鎮,使城鎮數量猛增,呈現出城市與鄉村交錯分布的景觀②城市的規模迅速擴大。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為我國城市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

面臨的問題和對策措施

主要問題

措施

產業升級面臨困難:

①產業基礎、科技實力和人才隊伍都處於劣勢

②由於南嶺的阻隔,國內腹地範圍較小

產業結構調整:

發展石化、鋼鐵、汽車、造船等原材料工業和裝備製造業

城市建設相對落後:

①城市規模急劇膨脹,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嚴重滯後,城市規模結構不合理

②「城中村」的現象較為普遍

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①加強城市相互分工合作

②構建以香港、廣州和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擴大腹地,加強區域合作

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大氣汙染、水汙染、噪聲汙染、固體廢棄物汙染、耕地銳減,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

加強規劃與管理:

①解決城市化出現的環境汙染、生態破壞②綠化、美化環境③改善交通,加強城市規劃和管理

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63

★考點:了解遙感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應用領域

具體內容

資源普查

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野生動物資源等

環境監測

荒漠化、土壤鹽鹼化、環境汙染、海洋生態、植被破壞等

災害監測

旱情、水災、滑坡、泥石流、地震、農林病蟲害、森林火災

64

★考點:了解全球定位系統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應用:對於陸地、海洋和空中的廣大用戶,只要擁有能夠接收、跟蹤和測量GPS信號的GPS信號接收機,就可以進行導航定位,實時地計算出三維坐標(經度、緯度和高度)、速度以及時間。

65

★考點:了解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GIS)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主要應用於城市信息管理與服務、交通道路等管網系統管理、環境管理、城市規劃、防災減災、治安管理、醫療救護、車輛導航等方面。

66

★考點:知道數字地球的含義。

(1)含義:指數位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位化後,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

(2)建設:不同空間、時間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標,從區域到全球進行整合,並進行立體的、動態的顯示,能為複雜的生產、研究活動提供實驗條件和試驗基地。

