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學期第一單元,長度單位的認識與應用
本單元教學長度單位的認識,在認識釐米和米的前提下,學習測量長度的方法,從而對物體的長度進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礎上認識線段,線段的認識對後續知識的學習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測量長度的單位
古人曾用身體的一部分,如:「庹」「拃」「腳長」作為「長度單位」。由於不同的人測量得的結果會不同,由此引起認知衝突,統一長度單位是很有必要的。
最常見的長度單位之一「釐米」。直尺是我們最常見的測量長度的工具,觀察直尺發現,尺子上有若干長度單位,而且都是統一的,每一個單位就是1釐米。釐米可以用「cm」的符號表示。
二、測量長度的方法
測量時強調以尺子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尺子的邊緣與物體重合,再看尺子的右端對準幾,就是幾釐米。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就是確定一段長度裡包含幾個長度單位。
測量時應該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的重要性,自然引出米尺。通過觀察米尺,知道米尺的特點:刻度都是以10釐米為單位的;比劃米尺,知道一個米尺大約有一庹那麼長,逐步形成1米的實際表象。米可以用「m」的符號表示。
認識米與釐米的關係。通過觀察米尺,數出一米裡面有多少個釐米,得出米與釐米的關係。知道1米=100釐米,100釐米=1米。
找出線段共同的特點:直的、可以量出長度。教材中有一線段是斜著畫的,意在說明只要符合線段的特點,跟方向是沒有關係的。測量一般以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邊,畫線段也是從尺的0刻度開始畫起,需要幾釐米,就畫到刻度幾。想要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必須建立在估測的基礎上,採取合理的方式,做出正確的判斷,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初步認識線段,學會用尺子量線段的長度,並按給定長度畫整釐米數線段,估測物體長度,培養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會根據物體長度填上合適的單位。
三、重點練習
1.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 )和( ),1米=( )釐米。
考查目的:認識常用的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掌握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
答案: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米)和(釐米),1米=(100 )釐米。
解析:通過觀察米尺,讓學生明確米和釐米之間的進率,化抽象為具體,便於學生更好的理解。
2.小明家、小紅家分別住在學校的兩側(如下圖),小明家距離學校40米,小紅家距離學校50米。
(1)小明家到小紅家有多少米?
(2)每天上學,誰走的路多,多走多少米?
考查目的:在解決問題中建立空間觀念,同時複習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
答案:(1)40+50=90(米) (2)50>40,50-40=10(米),答:小紅走的路多,多10米。
解析:此題密切聯繫生活實際,可以結合圖示或先讓3個學生進行演示等幫助學生理解題意,第一問是求兩家與學校距離的和,第二問是求兩家與學校距離的差。
數學需要結合生活體驗去學習,需要樹立學以致用的學習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