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試行)》印發
新高考改革,選科是爭議和焦點所在。目前,高考改革後的科目設置已基本穩定,為「3門固定科目+3門選考科目」,不分文理,其中,固定科目為語文、數學和外語,而選考科目則由考生在6門(即政治、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浙江加技術為7門)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中,選擇3門作為選考科目。高校需要按專業對考生的3門選考科目提出相應要求,因此,在高考改革中,高校保有一定招生自主權,並將以此倒逼,加強專業建設。為此,教育部於2018年初下發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給出了12個門類下的92個專業類(其中藥學類又分為2個子類,因此可視為共93個專業類)的可選科目和選考要求,為高校專業選科給出了「官方指南」。並已專門下發通知,要求計劃於2020年在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東、海南等6個高考改革試點省市招生的所有本科院校,在規定時間內按照《指引》要求編報選考科目要求。
《指引》的精神包括:
允許高校指定一門、兩門或三門科目必考。在93個專業類中,僅有31.2%(29個)的專業類允許「不提科目要求」。
除人文、社科專業一般會將6個選考科目都列入可選科目外,不少理工科專業都只有1-3個可選科目,對應的選考要求可選範圍也不盡相同,需要具體專業具體分析,高校則需要在《指引》提供的《選考科目填報表》中塗填。那高校是怎麼設定每個專業需要選什麼科目呢?下面咱們一起看看《選考科目填報表》。
《指引》大體上提出了如下指導意見:
1.專業培養與某一選考科目關聯度高的,應在《指引》「可選科目」中明確1個選考科目,考生必須選考該科目方可報考。
2.專業培養與多個選考科目關聯度高的,應在《指引》「可選科目」中指定2個或3個選考科目,同時要明確選考要求為考生「均須選考」。
3.專業培養與多個選考科目有一定關聯度的,應在《指引》「可選科目」中指定2個或3個選考科目,同時要明確選考要求為考生「選考其中1門即可」。
4.專業培養對學生學科基礎要求相對較寬的,可以不提科目要求,考生選擇任意3門選考科目組合均可報考。
5.各專業選考科目要求均須在《指引》範圍內確定,如需突破《指引》範圍,須作專門說明。
教育部允許高校提出2至3個考生「均須選考」的科目,這樣做,可以說是總結了浙江、上海試點的經驗教訓,有助於避免和克服高校在提出選考科目要求時招生需求和目標生源不匹配、為擴大生源而盲目不設置選考科目限制導致選考科目要求不科學等問題。
要求19個專業類必考物理
在《指引》中,共有19個專業類必考物理,佔總專業類數的20.4%。必考物理的19個專業類分別來自理學(5個)、工學(13個)、管理學(1個)。後續文章中我會把每個專業類都大家分析一下!這19個專業還只是《指引》劃定的一條底線,各高校在制定選考科目要求時,將有更多的專業類被限定為必考物理,尤其是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專業。
93個專業類的選考要求中,提及最多的是科目是物理,共被60個專業類提及(不含允許無要求的專業類),佔專業類總數的64.5%;其次是化學,被58個專業類提及,佔62.4%;再次是生物,被29個專業類提及,佔31.2%;至於政、史、地三科,只被3-5個專業類提及,僅佔3.2%-5.4%。
特別提醒考生、家長和老師注意的是,具體的選科要求,一定要以所在省份的官方機構以及選報的大學公布的選考科目為準。如,下表所示的兩所高校A和B,都是「製藥工程」專業,選考科目範圍也都是「物理和化學」,但是因為要求不同,所以小明、小剛、小紅、小梅四人是否可以報考就不太一樣了。
首選科目要求是什麼?(3+1+2)
首選科目指的是物理或者歷史,高校各專業在招生時,可以根據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對於考生的首選科目提出要求。
「僅物理」表示首選科目為物理的考生才可報考,且相關專業只在物理類別下安排招生計劃;「僅歷史」表示首選科目為歷史的考生才可報考,且相關專業只在歷史 類別下安排招生計劃;「物理或歷史均可」表示首選科目為物理或歷史的考生均可報考,且高校要統籌相關專業在物理、歷史類別下安排招生計劃。
首選科目要求僅選物理的45個專業,雖然選擇物理作為首選科目,專業的選擇面會更廣泛,但是相對來說,競爭也會更激烈。
再選科目選考要求又是什麼?
再選科目指的是政治、地理、化學、生物這四門科目中任選兩門。同首選科目要求一致,高校各專業可以根據具體要求,從再選科目 中選擇1科、2科或「不提再選科目要求」。選擇2科的,再選科目 要求分為「考生均須選考方可報考」以及「考生選考其中I門即可 報考」。選擇「不提再選科目要求」的,不能同時再提1科或2科 要求,考生選考科目符合高校提出的首選科目要求即可報考。
經過統計,在92個專業的再選科目中,84個專業(91.3%)都招收或者只招收化學考生。
一:再選科目只招化學的26個專業
二、再選科目只招化學和/或生物的26個專業
下面看看清華北大的大學專業對選考科目的要求
「3+1+2」的選科模式,相當於對「3+3」模式的優化。
因為在進行「3+3」選科時,由於不強制選擇物理,導致很多考生因為物理太難而避選。雖說物理不是選科倒數第一,但是相比其他科目還是人數少的。物理這門科目雖然學習難度較大,很多考生不太願意學,但物理卻是科技之本,強國之本。如果高考生在高中升學時,或者大學裡,學物理的人越來越少,對大學基礎教育是一個嚴重的傷害,物理人才出現斷層,對我國的工業發展也會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所以部分省市(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的新高考選科變為3+1+2,背後也是有一定考量的。
我的個人理解就是原來理科是物化生,我們姑且叫傳統理科,而 「3+物理+2」是新理科。傳統理科沒得選,只能是物化生,而新理科有4種選擇:物化生,物化,物生,物,讓學生能更客觀和理性的去選擇自己以後的人生方向!