聲明:高中地理(gzdl100)綜合整理,如有侵權請聯繫,轉載請註明出處!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生物&地理答題技巧抓緊背,期末考試全都會!高一高二重點注意!
    現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採取選考3+2+1模式,而且有很多同學選擇了生物和地理這兩門學科,生物確實是理科中相對容易得分的科目,地理本身的性質也比較偏理科!所以,要想學好這兩科一定要具備理科思維,所以學習技巧和答題技巧就顯得尤其重要!學姐幫各位學弟,學妹準備了期末考試一定會用到的答題技巧,助力期末考!
  • 備考高效規劃,上海高中合格考和等級考區別有多大,哪個是重點?
    所以合格考非常重要,大家都必須合格! 不過,合格考是有多次考試機會的,如果第一次考試不合格,也可以參加補考,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命科學6門科目合格性考試成績不合格的高中在籍學生可在獲得成績後2年內(休學學生的休學期不計算在內)參加該科目合格性考試補考,與每年度該科目合格性考試同時進行。
  • 高中生物:105個知識點、22個「特例」、18個高頻考點匯總
    親愛的同學們~一位資深高中生物老師坦言,把課本吃透了,生物想考低分都很難。生物沒有繁雜的技巧與思維,課本上的基礎知識佔高考80%的考核內容。而且,事實上,高中三年,生物光新名詞就有911個,每個都要拓展,怎麼背的完!不僅如此,一項調查顯示,如果高考想考620,生物成績至少要80+,按照本科一本的提檔線500分來算,生物至少也要考到65+!
  • 新東方優能一對一名師姜園:2017年高考地理七大模塊考點及要點分析
    6個月的時間裡,備受考生期待的全國卷適應性考試大幕終於拉開。在排名比成績重要的升學考中,自身考試定位是學生家長長期關注的重點,定位考已成為家長眼中孩子升學的指南針。作為全國大型高考全真模擬考試定位活動,「超級全能生」2017高考全國卷26省聯考12月26日-27日開啟線下統考,線上考試時間安排在線下全國統考每場結束後。大考在即,了解高考考點,無論是對聯考及高考,都至關重要。
  • 高考地理考點:高考地理四種圖像繪製方法
    高考地理考點:高考地理四種圖像繪製方法 2012-09-26 17:5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中考總複習:生物地理考點知識整理!非常全面,掌握,考試考高分
    中考總複習:生物地理考點知識整理!非常全面,掌握,考試考高分根據我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很多學生在學習初中課程的時候,對於一些課程的學習並沒有引起過多的重視,比如我們地理和生物這兩門學科。很多同學認為這兩門學科在考試中所佔的分值小,所以不重要,但是恰恰相反,在初中,任何的一門學科都是不能丟掉的,大家也都知道,現階段中高考競爭非常的激烈,可能就是一兩分的分值就能決定你是否能夠上一所重點的院校。別說是兩門課程了,就算是一兩分的分值也會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所以這也是很多學生對於這兩門課程的學校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 科大訊飛助力黃石初中地理、生物學考機考首戰告捷
    11月20日至22日,湖北省黃石市初中地理、生物學業水平考試首次機考完美落幕。這是黃石市首次在地理、生物學業水平考試中採用機考方式,考試全程由科大訊飛智能化計算機考試平臺提供技術支持,保障了黃石市106個考點、117個考場, 30637名考生考試順利進行。
  • 高中數學丨66個常考「特殊函數圖像」匯總,函數不好的同學必看
    高中數學一直是很多同學頭疼的學科,難題學不會,簡單題易丟分。而函數作為每年高考數學的「常駐嘉賓」,更是重中之重,需要每位同學給予充足的重視!總是聽見很多同學說函數學不會,但是函數分值又很大,小題、大題、壓軸題總是能看到它的身影,這可怎麼辦?
  • 高中化學一輪複習,常考必考化學高頻考點,專題訓練提分必備!
    高中化學的知識點比較碎片化,很多同學雖然能夠很好的背下元素周期表,但做題時還是會出現很多錯誤,原因就是在於同學們沒有掌握好化學的基礎,對於高頻易錯點也沒有上心,更不知道高頻易錯點有哪些。高中化學這門學科最大的特點就是知識點既多又雜,並且重要的知識都必須背下來。
  • 高考地理知識點:經線和緯線、經度與緯度
    新東方網高考頻道整理高考區域地理知識點,內容包括地圖、等高線、地球、經緯網、太陽、四季、五帶等地理基本工具常識和世界各大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
  • 2017高考地理七大模塊考點及要點分析
    通視條件,地形部位的判讀;  13年27題考查:描述地形、地勢特徵,河流流向判斷,估算長度,描繪剖面圖,山區發生的地質災害;  重要性  等高線地形圖是用等高線來描述某地區地形起伏的地圖,作為一種基礎的、重要的地圖類型,在高考考查的等值線圖中一直佔有重要地位;  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判讀內容,主要包括高度計算、地形部位判讀、坡度大小分析以及地形對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 高中數學必修一指數函數及性質的知識,學霸必須要掌握,期考會有
    編首語: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是高中數學的重點及難點,高考也常有考題出現,並且指數函數是高中數學中的一個基本初等函數,有關指數函數的圖像與性質的題目類型較多,同時也是學習後續數學內容的基礎和高考考查的重點,本文對此部分題目類型作了初步總結,與同學們共同探討.
  • 高中地理必背考點專題:大氣的運動
    高中地理必背考點專題:大氣的運動高考地理重點知識就那麼幾十個,大家要想在高考中拿高分,就要對高考重點知識進行專題訓練。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地理必背考點專題:大氣的運動,具體內容如下。
  • 數據分析:上海高考小三門選考攻略
    一、小三門等級考1. 小三門科目現行的高考政策下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設置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命科學、信息科技、體育與健身、藝術、勞動技術13門科目。其中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命科學6門科目設有等級性考試,考生選考其中3門作為高考成績計入高考總分,即為小三門。2.
  • 期末翻盤筆記——地理篇,細碎知識點一個不落,三天看懂出題套路
    今天學姐先來說下我學地理的經驗,首先就是自己要有一個題感(就比如英語的語感一樣,這是最重要的,文綜都這樣。地理你想拿高分,就要多刷題,增長見識,儘量擴大自己的地理知識面 ,增強對地理題目的理解。舉個例子 :阿塔卡馬沙漠為什麼乾燥?
  • 高中地理:地圖重要分界線全歸納!文科生必須背熟!高考要分清
    【距離2020年高考還有47天!】高中地理,被所有人稱作為文科中最難得一門學科,為什麼呢?因為不僅要會背,還要會看得懂地圖,還需要同學們有理科的思維,所以說地理不容易學,更不容易學好。在我們的高中地理學習過程中,有很多重要的分界線,大部分同學都會被這些分界線搞得暈頭轉向。但是背熟地理分界線是地理認識區域地理的重要方式,將世界以地理分界線的方式劃分為若干個區域,才能精細的認識世界並學好地理。所以今天社長就給大家整理了一下高中地理地圖重要分界線全歸納,雖然很多,但是分界線這部分知識還是建議同學們牢記心中。家長也要給孩子列印一份。
  • 高中要換新教材! 2019高考會不會考? 全國卷各科最新命題預測
    原標題:高中要換新教材! 2019高考會不會考? 全國卷各科最新命題預測 最新消息! 其實,不僅從2018級開始,自從2017年12月教育部發布了新的高中課程標準,新課標理念就已經逐漸融入了高中教學和考試命題當中。預計2019年高考,作為新高考改革前為數不多的仍依據「舊教材」命題的考試,勢必會加快滲透新課標、新課程理念。到底各個學科會如何體現?
  • [高考地理必背考點]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
    [高考地理必背考點]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 2012-04-12 17:33 來源:www.51edu.com 作者:
  • 高中歷史:中國古+近+現代史~常考歷史事件時間表!期末考前必看
    >高中的期末考試以及2021年高考將至,學姐今天想和你們分享一下高中歷史的學習學姐沒記錯的話,高中歷史的考試應該主要有選擇題,簡答題以及小論文,而這些題型都和高中歷史中的大事件年表有很大關聯(尤其是選擇題)所以本文學姐給大家總結了高中歷史:中國古+近+現代史~常考歷史事件時間表!
  • 台州選考你能考多少分?賦分和高一期末數據帶你控分
    選考的成績不是直接計入高考,實行的是賦分制。 7選3:歷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中選3門 1.什麼是等級賦分 學生考試時會有一個原始的卷面分數,根據這一分數,進行由高到低的排序,分出 A 、 B 、 C 、 D 、 E 五個等級,A 等級佔 15% ,B 等級是35% ,C等級34%,D等級是15%,E等級一般≤1%。具體又將這5個大的等級分為21個賦分等級,再把對應等級轉化為具體的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