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一首詩,說的是人生四大喜,最後兩句就是我們熟知的「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一個指婚姻,一個指事業。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古代,很多時候結婚都是以「洞房」來指代的,可是有多少人知道「洞房」這兩個字的來歷呢?
有人認為,「洞房一詞」來源於原始社會,當時的人們都居住在山洞裡面,那時候的人們如果想要結婚,就會把山洞收拾一番,然後兩人高高興興成婚,所以婚房又叫洞房。
這個解釋乍一聽合情合理,但「洞房」被稱為婚房已經是中唐以後的事情了,這個時候再給「山洞」賦予這種特殊意義,顯然是有些不合常理的,畢竟在唐代,文明早已高度發達,不可能還有住山洞這種事情,那「洞房」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其實,「洞房」一詞雖然是唐代才代指婚房,但出現的時間確實遠遠早於唐代的,早在漢初時司馬相如的賦中,就提到了「洞房」一詞,而且含義和「山洞」千差萬別,指的是豪華幽深的房子。到了唐代,文化發達,中唐時期文人們喜歡在風月場所流連,想要將之寫進詩詞中,又不好直說,便用古語「洞房」代替,專指男歡女愛的場所。
由於唐朝詩歌文化發達,所以「洞房」一詞很快就流行下來,當時一般老百姓雖然不逛風月場所,但也都要結婚娶妻,因此就有很多人也用「洞房」來形容婚房了,這也顯得自己比較有文化。
到後來,「洞房」流傳得越來越廣,人們都樂意用「洞房」來形容婚房,反倒沒有人用它原本的意思了,直到現在,我們都還有「鬧洞房」這個習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