河北省為第三批啟動高考改革的省份,採取3+1+2模式,此份數據對同期啟動改革的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等省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各省市高考改革進程
新高考選科模式
「3+1+2」
「3」
為全國統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所有學生必考。每科滿分均為150分,總分450分,各科均以原始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
「1」
為首選科目,考生須在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的物理、歷史科目中選擇1科。滿分為100分,以原始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省級招生考試機構將按選考物理、選考歷史兩個類別分別公布招生計劃、分別劃線、分別進行投檔錄取。
「2」
為再選科目,考生可在化學、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個科目中選擇2科。每科滿分均為100分,以等級賦分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
本次公布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供學生選科時參考,各院校具體招生專業以實際招生年份最終公布為準。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屬地普通高中開展宣傳培訓工作,對學生和家長做好政策解讀,科學引導學生合理選擇學習科目。要進一步加強對高中學校開展選科走班教學的基礎條件保障,努力擴充教學資源,合理安排學校師資,確保高中學校教育教學改革順利進行。
首選科目要求
高校各專業根據本校培養實際對考生的物理或歷史科目提出要求,
「僅物理」表示首選科目為物理的考生才可報考,且相關專業只在物理類別下安排招生計劃;
「僅歷史」表示首選科目為歷史的考生才可報考,且相關專業只在歷史類別下安排招生計劃;
「物理或歷史均可」表示首選科目為物理或歷史的考生均可報考,且高校要統籌相關專業在物理、歷史類別下安排招生計劃。
再選科目及要求
高校各專業根據實際從再選科目中選擇1科、2科或「不提科目要求」。
選擇2科的,再選科目要求分為「考生均須選考方可報考」以及「考生選考其中1門即可報考」。
選擇「不提科目要求」的,考生選考科目符合高校提出的首選科目要求即可報考。
首選科目要求物理、歷史差別巨大
在整理各高考選科要求時,首選科目物理、歷史差別巨大,在總計30559個可報院校專業中。
如果選擇歷史,共有52.47%的專業可選;如果選擇物理,共有97.17%的專業可選!
把物理學好,選什麼專業都不怕!
鎖定未來專業
選科前必然要考慮未來就讀的專業。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選科其實就是把高三的高考志願選擇提前到高一來考慮了。因為高校錄取專業將與選考科目密切相關,現在選科就需要考慮未來就讀的專業。
選科並不是任意選擇的,因為高校在錄取不同的專業時,是有專業必選的科目要求的。選擇科目要注意目標大學的目標專業類對高中所選科目的具體要求,這種要求大概分為下面幾種:有3 門科目要求、有2 門科目要求、有1 門科目要求、不限制選考科目。
」3+1+2「選科模式下的12種組合
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實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屆學生的各科選考數據,從整體來看各省選科佔比相對比較均衡。1、物理由於是首選,所以整體選考數高,理所應當,相對於往年偏文科(歷史)人數有所上漲。 2、從平均佔比看,生物,地理成為熱門,化學,政治受冷落。3、江蘇出現「棄化學」「棄政治」現象。網絡流傳江蘇重點中學為了保證升學率而不開設化學學科,很多考生或家長認為選化學的基本上都是學習高手,在新高考實行賦分制政策下,和優秀學生PK要吃虧的。2014,2017年高考改革的選科模式都是3+3,但問題出現了,出現大面積的「棄物理」的考生,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和帶頭學科的物理卻遭遇冷,這讓很多物理學界人士「心塞」。
物理教育的缺失會帶來許多惡果,對國家來說,物理人才出現斷層將導致工業發展後繼乏力;而在個體層面,沒有物理知識做基礎,進入大學階段進一步研究將遇到阻力 ,導致18年選科模式改革變成3+2+1,「3+1+2」選科模式保護了物理和歷史,促使化學成為棄考對象,就出現了江蘇的「棄化學」的現象。江蘇省作為一個教育強省,在第三批啟動新高改革的8個省份中,江蘇省一直倍受關注。但就是這樣的教育強省卻爆出了棄考化學的情況。從專業選角度來看,雖然選擇了物理,能夠選擇90%以上的專業,但是大學也有不少專業要求是要求物理和化學必選的;化學已成為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能源科學、醫藥學、食品工程等領域的重要基礎。若出現大量的學生棄考化學,這類棄考的學生將來在醫學、環境科學、食品工程領域競爭力將會極度低下,也會造成行業人才短缺,不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3+1+2"模式,違背了新高考改革的初衷。不比「3+3」方案更優。下次改革會不會是3+2+1呢?
從這張圖中,我們看到平均佔比中:
首選物理的前3個組合是物化生,物生地,物化地,無疑這3種選法是熱門的。但我想吐槽的是,個人不建議只選生物不選化學,如果不打算把生物當作以後的發展方向就可以,學起來不會太累,也很好拿分,生物學科的師資差距也小。但是大學學生物相關專業90%左右都需要學化學,難道考生們去了大學,發現化學不會,去補課班再學一次還是馬上轉專業?
首選歷史的前3個組合是史地政,史生政,史化生,無疑這3種選法是熱門的。
70%以上的考生選了這6種組合, 所以我推薦這6種組合,存在就有它的道理,咱們繼續分析一下這6種組合!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如果您有什麼需要幫助的,請在文章下方留言!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