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深
編輯/郭陽
中國棒球隊在今年世界棒球經典賽(相當於棒球的世界盃)小組賽連輸三場之後,我發了一條微博:
八年前,張寶樹炮轟倪福德,助中國隊爆冷戰勝中華臺北。四年前,張寶樹貢獻關鍵安打,讓中國隊擊敗巴西收穫寶貴的勝利。今天,34歲的張寶樹面對日本打出了中國隊在本屆世界棒球經典賽的第1分也是唯一1分。這麼多年過去了,張寶樹永遠是中國棒球的寶樹。
沒有想到,這條微博引起了不少球迷的共鳴。像中國棒球這樣的國家隊,登上媒體頭條的機會本就少得可憐,大比分輸球比贏球甚至更容易受到關注。比如這次的世界棒球經典賽,三戰盡墨,得1分丟24分,放在首頁扎眼,放在球迷眼裡扎心。
所以,我決定寫點什麼。體制、商業化之類宏大命題儘量少談,隨便哪個記者都能比我批判得深刻。只是想讓更多人了解和感受一下,這種大落差比分背後,其實還有更大的落差。
一張白紙,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
時光追溯到2002年,中國體育的焦點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男足首次參加世界盃。就在那樣的體育大年,中國棒球聯賽悄然打響了它的第一炮,成為繼足籃排之後的第四個全國聯賽。此時,距離詹天佑在耶魯大學成立「中華棒球隊」已經有將近120年的時間。
申偉當時任中國棒球協會的秘書長,針對聯賽名稱她曾有這樣的描述:我們現在推出的聯賽還不能被稱為職業聯賽,因為還不具備職業棒球應有的條件。15年過去了,在中國棒球界享有很高威望的申偉已經退居二線,然而中國棒球聯賽的現狀和她當年所說依然沒有本質區別。
職業足球和職業籃球在中國的發展,一方面抬高了職業體育的商業化門檻,另一方面也抬高了球迷們的評判標準。相比足籃球動輒十幾二十支球隊的「盛況」,中國棒球聯賽的初始階段只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這四支隊伍。在看慣了主流項目的觀眾眼中,簡直是門庭冷落、枯葉滿地。
經過漫長的演變,中國棒球聯賽在這兩年的球隊規模終於達到了創歷史紀錄的十支。聯賽從每年5月打到9月,每支常規賽能打到30場。遠的不比,只看對岸的臺灣地區。四支球隊組成的職業聯賽,每支球隊一年的比賽場數都在百場以上。即使如此,中國棒球聯賽能有如今的規模也實屬不易。
這幾年,職業化、市場化、產業化成了體育人全系標配的詞彙,而奧運、亞運、全運很多時候成了火力攻擊的現成靶子。但對於中國棒球來說,這三大運動會就是三根救命稻草。奧運影響聯賽命運,亞運影響國家隊命運,全運影響運動員命運。
08奧運之前,聯賽雖然面臨種種困難,但總體處於上升期。2005和2009兩次完成擴軍,球隊增加到7支。但在北京奧運會取得歷史性突破,09年世界棒球經典賽爆冷戰勝中華臺北這樣的利好出現後,由於棒球退出奧運這個大背景的存在,贊助商投入迅速減少,聯賽也一跌再跌,直到2012年被迫停擺。
2014年,中國棒球聯賽在艱難困苦中重新開啟。但聯賽時間短得更像是全國錦標賽之類的賽會制比賽,參賽球隊再次回到當初的四支,連「主場」這樣的體育比賽通用概念都成了巴黎老佛爺百貨中的奢侈品。直到這兩年,隨著運營公司的推廣包裝以及媒體直播報導的增加,中國棒球聯賽終於有了一些起色。而如果沒有棒球重回奧運會的刺激,也許連這點起色人們也不敢期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01年,中國棒球聯賽創辦的前一年,徐崢和王超來到美國西雅圖,等待他們的是一支名叫西雅圖水手的球隊。亞洲職業體育的旗幟性人物鈴木一朗那會兒就在水手隊效力。而當時在北美四大職業體育聯盟中,最出名的中國人是達拉斯小牛的王治郅。
