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上海高考「3+3」不分文理改革發布至今,已有4屆考生通過新高考完成了畢業升學。對於高考小三門科目的選擇,也從試探博弈逐步過渡到較為科學理性的選擇。
高考小三門怎麼選?如何才能優勢最大化?
本文將結合近年升學數據、政策趨勢以及作者的一些思考,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輔助大家梳理小三門科目的選考過程,如有其他問題歡迎留言交流。
一、小三門等級考
1. 小三門科目
現行的高考政策下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設置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命科學、信息科技、體育與健身、藝術、勞動技術13門科目。其中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命科學6門科目設有等級性考試,考生選考其中3門作為高考成績計入高考總分,即為小三門。
2. 合格考與等級考
合格考含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信息科技10門科目,各科目全部取得合格成績是後續的升學的基礎,所以合格考是整個高中階段最基礎考試,而等級考選考要求也是建立在對應的合格考完成的前提之下。
3. 等級考等第計分
等級考計分模式值得注意,所有參加等級考考生成績(高二和高三學生可同時參加,試卷相同)通過排位換算等第,再通過等第換算成相應分數計入高考成績。
等第計分規則將等級考成績確定在40分-70分區間之內,區間又被分為11個等級,也就是考生成績40分起,最低40分。各區間有相應的佔比,例如:考生的卷面成績在全市排名中排在前5%,則他這門學科的等級考成績就是A+,分值70分。
4. 關於補考
合格考未取得合格成績,可繼續參加補考,有多次補考機會。其中語文、數學、外語3門主科如合格考未通過,仍可正常參加高考,高考成績將同時作為合格考成績。合格考評判標準為末尾淘汰制,一般以末位2%的考生不予合格。而等級考則無補考機會,一錘定音。
二、小三門選考
小三門等級考成績直接計入高考成績,同時小三門科目選擇涉及專業方向、學科難度、考試時間、競爭壓力等因素,所以在小三門選考的階段需要充分的了解和規劃,作出較為科學理性的選擇。
參考依據1:專業限選
小三門科目的選擇直接關係到大學專業的選擇範圍,有的大學專業對選考科目有明確的限制要求。如2020年,華東理工大學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要求化學必須選考,同濟大的臨床醫學專業要求化學,生物均須選考。
關於專業選考科目要求的官方文件,每年會在上海市教育院官網上發布。從2020年文件來看,必選物理類大學專業有所增加,而這些專業也往往是家長們心中的熱門專業。此外醫學類、生化環材類等專業部分會有對化學、生物有限選要求,個別專業也會對政治、歷史、地理有限選要求。
當然,不限選考科目的專業仍是佔巨大多數,以後我們會對專業限選單獨做一篇文章來詳細解讀。但是可以確信的是,未來限考物理的專業會繼續增加,選考物理的考生會更具有優勢。
參考依據2:人數比例
上海近年高中全市每屆在校生人數5萬2千人左右,在上海教育官網發布的教育年報會給出精準數據,而高考人數大約在5萬人左右,小三門科目報考人數及比例我們已經好,從圖表可以較為直觀的看到各科目報名人數比例及變化趨勢。
作為眾多專業選報門檻的物理科目選報人數並不突出,這與物理科目本身的難度有關,再加之頭部學霸不懼競爭而佔據分數段前列,也就意味著部分中上成績學生若無特殊學科優勢,選擇物理註定與A+無緣。
所以從數據來看,選考物理人數還呈下降趨勢,雖然,在2018年海教委針對後面的高考改革發布兩條修正案,物理的最低人數限制1.5萬人(不足1.5萬按1.5萬計算)、要求各個大學調整選科要求從【物理或化學或生物】改為【必須選物理】,但物理選考人數在2019年仍降至6門科目人數最低的27%。
在大批學生避免與學霸競爭棄選物理的同時,對於那些傾向於物理學科的中下遊考生而言,物理便可能也會成為不錯的性價比之選。
參考依據3:時間分配
前面我們講到合格考與等級考時間安排,那麼從時間分配的角度來看,在高二第二學期末完成地理、生物,或其中一門的等級考便可以為高三的複習爭取更多的時間,其實,已經有很多高中學校已經直接要求學生在高二完成地理、生物的等級考。
當然這裡有兩點是需要注意的,一是在參加等級考前必須完成對應科目的合格考;二是等級考取得成績後不可作廢,無重考機會。所以,決定高二完成地理生物等級考,就要認真對待,以高考的心態學習備考地理、生物,宜早做決定早做規劃,考掉一科放下一科,切忌搖擺不定,而降低學習效率。
參考依據4:學科優勢
物理學科「力學"部分約佔45%,「電磁學"部分約佔32%,「熱學」部分約佔10%,「源子物理、光學、宇宙」部分約佔13%。實驗內容分布在以上各部分中,約佔總量20%。化學學科「物質的組成與結構」部分約佔15%,「物質的變化」部分約佔25%,「常見的無機物」部分約佔10%,「常見的有機物」部分約佔20%,「化學實驗」部分約佔20%,「化學、技術與社會''部分約佔10%。地理學科「自然地理"部分約佔50%,「人文地理"部分約佔50%。生物學科「生命的基礎"部分約佔35%,「生命的過程」部分約佔50%,「生命科學的應用」部分約佔15%。歷史學科「中國史」部分約佔60%,「世界史」部分約佔40%。政治學科「經濟常識」部分約佔40%,「哲學常識」部分約佔30%,「政治常識」部分約佔30%。
雖然文理分科不復存在,但是學科之間的特點、學習內容及考察的知識點,在不同學生間的學習差異是不可消除的。
例如政治、歷史考察方式以記憶和應用為主,對於學習習慣良好或帶有一定學科興趣的同學來說,是比較友好的。生物、地理則對於學生文理思維都有所要求,且需要一定的思維拓展能力。物理、化學在高中階段難度逐步提升,考察學生邏輯能力同時也需刷大量的試題見識題型,積累解題經驗。
參考依據5:其他參考
除了以上幾個小三門選考的參考維度,學科學習能力(如化學成績超強,再或是學習地理完全摸不著頭腦);特色師資(某高中的學科特色班和特色教師)、以及家庭或社會方面因素都影響者最終的決定。
在小三門的選擇過程中,也會出現高考擇校時專業優先還是學校優先的這樣一個問題,雞頭鳳尾,各有所好。學校優先的,目標復旦交大小三門205分左右,一定要湊夠這個分數,起碼這第一步不示弱,接下來拼語數外。專業優先的,必選科目只能拼了,其他科目還是有選擇餘地的。
三、最後作者說
高考小三門科目的選擇是影響因素眾多,且需各方因素相互權衡,每一位考生都想最大限度取得高分,又不願因選科而限制了未來專業選擇範圍。本文並不試圖拿出一套放之四海皆準的選考模板,數據是冰冷的,每一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唯一。希望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最高性價比之選,希望能有孩子在學習中獲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與執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