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咱們一起聊過道教四大天師,今天小道士我再為朋友們整理下道教還有哪幾位高道也被稱為天師。
關於天師的定義,前面推文中已經解釋,就不再囉嗦,進入正題。
除四大天師外,漫長的道教歷史上還有幾位也被稱為天師的高道,分別有寇謙之寇天師、陸修靜陸天師、葉法善葉天師和杜光庭杜天師等。
千百年來,道士數量並不多,可謂是人群中的少數派,而這幾位天師,就更是少數派中的鳳毛麟角和吉光片羽了。
寇謙之天師
字輔真,北魏著名道士,道教改革家,上谷昌平(今屬北京)人。
道教自張道陵天師於東漢正式創立後,發展的同時也出現諸多不利因素,鑑於當時道教的魚龍混雜及現狀,著名道士寇謙之率先打出清整、改革道教的旗幟。
他在時任政府一把手太武帝的大力支持下,採取了一系列革新和改造。
經過寇謙之天師改革和整頓後的北方道教,煥發了新機,信教人數激增,形成道風日盛的局面。
也正由於寇謙之對道教的革新和改造,為道教能在隋唐時期達到鼎盛奠定了有利的基礎和影響,寇謙之也因此成為道教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之一,後世道教徒尊稱其為「寇天師」。
寇天師弟子們籌建的玄空閣
今名懸空寺
陸修靜天師
陸修靜,字元德,吳興東遷人。三國吳丞相陸凱後裔,家世為南朝高門著姓。
陸修靜以士族身分皈依道門,精研道書,窮究奧旨,道風遠播。居廬山簡寂觀修道期間,皇帝、太后等顯貴都登門問道,並執門徒之禮。
(陸天師塑像)
陸修靜所撰齋科,被後世視為齋儀之範模。時至今日,道教常行的金籙、黃籙、玉籙齋會,三日齋醮,七日齋醮,一時行道,九時行道等儀格,在陸修靜時就已具雛型。
陸修靜天師是改革、整頓天師道,與寇謙之天師並稱的一時瑜亮,同樣被尊為天師。
(陸天師確立道教經典三洞四輔結構)
葉法善天師
葉法善,字道元,一字太素,隋大業十二年(616年)出生於道士世家。
古籍記載,葉真人先後於青城趙元陽,受遁甲步元之術;從白馬山三神人處接受「太上密旨」;又向趙元陽、韋善俊學習劾鬼本事,從豫章的萬法師處「求辟穀、導引、胎息、煉丹之訣」學會道家氣功,從蒙山羽士處修得「三五盟威正一之法」…
(葉法善天師塑像)
在習得一身本領後,葉真人努力踐行道教的教義要旨,利用學得的陰陽、卜辭、符架與醫術,積極為百姓治病祛邪,也因高超的法術和醫技而聲名遠播。
據《舊唐書》記載,葉法善「少傳符籙,尤能厭劾鬼神」。正因其道法高超,被當時政府授予了銀青光祿大夫,鴻臚卿,越國公等官職爵位,更被尊為天師。
(傳說葉天師帶唐明皇遊月宮)
杜光庭天師
杜光庭,字聖賓,號東瀛子,縉雲人。
唐懿宗時,至天台山修道,晚年隱居四川青城山。一生著作頗多,有《道德真經廣聖義》、《道門科範大全集》、《廣成集》、《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青城山記》、《武夷山記》、《西湖古蹟事實》等,古代著名傳奇小說《虯髯客傳》相傳也系他所作。
杜光庭注重對道教教義、齋醮科範、修道方術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整理,對後世道教影響很大,為唐末五代時期的著名高道,曾獲賜紫衣加官爵,被喻為「扶宗立教,海內一人」,又被封為國師,賜號傳真天師。杜光庭天師是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宋元道教新發展的重要開拓者。
杜天師晚年隱居青城(戴敦邦先生畫)
以上,便是除了道教四大天師外,其他幾位天師的簡單描述,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翻閱經典收集諸位天師傳略,更加詳細了解。