和王治郅加盟小牛的歷史性意義不同,徐崢和王超嚴格來講並非是代表MLB(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的西雅圖水手出賽。前者在訓練結束後回國,後者日後和水手籤約,參加了新人聯盟的比賽。
六年之後,又有兩個中國人和西雅圖結緣,國家隊主力王偉和賈昱冰加盟水手。然而由於要回國備戰奧運會和全運會等等種種原因,他們沒有更進一步。而在美國東海岸,劉凱與張振旺和大名鼎鼎的紐約揚基籤下了培訓生合同,成為又一對和MLB結緣的中國人。
徐崢、王超、王偉、賈昱冰、劉凱與張振旺——這六個人可以被視作中國邁向職業棒球最高殿堂的開拓者,儘管他們都沒能登上大聯盟的舞臺,但學到的東西和積累的經驗直接作用於中國棒球。在某種程度上說,08年奧運和09年世界棒球經典賽,中國隊取得的歷史性突破,和這一代人的經歷有著重要的關係。
然而,中國球員再次和MLB產生聯繫,卻要等上將近八年的時間。2015年,19歲的許桂源和巴爾的摩金鶯隊籤約,成為了MLB中國發展中心(DC)培養出的「登陸美國第一人」。這一事件成為中國棒球罕見的受到整個體育圈關注的大新聞。
與上一代球員不同,許桂源代表了一種全新的培養模式。2009年,MLB在無錫建立了發展中心,著重培養下一代中國年輕球員。與其他體育聯盟在中國的推廣策略有所不同,MLB更重視青少年培訓、校園推廣以及中國本土棒球水平的提升。他們要培養出更多的許桂源。
就在許桂源開啟美國打拼之路的時候,賈昱冰和徐崢已經走上了一條青少年棒球培訓的道路。在體育資本的熱潮中,培訓被廣泛看好是一條前途光明的快車道。棒球這樣一項適合青少年參與,對身體發育和團隊意識培養有很大幫助的運動,自然也產生了與培訓結合之後的想像空間。
孫嶺峰是當年中國國家隊的主力,也是賈昱冰和徐崢在北京隊的隊友。他創立的強棒聯合已經獲得了創新工場的種子輪融資。然而就像融資的輪次一樣,棒球培訓依然處在相當早期的階段。這些昔日的中國棒球英豪們,要打通的是一條體育與教育的創新結合之路。
延伸閱讀:強棒聯合獲創新工場投資!帶著棒球英豪的夢,孫嶺峰又站在了一壘上
同樣要開拓新路的,還有在中國推廣多年的MLB。2016年初在拉斯維加斯,MLB和樂視體育達成合作協議,樂視體育在未來三年成為MLB在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地區的官方戰略合作夥伴。除擁有MLB賽事的獨家媒體權益之外,還將售賣MLB官方授權產品。
可以說,由於樂視體育在垂直項目的全面發力,2016年是MLB進入中國之後媒體聲量最高的一年。但之後如何讓這種媒體效應和他們深耕多年的校園棒球、青少年球員培養結合,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略問題。
而對於中國棒球來說,怎樣可以把上述這些看起來很好的局部圖景,拼接成一個完整的發展大計,這更是從難度到意義都前所未有的命題。惟其如此,這項運動才能打破過去這許多年在中國停滯不前的「鐘擺狀態」。
寫在後面:
這篇文章或許在體育產業生態圈這個平臺上看,沒有那麼「產業」。但中國體育產業的現實卻是,很多項目的發展程度還根本談不上「產業」二字,棒球運動也需要繼續砥礪前行。
另外,感謝中國棒球專家陳暉,前中國隊球員賈昱冰對本文的重要貢獻。不僅感謝他們提供的分享,也感謝他們在基層的長期艱苦努力。有些時候,這才是我們最缺乏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