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書說到,觀音菩薩為了堅定李世民對佛教的信仰,便騰雲駕霧,現出真身,降法帖一道,再講取經之事,言明取回大乘真經,不但可以超脫冤魂,而且取經人可得金身正果。世民選定玄奘取經,且紆尊降貴與之結拜,一來要以情義收攏玄奘之心,以防他半途變心;二來也想燒冷灶,預先結交羅漢真仙,以備將來緩急之用。
當下玄奘率眾禮送皇帝車駕迴鑾,又次第送走了百官勳貴等觀禮賓客,這才安排遣散僧眾,暫停法會之事。
懷慶和尚見玄奘神情鬱郁,知道他雖是平步青雲,得了皇親御弟的殊恩,卻立即便要踏上西行之路,必然千難萬險,九死一生,卻是無可逃避,故而悶悶不樂。想起剛結交了這麼一個可直達聖聽的強援,卻是空歡喜一場,心下也不禁有些嗟嘆懊惱,只得強作歡顏,恭賀玄奘道:「聖上對師兄的恩典實是曠古未有,莫說在我佛門,便是道家聖賢,也不曾見哪個天子肯如此與之八拜為交的。今後光大佛門,昌大我教,非師兄莫屬也!師兄此去,定然馬到功成,屆時攜大乘真經而歸,超亡度生,功德無量,統帥三教,自然眾望所歸!老衲得以與師兄結交,亦是倍感榮耀也!」
玄奘微微苦笑一聲道:「玄奘怎敢當師兄如此推崇?此去定當盡心竭力,為聖上求得真經。只是適才觀音菩薩說,這一去竟要十萬八千裡,跋涉之苦自不待言,山匪路盜、蛇蟲猛獸更是不在話下,此外尚不知還有何不可預知之險也。貧僧若能再得和師兄相見,真要託賴佛祖保佑,菩薩顯靈了也!」
懷慶勸道:「師兄吉人自有天相,上有觀音菩薩保佑,下有陛下聖恩眷顧,自然逢兇化吉,遇難成祥。況且陛下必有安排,定將派遣侍從保護師兄。師兄不必掛懷也!」
玄奘聞言,心下稍安,卻也不便多言此事,只得勉強展顏,謝了懷慶,又請教法會如何善後之事。懷慶知道玄奘心不在焉,便笑道:「師兄眼下乃是貴人,重任在肩,豈可為此等俗務勞心?師兄遠行在即,想來定須做些準備,還要與弟子們做些交代,此間善後之事,老衲代勞便了,事畢後再去貴寺拜訪,向師兄匯報,師兄儘管放心好了!」
玄奘心中感動,合十謝道:「多謝師兄想得周到,玄奘此番深得師兄鼎助,何其幸也!貧僧走後,洪福寺中事務,若有相求處,便教弟子來請教師兄,還望師兄看顧一二。」
懷慶見玄奘此言竟然隱隱有託付後事之意,心中也不禁惻然,便正色道:「懷慶與師兄雖相處日短,卻是兩心相照,意氣相投。師兄放心,遮莫此行幾年回來,洪福寺中之事便是化生寺中之事,老衲定然盡心照應,但有所需,便教弟子知會一聲便可!」
玄奘再謝離去,懷慶自行感嘆了一回,便去張羅善後之事不提。
再說玄奘回到洪福寺,只見幾個親傳的弟子率領闔寺僧眾都在山門迎接,不覺詫異道:「為師有不曾帶什麼貴客回來,何須如此興師動眾也?」
卻見眾弟子滿面焦慮,也不解釋,劈面便問:「聽說師父對皇帝發了誓,願上西天取什麼大乘真經,果有此事否?」
玄奘黯然道:「果有此事。」
眾弟子聞言,都是心裡一沉,七嘴八舌地道:「師父怎地如此輕率?我們嘗聽人說,西天路遠,遍地虎豹,妖魔多有,凡走此路者,十有八九有去無回,師父此行,只怕兇多吉少也!」
玄奘聞言呆了一回,頹然長嘆道:「我如何不知西天之路坎坷難行,只是皇帝既贈我佛寶袈裟錫杖,又紆尊降貴與我結拜,我又豈能畏懼不前?倘若為師推辭,只怕龍顏大怒,我洪福寺就此大禍臨頭了也!故而我發下弘誓大願,不取真經,永墮沉淪地獄,以安聖心,也是保全你們的一番心意也。我此去渺渺茫茫,吉兇難料,你們勿以我為念,我已囑託化生寺懷慶長老照應你等,若有緩急,便去請他相助。我若取不得真經,便是不死,也斷然沒有空手而回之理,你等就此勿以我為念便了。」
眾弟子聞言,無不感動傷懷,不禁都哽咽起來。玄奘默然四顧,忽見山門裡幾排松樹,竟然枝頭齊齊向西,不覺大感詫異,忽發奇想道:「松者,十八公也,可以暗喻李氏。今松樹枝頭向西,莫非是天意也催促我為李氏去西天取經?這次法會巧合怪異之事甚多,既有觀音菩薩顯靈點化,又和師父對我的諄諄告誡相合,如此看來,只怕我真是那個有緣人。既如此時,或許能得我佛一路護佑,未始沒有成功而回的指望。」念及此處,不覺愁懷稍減,眉宇為之一開。
眾弟子見師父凝望出神,也都順著玄奘的目光望去,見了那些松樹枝頭西指,也都覺道怪異,紛紛道:「這些松樹如此古怪,怎會如此?」
玄奘聞言回過神來,當下也不解釋,只是凝望松枝囑咐道:「你們不必擔心為師,我此去西天,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門裡松樹枝頭何時向東,便是我回來之日也!」
眾弟子見聽師父語帶玄機,似是成竹在胸,便也盡掃愁懷,精神大振,齊聲答應:「謹遵師父之言,我等必將此事切切記懷!」
玄奘勉強一笑,舉步入寺,喚了親近弟子,把一應事體細細囑託不提。
卻說世民得了觀音菩薩顯靈點化,心中喜不自勝,只恐玄奘力不能勝,便宣魏徵、蕭瑀來商議此事。
魏徵也自掛念著此事,聞詔便即入見。世民心急,不等魏徵見禮畢,便問道:「玄奘法師此去西天,路途遙遠,荒山野嶺之地必多,只恐撞見些豺狼虎豹、強賊盜匪,法師如何應付得來?若有個山高水低,緩急無處呼救,卻不是害了法師的性命,誤了朕的大計?朕欲選派一對精兵護衛法師西行,只擔心人少了不濟事,人多了又恐惹起途徑諸國之誤會,反生是非。愛卿以為如何才好?」
魏徵奏道:「陛下所慮甚是!斷不可多遣兵士,倘或引起諸國疑慮,乃是自招其禍,反害了法師性命也。」
世民沉吟道:「既是如此,只得選幾個身手了得的武士隨行,雖不能克敵,好歹保得法師平安無事也。」
正說話間蕭瑀也已到了,還未來得及見禮,聽了世民此言,忙勸道:「不可,不可!佛家弟子修行,必親歷其苦,身經其難,否則必不得正果也。陛下淵博,幾時見過歷代高僧有不經苦難而得道者?若是一路護持,便是到了西天靈山,臣恐法師也得不到佛祖真經也。莫說是護衛,便是斧資盤纏亦不可與之,只教法師一路化緣而去,方是修行的正道。」
世民聞言,甚覺有理,只是此次取經成功與否,與己干係甚大,不由得有些患得患失起來,當下只是點頭,卻躊躇不語。
蕭瑀見狀勸道:「陛下不必憂慮,依臣所見,此次西天取經之事,既有觀音菩薩現身顯靈,又說了玄奘法師乃是有緣之人,賜了佛寶袈裟錫杖,諒來必無兇險。」
魏徵所受任務,只是促成取經之事,並不知曉其他,然而此時見世民猶豫不決,又覺蕭瑀言之有理,便從旁勸道:「蕭丞相所言甚是,法師雖是大唐御弟,然取經之路上也無非佛祖之弟子信徒而已,親歷苦難原是應有之義,便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將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非如此何以自明其志?非如此何以明心見性?故而陛下只須只需賜他通關文牒,註明西行使命,途徑諸國時便不至被阻受困也。陛下放心,自數年前突厥歸附,誰還敢與我大唐爭鋒?有了通關御旨,諒來通行無阻也。」
世民聽了魏徵之言,方才下了決心,點頭應允道:「如此便有勞蕭愛卿擬定通關文牒,魏愛卿相助欽天監選定吉日,玄奘法師便即啟程也。」魏徵、蕭瑀遵旨退下,自去行事。
(本文節選自長篇連載小說《大聖心猿》第六十六回:受隆恩義結天子,發奇想寄意松枝)
***原創內容,轉載請註明作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史馬廣彧,加拿大BC省中文協會會員,溫哥華大華筆會會員,溫哥華至善中文學校教師;微信自媒體「國學微講堂」公眾平臺主講人;著有《史馬老師講國學》系列叢書,獲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作序。
歷史百家爭鳴原創矩陣:速言(speedsay)專注職場;歷史百家爭鳴(ihxory)專注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